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多自恋(你有多自恋)
一个人有多自恋(你有多自恋)根据权威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表述,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为)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起自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五项或更多症状:他对台湾身份有类似的执念。听说百科的出生地被改回汉中,他大为光火,用脚狠狠蹍碎了地上的花生壳,“他们就是嫉妒,在搞我!”视频网站曾热捧他的歌,2014年春,双方本想合作拍视频,但他一听说是策划去台湾“寻找故乡”,就把编导拉黑了.....更多内容请上网阅读《惊惶庞麦郎》。“那你来上海我们再说。”他同意了。当天凌晨3点,他给记者打电话,说睡不着要聊天,不陪就取消采访。聊到凌晨5点,他想挂了,因为“我要看电视了,《西游记》要放了”。事实上,庞麦郎本名庞明涛,35岁,陕西汉中人。北京卫视邀请他录节目,他以“我要在国际上推广汉语歌曲文化,不能上你们这种地方台”为由拒绝;东方卫视请他参加“跨年演唱会”,他的条件
“你们谁最好看?可以把她介绍给我吗?”以《我的滑板鞋》一歌走红网络的约瑟翰·庞麦郎先生问。接到采访邀请后,他把《人物》所有记者的微博关注了一个遍。
“最好看的已经结婚了。”记者说。
“那你怎么样?”他补了个笑脸。
“……还可以吧。”
“那你来上海我们再说。”他同意了。当天凌晨3点,他给记者打电话,说睡不着要聊天,不陪就取消采访。聊到凌晨5点,他想挂了,因为“我要看电视了,《西游记》要放了”。事实上,庞麦郎本名庞明涛,35岁,陕西汉中人。
北京卫视邀请他录节目,他以“我要在国际上推广汉语歌曲文化,不能上你们这种地方台”为由拒绝;东方卫视请他参加“跨年演唱会”,他的条件是 “除非给我单独开演唱会,做直播”;央视一套《开讲啦》邀请他做嘉宾,他听说主讲人邓紫棋是1991年的,提出“她91年的都可以做主讲人,我90的凭什么只能做嘉宾?”也拒了。
庞明涛很在乎“国际化”。拍MV,要求必须有外国人出镜,制作人李达只好找维族女生充数。为演出歌词中“我的妈妈问我/今天怎么不开心”的场景,李达想找个阿姨扮演他的母亲,他听了大怒,以弃演相挟,“那个女的不是我真正的妈啊”。他担心,以后到国际上带母亲一起走红毯被狗仔偷拍,粉丝发现MV里不是他亲生妈妈,会觉得他是骗子。
他对台湾身份有类似的执念。听说百科的出生地被改回汉中,他大为光火,用脚狠狠蹍碎了地上的花生壳,“他们就是嫉妒,在搞我!”视频网站曾热捧他的歌,2014年春,双方本想合作拍视频,但他一听说是策划去台湾“寻找故乡”,就把编导拉黑了.....更多内容请上网阅读《惊惶庞麦郎》。
根据权威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表述,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为)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起自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五项或更多症状:
1、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与才能。
2、幻想无限成功、权力、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4、要求过度的赞美。
5、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待遇或他们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他人)。
7、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8、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9、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一生可能大成大败,孤独终老。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由于自信和果断可能会在社会上取得极大的成功,例如文艺体育界、政商界。但当他们全面高估自己的能力时,就会在事业上做出错误的选择,而且也会激怒其他人,因此往往以失败孤独终老。这种障碍的终身流行率不超过3%,在男性中更加常见。世界范围内来看,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医治意愿和医治效果都很差。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寻求治疗,除非出现抑郁症状或者有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
他们可能更多的是自我幻想的高大上与真实世界的矮穷挫,抑郁与躁狂往往他们如影随形。
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甚至出现主动攻击行为。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的能力,他们会把自己的问题都归结于别人的错,而不是自己的弱点导致的。因此普遍缺乏朋友,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出现程度不同的社交困难。
自恋型人格很难获得或者保持友谊和爱。
他们的特性决定了他们会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报很少,而且极度缺乏同情心。他们以能获得什么来择友,他们对这种朋友的感情通常都在理想化和蔑视这两极之间转换,而且常常取决于朋友近期对自己的恭维如何。对于他们来说,有个直接表示赞赏自己的伴侣似乎比一个真正关心他的伴侣更重要。所以,想跟自恋者交朋友或者结成伴侣?你确定你喜欢自我折磨或是佛祖化身?!
已经有大量的文章和书籍从两个方面来研究自恋型人格,分别是精神分析和社会学习。国内一些著名的业内人士不知何故简单地仅仅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对此展开研究。而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这是由父母引起的,他们的父母夸大了孩子的才能,从而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读到此处,各位想到了什么?对,是中国独有的留守儿童,中国现在有多少?5100万。
庞麦郎应该也是一个有长期留守经历的“孩子”吧。
庞明涛从小在姑姑家长大,自认“读书很用力很乖的”,但因家境和成绩不好,很早就退学了,也不讨人喜欢。聊到家人,他紧皱着眉,把头埋在膝盖上,“不说他们,没好的人。”庞明涛说,自己那时“最好最好的朋友”是姑姑家的奶牛。
目前心理学界的共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甚至更早。
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如果婴儿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则婴儿将会在持续性的失望后通过自我赞美来填补这一需要,实现自我满足。而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孩子认为抚养人不值得信任或者没有可以依赖的抚养人,他们就会决定依靠自己。或者如果父母娇惯他们,让他们沉溺在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感觉中,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固着在这个阶段。
同时,抚养人如果是情绪持续异常,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在与婴儿的互动中内化为婴儿的心理,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地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在一个经典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长期如此,就对婴儿成人后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童年和婴儿期的发展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我一直在各种平台各种场合不断重复,我们不可以改变自己的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我们不能让过去的经历困住现在的自己,让我们与健康和幸福日渐远离。
活着,是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而不是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解脱!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杨靖”(yangjing-chn),欢迎关注微博@心理咨询师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