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对比苏州虹吸效应(苏州深情示爱)
杭州对比苏州虹吸效应(苏州深情示爱)搭台引才,非苏州独创。但苏州做出了别样精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国各地都在招才揽才,目标很明确,一方面要直接促进技术知识溢出,另一方面,要给本地企业做示范,激励学习效应。于是乎,各类引才计划、创业大赛纷纷亮相,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也孕育而生。今年“精英周”期间也已完成签约项目1899个,较2021年增长5.15%,其中创业投资项目1732个、创新合作项目167个,院士项目51个,再创历史新高。从创新创业载体搭建,到政策服务加持;从爱才惜才的满满诚意,到产才互动蓄能提级……14年,苏州为一个“才”字动足了脑筋;14年如一日,除了久久为功的坚持,苏州还有更深的情怀和更大的志气。壹
人来就行,其他“包在苏州身上”!
上周日,火热开场的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又有了一句广告词。
意思你懂的:选择苏州,抓住未来。
创新创业,苏州充满希望、诞生奇迹。自2009年以来,苏州“精英周”至今已举办14届,一年一次,累计吸引3万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项目9069个。
今年“精英周”期间也已完成签约项目1899个,较2021年增长5.15%,其中创业投资项目1732个、创新合作项目167个,院士项目51个,再创历史新高。
从创新创业载体搭建,到政策服务加持;从爱才惜才的满满诚意,到产才互动蓄能提级……14年,苏州为一个“才”字动足了脑筋;14年如一日,除了久久为功的坚持,苏州还有更深的情怀和更大的志气。
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国各地都在招才揽才,目标很明确,一方面要直接促进技术知识溢出,另一方面,要给本地企业做示范,激励学习效应。于是乎,各类引才计划、创业大赛纷纷亮相,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也孕育而生。
搭台引才,非苏州独创。但苏州做出了别样精彩。
精彩不在于舞台有多炫,而在于人才有多爱!苏州蛟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帆的故事,或许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2016年,黄帆带着项目一起落户苏州。说到结缘苏州,黄帆一直觉得挺有戏剧性。2015年,黄帆还在法国巴黎准备博士毕业答辩,偶然收到了苏州市政府在法国举办的“赢在苏州”国际创客大赛的邀请,这项比赛正是“精英周”的联动活动之一。
黄帆当时已经在武汉筹备一家公司,正在做前期准备。因为参加“赢在苏州”比赛并且还拿了一等奖,黄帆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苏州的机会。
在苏州,不管是创业引导资金的政府激励,还是股权政策支持,都给初次创业的黄帆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让黄帆下定决心的,还是苏州对于“人”的服务态度。
“我们团队有那么多博士,基本上都拿到了省级或者是市级的人才政策,政府的各项补助帮助每一个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安家落户,这非常了不起。”
从创业初期的6人团队,到如今博士比例过半的工程师军团,黄帆的公司在苏州稳扎稳打。不仅研发出全球首款白色激光探照灯,今年,还凭借“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激光测距成像系统”项目,在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得总决赛最高奖。
“精英周”期间,苏州推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的相关政策,引才留才力度进一步增强。
一个人选择一座城是“信任”,一座城遇到优秀的人是“幸运”。信任与幸运叠加,是人与城的双向成就。
14年里,一个个“黄帆”、90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来到苏州、落户苏州。把这些创新创业类项目梳理一下,你会发现“奥妙”不少,也不简单。
截至目前,“精英周”总共落户的9069个项目中,创业类8122个,创新类947个。
从产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95%,累计注册资本716.6亿元;
从“专利数”看,落户项目共获授权专利1.6万余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占比较大;
从人才类型上看,共直接引进、培养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54人、江苏“省双创”314人、姑苏领军人才644人,共入选苏州市顶尖人才(团队)1个,姑苏重大创新团队14个,创新创业企业的博士、硕士学位学历人才,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产业相对集中;
再从实际效益看,投资创业类项目在苏州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与互联网产业的年产值贡献较为突出;此外,“精英周”创业项目年销售额过亿30个、上市6个,入选市独角兽培育企业占全市三成,累计成功融资超过36.5亿元。
全国首个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去年落户苏州,詹启敏院士被聘为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
一是与苏州战略性产业方向高度契合,二是人才对产业的引领性增强,三是在部分行业领域,由人和企业围合的产业创新创造氛围开始形成。
苏州“精英周”通过引进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和大量外来资金,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一个满足创业者需求的多元对接平台,在苏州成功合拢。
贰
几年前,一则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拥有194位博士家长、一年上60多节博士课的新闻,曾轰动一时;今年“精英周”开幕当天,苏州全球科技人才地图发布,40多个产业领域将形成闭环引才、一键选人。
苏州何以吸引人?为什么这么多人才愿意留在苏州?
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170个工业中类和496个工业小类,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角色举足轻重。要说“留得住人”,产业是第一硬核,当仁不让。
2021年,苏州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逾4.1万亿元,其中近1/4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四大先导产业。后者总产值达9623.1亿元。苏州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与集成电路的产量分别比2020年增长了44.8%、39.4%和38.4%。
同样在2021年,苏州全市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了54%和52.5%。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产值皆突破了1万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苏州“引来人”提供了最硬的资本,也为“留住人”搭建起最大的舞台。
强大的工业制造业,是苏州“引得来人、留得住才”的底气所在。
以“精英周”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苏州的目光越来越聚焦“新”。
2021年,苏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3300亿元,同比增长10.6%;苏州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4%——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软件和集成电路的投资额同比2020年分别大幅增长了37.6%、60.7%、37%和46.2%。
与之同步,高技术服务业也异军突起。2021年苏州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2020年增长了21.7%,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其中互联网平台与互联网数据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了59.3%和116.4%。
在此背景下,苏州擘画“产业创新集群”,作为城市产业制造的又一次战略选择,不只关注生产和制造业企业,而是“花心思、下力气”构建一个涵盖包括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和各类知识创新成果的“创新大生态”,示范“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战略定向,产业制造筑底“人通四海、才引八方”的蓄水池。
在今年的“校园苏州日”活动上,苏州5000多家优质企业一口气为海内外青年学子提供了超过10万个优质岗位。
今年6月,苏州有5000多家优质企业通过“校园苏州日”向海内外青年学子奉上10万多个“金牌”工作岗位,最高年薪可达100万元。
今年苏州“精英周”主会场公共平台共征集到创新创业项目1964个,其中海外项目1045个,国内项目919个。开幕活动期间,主会场和十个县级市、区分会场共有2796名人才嘉宾携带2819个项目参会。
带着项目来,研发新产品,操纵新设备,拓展新市场,联通新发展。当然,引得来人,还有苏州这座城市一直都在的创新文化,文化与产业交织交融,最终催生了“留得住人”的化学反应。
苏州必须留住人,这是“需要人”的发展逻辑决定的——不断适应新环境、新状态的产业要迭代要精进,人是根本;越来越多有新知、有技术、有想法的人才“定下心、留下来”,发展的路子才能走实走远。
叁
“不管你的家乡在哪里,只要你到苏州,就会被打动。”
这是今年国际精英创业周开幕式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发言时说的一句话,他鼓励青年人,相信苏州,创业苏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为“人到苏州才有为”深情代言,他诚邀各路英才创业苏州。
据悉,今年受邀参会的人才项目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数字经济等五个领域项目合计占比达到71%。
新产业背后的高层次人才,是“创新苏州”的重要力量,也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支撑点”。人才优先,如何随创新城市而动,苏州的“精英周”只是一个观察的模板。
“以人为本”。苏州实施更具竞争优势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打造更加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发展平台,实施顶尖人才(团队)“一人一策”,量身定制上不封顶的特殊支持。三年内10万套人才公寓、最高800万元购房补贴、最高100万元引才奖励;对引进的重大创新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和1000万元的项目经费;推动创新资本集聚,直投规模超20亿元的姑苏人才基金、最高5000万元(企业)和500万元(个人)无抵押信用贷款。
“制度留人”。依托顶层设计,将人才需求个体化,并尝试人才供需的制度化解决方案。围绕青年人才求职就业、见习实习、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提供安居保障、奖补资助、文化体验、政策匹配等一揽子服务举措。最高500万元科技项目资助、总计100万元唐小虎面试券、最高5万元生活补贴、留学人员引才奖励5万元/人、1000套人才公寓免费住、10万张“人才文化体验券”,积极营造青年发展最优生态。
先做人才规划,再配套激励,最后设定时间表。立足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利用完善的产业体系,以开放的胸襟吸附创新资源,用政策性、制度化的“红包”,引来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
这是一座城市的发展眼光,也积蓄着握住未来先机的能量。
2022年“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全球总决赛。
持续打响的国际精英创业周、“赢在苏州”海外系列创业大赛等品牌,全市人才总量已达227万人。
对标更高的发展要求,如何更加注重“科技思维”向“产业思维”、“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同时发力”转变,如何架设更具“产业内涵”的引才聚智体系,构建更具“发展潜力”的项目培育体系,如何形成更具“现实需求”的人才服务机制。这些关乎“才”的一道道自命题,也是苏州创新突破的一个个靶点。
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营商环境没有终极版,只有升级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这样的苏州,你绝对值得来,必须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