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黄蚬子是人工养殖的吗(大鹿岛干了票大的)
丹东黄蚬子是人工养殖的吗(大鹿岛干了票大的)在黄蚬子人工繁育的路上,大鹿岛人一直在探索,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2013年,大鹿岛村开始从外地引进黄蚬子苗种,并试验成功。2014年,在引进苗种的基础上,大鹿岛村尝试进行黄蚬子苗繁育试验,当年试验成功。2016年7月,中国蛤蜊人工繁育及中间培育技术项目顺利通过丹东科技局科技成果鉴定,水产部门积极推进技术研究,黄蚬子苗繁育量稳步提升。2021年,大鹿岛村投放的黄蚬子苗全部来自本村自己繁育,打破了靠引进外来苗种生产黄蚬子的局面。今年,仅黄蚬子就增加产值4000多万元。“我们不能干等着,浪费资源,得靠科技的力量,让这片海‘活’起来。”张宗义说。据了解,受各种因素影响,丹东黄蚬子产量逐年减少,到2016年时,每天能够捕捞规格以上的黄蚬子只有5000多公斤,比十多年前资源量锐减90%以上,亟须开展苗种繁育和环境改善。后来,黄蚬子被销往外地,渔民逐渐获取收益,然而,当时完全是买方市场,黄蚬子要先
8年时间,大鹿岛完成了一件大事儿——黄蚬子实现大规模人工繁育并获得丰产。这成为黄蚬子增养殖技术的重大突破。
“仅黄蚬子一个品类,我们全年就增加产值4000多万元。”9月的海岛,满眼是开海后的繁忙景象,大鹿岛村党委书记、主任张宗义一脸兴奋,“养殖业的丰产丰收,从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因疫情导致的旅游‘空档’,稳定了集体经济收入。”
大鹿岛人和黄蚬子的故事,还得从几十年前“大黄蚬子救人”的故事说起。
那时,老一辈大鹿岛人经历了忍饥挨饿的年头儿。有一年,大鹿岛前滩退大潮,海滩上出现大量黄蚬子。“滩上铺满了一层又一层……”岛上的老人还清楚地记得,那年,黄蚬子大丰收,为大鹿岛人提供了食物来源,那一代的大鹿岛人就这样活了下来。老辈人都说,黄蚬子就是大海馈赠给大鹿岛的宝贝。
后来,黄蚬子被销往外地,渔民逐渐获取收益,然而,当时完全是买方市场,黄蚬子要先卖出去,根据卖价再给渔民结算。由于没有主动权,优质的黄蚬子却成为市场中的“廉价货”。
“当时黄蚬子才几块钱一斤,村民有时候还收不回钱。”2011至2012年间,张宗义深入市场考察,当了解黄蚬子的销售情况后,他决定变被动为主动,变买方市场为卖方市场,变大量销售为定量生产。“如果市场一天需要5万斤,我就给提供4万斤,让黄蚬子供不应求,而且,价格要由我们定,还要给现金。”张宗义说。就这样,东港黄蚬子的“身价”也大大提高,卖到外地最贵达每公斤60元。那一年,黄蚬子产值达到上亿元,大鹿岛村民人均获益2万多元。
大鹿岛黄蚬子的名气越来越大、身价越来越高,这里成了丹东黄蚬子的优质产区。然而,一直以来黄蚬子却是靠天收成,无法实现人工繁育。靠天收成,当然就有丰收,也会有歉收,还会有绝收。那么,黄蚬子产量少的时候,怎么办?
“我们不能干等着,浪费资源,得靠科技的力量,让这片海‘活’起来。”张宗义说。据了解,受各种因素影响,丹东黄蚬子产量逐年减少,到2016年时,每天能够捕捞规格以上的黄蚬子只有5000多公斤,比十多年前资源量锐减90%以上,亟须开展苗种繁育和环境改善。
在黄蚬子人工繁育的路上,大鹿岛人一直在探索,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2013年,大鹿岛村开始从外地引进黄蚬子苗种,并试验成功。2014年,在引进苗种的基础上,大鹿岛村尝试进行黄蚬子苗繁育试验,当年试验成功。2016年7月,中国蛤蜊人工繁育及中间培育技术项目顺利通过丹东科技局科技成果鉴定,水产部门积极推进技术研究,黄蚬子苗繁育量稳步提升。2021年,大鹿岛村投放的黄蚬子苗全部来自本村自己繁育,打破了靠引进外来苗种生产黄蚬子的局面。今年,仅黄蚬子就增加产值4000多万元。
如今,通过不断创新和科技支撑,大鹿岛村的养殖产业成为村里经济的支柱。近两年,大鹿岛村旅游业因疫情受到较大冲击,而养殖产业却以“一产之力”担起了村集体半数以上的经济收益,2021年,养殖公司实现产值近亿元,解决了全村用工支出。
“养殖业有了新突破,集体经济就稳了,我们就能腾出手来为海岛长远发展干些实事儿!”张宗义说,全岛将打造“三路三带”的立体观光线路,将建成“甲午海战博物馆”等以爱国精神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未来的大鹿岛,不仅是一座风光海岛,更是一座人文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