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艺术作品欣赏价值怎么看(艺术作品中的灵气)

艺术作品欣赏价值怎么看(艺术作品中的灵气)模仿太湖石“皱、透、瘦、漏”特点的五种基本形状其次,分割重组。将已做好的肌理作品以五种基本形状进行分割,以模仿太湖石的基本特征。再按不同的肌理分组确定大体空间位置,用订书机将三至四片基本形状以内拱的方式钉紧后,会有一种稳固的张力,便于不断组合以达到形似“太湖石”的效果。本来中规中矩的平面肌理作品,经过裁剪、重组,产生了新的形式美感。肌理的制作首先,创作肌理。让学生运用水墨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根据教材介绍的方法,学生以流淌、喷洒、拓印、吸附等方法进行肌理创作。引导学生利用皱纸、毛笔、手掌、树叶等大胆尝试,参照形式美的法则,不断调整效果,加深对水墨艺术的审美判断。如用晕染法创作的《激情》、揉纸皴擦法创作的《沧桑》等。学生制作的肌理效果

学校作为美育的重要场所,如何将“迁想妙得”“形神兼备”等传统美学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之美,认同民族艺术并形成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美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贺晴锐老师在对教学的不断思考和传统东方美学的浸润中一路走来,她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从她设计的课程中来感受一下吧。

“形体初开:湖石印象”

艺术作品欣赏价值怎么看(艺术作品中的灵气)(1)

校园一角:湖石烟云

人美版教材中有“发明与创造——肌理之美”一课,教师首先思考以怎样的主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以往平面表达的局限性如何破解。经过反复尝试,贺晴锐老师选择以古雅的太湖石为元素,利用订书机立体组装有水墨肌理的卡纸,表现太湖石皱、透、漏、瘦的审美意趣,从而形成校园里的“小装置”。本课融合了教材中“形体的世界”“形式与美”“学画山水画”“黑白装饰画”等内容,完成了一次关于形体的“综合探索之旅”。

艺术作品欣赏价值怎么看(艺术作品中的灵气)(2)

肌理的制作

首先,创作肌理。让学生运用水墨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根据教材介绍的方法,学生以流淌、喷洒、拓印、吸附等方法进行肌理创作。引导学生利用皱纸、毛笔、手掌、树叶等大胆尝试,参照形式美的法则,不断调整效果,加深对水墨艺术的审美判断。如用晕染法创作的《激情》、揉纸皴擦法创作的《沧桑》等。

艺术作品欣赏价值怎么看(艺术作品中的灵气)(3)

学生制作的肌理效果

其次,分割重组。将已做好的肌理作品以五种基本形状进行分割,以模仿太湖石的基本特征。再按不同的肌理分组确定大体空间位置,用订书机将三至四片基本形状以内拱的方式钉紧后,会有一种稳固的张力,便于不断组合以达到形似“太湖石”的效果。本来中规中矩的平面肌理作品,经过裁剪、重组,产生了新的形式美感。

艺术作品欣赏价值怎么看(艺术作品中的灵气)(4)

模仿太湖石“皱、透、瘦、漏”特点的五种基本形状

艺术作品欣赏价值怎么看(艺术作品中的灵气)(5)

按相关规律进行位置分类

再次,意义构建。根据收集到的太湖石造型,了解相关古典园林、名石及造型、展示方式、命名、影像制作等课堂活动,进行知识与经验的迁移,最终完成意义构建。简单的工具、简单的方法、极短的时间,就能创作出一个大型的、充满节奏美感的、极具中国文化气息的“雕塑”作品!这和学生以往对雕塑的认知是不同的,也加深了学生对形状与体积、平面与立体、技术与文化的认知。从不解到理解、从疑惑到肯定,艺术就以这样一种方式走进了学生内心。

艺术作品欣赏价值怎么看(艺术作品中的灵气)(6)

学生以太湖石意象进行影像的制作

“形具神生:白色精灵”

从“无形”的湖石系列升级到“有形”的动物立体造型的美术实践中,贺晴锐老师发现学生的纸立体动物作品缺少韵味,看起来生硬、笨拙,结构的连接、拼插简单,缺乏想象力。偶然一次从中国画的“留白”手法中得到启示:为什么不教学生做“减法”而达到纸立体形象的“形神兼备”呢?

为突出“白”这个意象,贺晴锐老师选取“雪”这个场景和白卡纸作为媒材,用剪、折、卷的方法,以订书机钉或纸间拼插的连接方式,制作不规则的动物立体造型,再经过概括、夸张、变形等手法,最大限度地简化其形态,体现其生命力,创作出符合“留白”及“似与不似”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纸形体作品,形成“形神兼备”的动物立体造型。

艺术作品欣赏价值怎么看(艺术作品中的灵气)(7)

作品在教室的陈列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并快速“学”,贺晴锐老师将本次单元课设计成“初识白,感受白之美”“再品白,感受白之境”“巧思白,白与纸造型”三个部分,强调了纸的各种任意形体的折法,并录制了相关微课视频,方便学生反复观看学习,领会“留白”“似与不似”这些传统美学的实践意义,提升学生作品的品质和格调。

艺术作品欣赏价值怎么看(艺术作品中的灵气)(8)

学生作品:爱相伴

在学习过程的研究性上又提倡了“慢”,如对任意形体进行不断的全方位解读,尝试适合的形象及用头脑风暴的思维方法紧抓学生的思维点和闪光点,小组内合作分工再对形体进行形象化设计,重在表达其神采。在这个环节,教师更像是一个“守望者”,只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提醒,重在学生的实践和研究。依我看来,贺晴锐老师逐步演进的教学风格有如下特点:

01

由一条主线延续为序列化内容。极偶然地用卡纸、镜心纸做尝试,利用其韧性及可塑性,进行剪裁与组合,从模块化组件做形体尝试,打开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构建形体、空间和文化的联系性。

02

材料简便、易得,组合方式多变,尺度自由。从最初使用的订书机到结构插接,从基础模块任意形到有意形,是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发展的过程与方法,“大道至简”,强调突出学生参与的现场性、生成性、体验性和研究性。

03

克制有节,以少胜多,提升视觉品质。以传统水墨及用色理论为主要表现方式,甚至只用白色,着力体现形体的内在张力,使作品产生素雅隽永的意蕴。

04

突出意义建构,溯源文化脉络,体现“诗情画意”。将形体概念扩大化,融入雕塑语言和空间意识,以项目研究带动学生深度学习,并用传统美学思想“迁想妙得”“形神兼备”“留白”“似与不似”“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等内容统领高度,滋养心灵。

艺术作品欣赏价值怎么看(艺术作品中的灵气)(9)

形神兼备的“白色精灵”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新的美育理念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更加互信、互动和互促,也使得教学更加具有多样性和挑战性。

以古开今,向美而行,正是这个时代赋予所有美育教育者的使命。

内容节选自《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年第3期

《形体的“诗化”:一种风格的演进》

艺术作品欣赏价值怎么看(艺术作品中的灵气)(10)

《中国中小学美术》2021年第3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