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湖北打工去海宁现在能去吗(海宁与大杭州同城了吗)

湖北打工去海宁现在能去吗(海宁与大杭州同城了吗)杭州的下沙、南苑与海宁的长安、许村构成双向通勤廊道。观察1杭州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与周边城市的人口互动越来越普遍。据极光大数据的居民通勤大数据研究报告,杭州跨城通勤人群占比仅次于广州和苏州。日前,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中心课题组以杭州与海宁为例,剖析两城间人口互动情况,反映了杭州都市圈就业通勤、空间扩张、产业联系等层面的特征,并为杭州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杭州都市圈示意图)

浙江新闻客户端 |特约作者 严文律 吕淼 编辑 王世琪

【编者按】

人口流动是反映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随着高铁、城际铁路、地铁的普及,大城市的通勤半径迅速扩大,人口流动呈现“城市群化”特征,跨城人口成为人口流动的生力军。

杭州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与周边城市的人口互动越来越普遍。据极光大数据的居民通勤大数据研究报告,杭州跨城通勤人群占比仅次于广州和苏州。

日前,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中心课题组以杭州与海宁为例,剖析两城间人口互动情况,反映了杭州都市圈就业通勤、空间扩张、产业联系等层面的特征,并为杭州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湖北打工去海宁现在能去吗(海宁与大杭州同城了吗)(1)

(▲杭州都市圈示意图)

观察1

杭州的下沙、南苑与海宁的长安、许村构成双向通勤廊道。

伴随杭海城际铁路的开通,通勤范围或自海宁西面向东北面扩展,更大范围实现职住布局的优化。

从杭州地铁一号线南苑站出来,走不到500米,导航就传来提示:您已进入嘉兴海宁。

没错,从地图上看,海宁许村镇就像一根楔子插进了临平的心脏地带,被戏称为“神卡位”。许村镇12万多外来人口中,从杭州乔司、下沙等地来的务工者至少有2万人。

从手机信令数据看,杭海通勤人口也主要集中于杭州的下沙、南苑与海宁的长安、许村。

湖北打工去海宁现在能去吗(海宁与大杭州同城了吗)(2)

(▲到海宁与杭嘉早间通勤人口互动)

从海宁出发去往杭州的通勤人口日均数量约为1万人,其中出发地为长安的占45.6%,许村的占51.8%,目的地集中于杭州的下沙街道和南苑街道。

从杭州出发去往海宁的通勤人口日均数量约为7千人,从下沙街道至长安镇的通勤人口最多,达932人/日,从南苑街道至许村镇次之,为742人/日。

总的来看,杭州的下沙、南苑与海宁的长安、许村构成双向通勤廊道,往来数量未有较明显的差异。

究其原因,主要是“45分钟定理”。

湖北打工去海宁现在能去吗(海宁与大杭州同城了吗)(3)

(▲杭海城际铁路 摄影:新华社 赵梓淇)

四地空间距离在30公里内,早间通勤时间均在45分钟内,加上高铁等轨道交通的便捷,社会文化、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水平的趋近,下沙—长安、南苑—许村已是杭海之间最大的流量节点,远高于它们与区域中心的人口互动。

随着周边邻接城镇交通网络的日渐紧密,跨行政区通勤已成规模。

大都市圈发展经验表明,大量劳动力由于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的分离,往返于城际轨道交通之间。

以纽约都市圈为例,截至2015年,已建成约236英里的地铁线路,相当于纽约至波士顿的距离,紧密连接着整个城市群,每日通勤量高达600万人。

以北京都市圈为例,通勤联系已突破行政边界。超过36万人工作在北京、居住在环京,其中三河、固安、广阳人数最多。

行政边界对劳动力的制约正在削弱,通勤距离也会伴随着交通时效提升趋于弱化,一体化进程使得人流、物流、现金流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

随着杭海城际铁路的开通,将进一步拓展杭海两城之间的通勤直径,拓宽要素互动的范围。

未来杭海融合互通的进程中,双向廊道的通勤距离将从当前的30公里拓展至60公里,覆盖面积扩展至100平方公里,杭州都市圈的核心区域与海宁之间的要素互动更为紧密。

观察2

许村已成为海宁第二大人口集聚区,但人均社会资源拥有量远低于杭州毗邻区与海宁市中心。

建立与人口流动趋势相符的民生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从夜间灯光指数来看,海洲街道的灯光指数最高,数值为14.9,许村镇灯光指数为10.1,位列第二,数值上分别超过海宁市中心的硖石街道和海昌街道0.7个点和2.1个点,较毗邻的长安高出2.9个点。

湖北打工去海宁现在能去吗(海宁与大杭州同城了吗)(4)

(▲海宁夜间灯光指数)

但由于都市圈内外圈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以及镇域医教资源布局与落地使用的时滞性,许村等常住人口净增区域人均社会资源拥有量偏低。

以医疗资源为例,杭州毗邻区拥有1家三甲医院,海宁全域6家综合性医院83.3%集中在市中心,省级医院合作资源也几乎集中于此,许村目前仅有2处公办医疗机构,能级较低。

2010-2018年间,许村镇户籍人口年均增速达0.7%,与市中心的差距缩小至0.4个百分点,目前约55%的通勤人口年龄集中于25-45岁,“十四五”时期或将面临较大的公共服务供给缺口。

伴随城镇化进入下半程,主动引入和集聚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城市核功能向外扩散日渐成为撬动人口导入及区域价值提升的有效途径。

杭海新区或将成为海宁下一阶段经济社会的新增长点,亟需继续深化均质化均衡化公共服务的布局。

例如,通过合作共建、托管、建分院等模式,推动市级资源下放,提升人口聚集区医疗、养老、育幼资源人均享用水平;依据区域内人口数量和结构,优化新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提高已有学校的设施条件和办学水平,积极争取沪杭名校到杭海新区布局。

观察3

海宁职住比率已经超过萧山和余杭两地。

但囿于产业层次差异和要素成本的制约,经济效益提升仍任重道远。

手机信令数据显示,海宁职住比率(即职工数量与住户数量之比)高达33.8%,超过萧山1.7个百分点、余杭2.8个百分点。但近10年常住人口累计增量仅相当于户籍人口累计增量的1.5倍。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海宁第二产业每万元GDP需要劳动力分别为余杭的1.1倍和萧山的1.2倍,尤其是将杭海新区的数据量化,产出水平不足未来科技城的一半。

湖北打工去海宁现在能去吗(海宁与大杭州同城了吗)(5)

(▲杭海新城)

海宁传统产业对低成本劳动力仍有较强的需求,加上当地政府和社会普遍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人口流入。

但同时应该看到,这种人口流入,并没有较好地转变为外来人口的“本地化”。

都市圈产业演进的本质是一个“产业升级—土地紧缺—价值重组—空间调整”的过程,伴随着产业的外溢转移和空间重构。

在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市间竞合关系的强化打破了行政分割,产业链上不同环节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有序转移、合理分布,更大程度地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承接杭州产业的外溢,除却本身的产业基础、要素成本以及政策导向之外,劳动力质量显得尤为关键。

杭州都市圈第一圈层的城市,要充分发挥毗邻杭州的地理优势,做好引才留才用才的社会环境,方能实现产业升级和服务提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