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伏羲的真实身份)
伏羲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伏羲的真实身份)二、为什么上古多猛禽走兽作者这样总结:野蛮时代初级阶段的后半段,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华民族的伟大先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创造了多种文化和文化模式:工具、巫术、祭祀礼仪、原始歌舞和人体装饰。而且,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化符号——八卦,最早的哲学概念——阴阳。一、伏羲的真实身份女娲之后,伏羲登场,父权社会开始了。伏羲是什么身份?
《祖先》解读(下)
说女娲是“蛙”,体现了生殖崇拜,崇拜母性。
说伏羲是“蛇”,也体现了生殖崇拜,崇拜父性。
证据就是,陶器制品上的“蛙”“鱼”之后,“蛇”“鸟”多了起来。这代表什么,你懂的。
一、伏羲的真实身份
女娲之后,伏羲登场,父权社会开始了。
伏羲是什么身份?
作者这样总结:野蛮时代初级阶段的后半段,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华民族的伟大先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创造了多种文化和文化模式:工具、巫术、祭祀礼仪、原始歌舞和人体装饰。而且,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化符号——八卦,最早的哲学概念——阴阳。
二、为什么上古多猛禽走兽
炎帝是牛头人身。这说明什么呢?
看一下西方神话,宙斯变成蛇,偷情生下山羊或公牛狄俄尼索斯。蛇是可以变成羊、变成牛的。
这是一种文化发展。
蛇代表生殖崇拜,牛代表图腾崇拜,羊是过渡时期。
黄帝手下的熊、罴、貔、虎,少昊手下的凤鸟、玄鸟、青鸟、丹鸟,畲族和瑶族的盘瓠,都是图腾,相当于现在“国旗”“国徽”。
读到这里,感到与当时的生产力也有关系,不能像现在随意猎捕猛兽,所以对其怀有敬畏之心。
图腾崇拜,代表着部落时代的到来。
炎帝代表早期部落,黄帝代表晚期部落,尧舜代表部落联盟。
三、上古时代真得很美好吗
《国语》中说,少典娶有蟜氏女,生炎帝、黄帝。
相差五百年还能是兄弟?
所以,司马迁没有采用这个说法,只说少典生了黄帝。
从此之后,炎帝湮没在历史中,黄帝的地位蒸蒸日上。
部落纷争之中,炎帝、黄帝、蚩尤必有一战。但这上古“三国演义”,说法却有多种。
之一,黄帝先与炎帝战于阪泉,然后才与蚩尤战于涿鹿;
之二,蚩尤先侵犯炎帝,炎帝向黄帝求救,二帝组成联军;
之三,蚩尤挑战黄帝,黄帝迎战;
之四,炎黄共灭蚩尤后,又在阪泉三次大战,再决雌雄,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但战争是无疑的,惨烈是无疑的,蚩尤身死,身上的木枷化为枫林。
在作者看来,华夏民族的始祖应该是三个代表:炎帝、黄帝和蚩尤,我们是炎黄和九黎的共同子孙。
四、真得有尧舜吗?
接下来,就到尧舜出场了。
真有尧舜吗?
作者说,事实上,孔子之前,根本就没人提到过尧舜。在最古老也最可靠的典籍《诗经》中,他俩连影子都没有。《尚书》虽然也古老,《尧典》和《舜典》却是赝品。
真正开始说尧舜的,是《论语》、《墨子》和《孟子》。
作者认为,尧舜应该有,不然孔子不会反复说;但也没有孔夫子说得那么厉害,否则诗经里面一定会有记载。
书中采用了郭沫若和翦伯赞两位前辈的说法,尧舜应该是部落联盟领袖,当时可能是“二头政长”或“二头军务”制,一个是CEO,一个是COO。
而且,那时“百姓”不是现在说的平民,而是“氏族长”,还有“十二牧”为部落,“四岳”为部落联盟,尧舜则代表部落大联盟。
我们现在口头上讲的“百姓”,那时候称作“黎民”。
五、禅让还是夺权
儒生们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上古时代的权力转移:禅让。
真的有禅让吗?
作者讲的很有道理,如果人性本善,禅让制就不会被废除;如果人性本恶,禅让制就不可能存在。
哪一个是事实呢?
我读历史有个原则,就是把握“不得已”。
所有事情都有一个基本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不得已”,只靠某一个人的道德来推导,那显然是靠不住的。
质疑禅让制的,古有韩非子、刘知己;后有康有为、顾颉刚。韩非子就称“舜逼尧、禹逼舜”,《竹书纪年》则称尧被舜软禁在平阳;康有为说禅让是战国儒家托古改制,顾颉刚则说是儒墨两家不约而同的伪造。
作者认为,禅让就是“不得不让”,“能不让最好不让”。
比如,当时被尧舜剿灭的有所谓“四凶”:浑沌、穷奇、梼杌、饕餮;有所谓“四罪”:共工、驩兜、三苗和鲧。
看到这里,我也基本明白了作者的意思。
对外有这么残酷的战争,那么部落内部肯定也不是一篇平和。
风不平、浪不净、杀机暗藏。
即使是和平交接权力,也是势之所至,不得不这么做。而且,更大的可能是内部夺权。
看到这里,也基本明白了我们伟大先民的故事。
比如后羿射日,很可能也是部落之间的战争。
这里,再说说自己关于上古历史的看法。
顾颉刚引《说文》的“禹 虫也 从禸 象形”及“禸 兽足蹂地也。” 疑禹本是古代神话里的动物。
有人便通过“大禹是条虫”,来说明周之前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不是信史。
不是信史又如何?
历史不是呱唧一下到周朝的,总有一个演化的过程。何况,还有不少出土文物作为印证。
人类走到今天,总有来路,总有归途。
合理推断来路,正如我们下意识地、不断地试图预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