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出访西方国家(李鸿章出访外国)
李鸿章出访西方国家(李鸿章出访外国)那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很简单。为了便于做一些简单交流,李鸿章有个方法,多数人都用过。那问题来了,李鸿章怎么听得懂俄语呢?当时打交道的国家那么多,李鸿章可没有精力钻研外语。有人可能会说了,翻译呗。可有些时候,翻译并不是都会及时在场的。还有一次,李鸿章到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那是在1896年的时候,宴会上,李鸿章见到了不少新奇事物。可是俄国皇后的一个动作却把他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见对方向他伸出手来,半天不放下,还一个劲儿冲着李鸿章笑。虽然那时候已经和不少洋人打过了交道,可多数都是男性。冷不丁这皇后一招,还真让李鸿章不明所以。下意识就以为,这是找自己要礼物!一国之母,居然伸手向人要礼,虽然觉得对方此举有些失礼,可碍于情面,李鸿章只得把手上一枚戒指给了对方。听到对方说了一声谢谢,李鸿章觉得自己猜对了。可对方说完之后又伸出手来,身边实在没礼物可送了,李鸿章很尴尬。
上次笔者说到了李鸿章的一生,参与了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等具有远见卓识的大事儿,也因为生前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备受争议。今天我们来聊一些简单的话题,什么呢?那就是李鸿章生前和洋人打交道的趣事儿。
当年李鸿章参与了多数谈判,签订下那么多条约,不用说,这背后是奉了慈禧的命令。之所以慈禧会屡次派出李鸿章,一来他是能臣干吏,二来也是因为李鸿章与洋人交道打得多,有经验。可是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些经验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
有一次,在出访英国的时候,李鸿章受邀参加一位贵族的宴会。灯光华美、酒菜都是自己没有见过的西式风格,李鸿章看得津津有味。可不巧的是,喉咙突然有些不舒服,要吐口痰润润嗓。
吐在地上吧,李鸿章觉得不大礼貌,毕竟自己是饱读圣贤书的,在家里都是用痰盂的。可这宴会期间,左看右看,就是瞧不见痰盂。没办法,李鸿章就拿起眼前的酒杯,当做痰盂用了一下,然后又把酒杯放回了桌子上。当时,在座的客人都方了。
还有一次,李鸿章到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那是在1896年的时候,宴会上,李鸿章见到了不少新奇事物。可是俄国皇后的一个动作却把他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只见对方向他伸出手来,半天不放下,还一个劲儿冲着李鸿章笑。虽然那时候已经和不少洋人打过了交道,可多数都是男性。冷不丁这皇后一招,还真让李鸿章不明所以。下意识就以为,这是找自己要礼物!
一国之母,居然伸手向人要礼,虽然觉得对方此举有些失礼,可碍于情面,李鸿章只得把手上一枚戒指给了对方。听到对方说了一声谢谢,李鸿章觉得自己猜对了。可对方说完之后又伸出手来,身边实在没礼物可送了,李鸿章很尴尬。
那问题来了,李鸿章怎么听得懂俄语呢?当时打交道的国家那么多,李鸿章可没有精力钻研外语。有人可能会说了,翻译呗。可有些时候,翻译并不是都会及时在场的。
那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很简单。为了便于做一些简单交流,李鸿章有个方法,多数人都用过。
在每次见外国使节的时候,李鸿章都会跟对方或者翻译简单学两句,别的都好说,可是这俄语极其难学。怎么办呢?李鸿章灵机一动,在纸扇上写了几句俄语的简单音译,以便应急。
比如俄语中的请坐,李鸿章备注杀鸡切细;谢谢,他则记为四包锡箔;再见,则是达四维大理也;好,就是好老少……这些是日常礼仪中常用的,李鸿章都用这个方法记了下来。对于俄国冬天的寒冷,李鸿章也印象深刻,把冷字备注为好冷得哪。
怎么样,这个音译的方法是不是很熟悉?就像英语中的谢谢sankeyou,多数人都会记作三克油。英语浪漫的romantic,民国时期则音译为罗曼蒂克一样,这种音译的方法,小时候背单词的时候,估计多数人都用过。
面对一个又一个从未到过的国家,一个又一个交往的难题,李鸿章逐渐加深了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而对此,李鸿章并不满足于只开阔自己的眼界而已。
1874年的时候,有感于所见所闻,李鸿章就上奏朝廷,提出建设铁路的好处: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可是这一建议遭到了顽固大臣的反对,理由是:开铁路,山川之灵不安,则旱涝之灾易召。
像这种可笑的言论,在当时并不少见。晚清时期对于电报,曾经担任三口通商大臣的崇后就认为,电报毫无益处,甚至贻害无穷。一根根杆子插在地上,专门吸人魂魄。
一个通商大臣见识如此,可见办洋务李鸿章有多头疼。为了避免修建运煤铁路遭到反对派的非议阻挠,李鸿章甚至不得不在奏折中说明,这条铁路不设火车机头,以驴马拖载。可惜一生办洋务,建北洋,李鸿章还是处处被掣肘,虽身怀宝器,却无处可用。以至于梁启超都要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却要悲李鸿章之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