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东楼最能体现诗人许浑千首湿(晚唐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的名句)
咸阳城东楼最能体现诗人许浑千首湿(晚唐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的名句)其诗在他生前,就受到杜牧、殷尧藩、韦庄等著名诗人的称赞。从晚唐到北宋,许浑诗曾经风靡一时。其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是武则天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许浑大和六年(832)中进士,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历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以对仗工切、词句清丽见长,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1943年7月2日,毛主席亲笔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篇消息——《中共“七七”宣言在重庆被扣》,文章结尾中说:
(国民党)关于撤退河防,包围边区,准备进攻一事,原来是秘密进行的。但因调兵遣将,运输络绎,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形势,已经闹得中外皆知,国民党宣传机关虽然还是讳莫如深,但是已经无法掩盖云。
毛泽东恰当地引用了唐诗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军队企图围攻边区的迹象和紧张局势,把国民党军队进攻边区的阴谋简练地揭露出来了,赋予诗句以鲜活的内涵。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出自晚唐著名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是武则天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
许浑大和六年(832)中进士,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历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丁卯集》。
其诗皆近体,以对仗工切、词句清丽见长,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其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
其诗在他生前,就受到杜牧、殷尧藩、韦庄等著名诗人的称赞。从晚唐到北宋,许浑诗曾经风靡一时。
许浑一生历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等八代。纵观他生活的时代,社会矛盾复杂错综:
中央集权与藩镇割据矛盾的加深,这集中的表现为削藩与反削藩的斗争;皇帝和支持他的大官僚与宦官的矛盾,这往往表现为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朝臣之间激剧的朋党之争;唐王朝与少数民族的矛盾,这主要是吐蕃、回纥、党项上层统治者内侵与唐王朝反内侵的斗争。
当时社会潜伏着的巨大而复杂的矛盾,尖锐的阶级斗争,即将发展为整个社会动乱,农民起义有一触即发之势,唐王朝大厦面临倾覆的危机。
面对如此现实,许多志士和在政治头脑清醒的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是极难的。
许浑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诗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在暴风骤雨来临的前夕,他以其诗人特有的敏感,触摸到时代脉搏的异常现象,看到了唐王朝这个垂危的躯壳正在死亡线上挣扎。他的一些诗歌里,透露了对当时社会前途不祥的预感以及内心的殷忧,表现了一个正义的封建文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并流露出无法挽回颓势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许浑在著名的《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写道: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抒发了诗人深秋傍晚登咸阳楼远眺时的深沉感慨。首联写诗人登临送目,产生了一层深深的忧虑。颔联从大自然即将发生的急骤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征兆,用以象征唐王朝处于大变动前夕的政治形势,补足了首联所写的心境沉郁的原由。颈联和尾联在对曾经建都咸阳和长安的秦汉王朝的凭吊中,对唐王朝的气息奄奄日薄西山,发出了惋惜而又无可奈何的哀叹。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评这首诗云:“其今古兴废,山河陈迹,凄凉感慨之意,读之可为一唱三叹矣。”许浑在历史的灰烬中感受到兴废之叹、黍离之悲,唱响了唐王朝悲凉的挽歌。在对凄清寥落景象的描摹中,浸润着诗人浓重的黍离麦秀之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传唱的名句,特别是对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历来被视为末世社会的写照。云生溪上,日落西阁,急风飒然而至,雨势迫在眉睫。“云”“日”“雨”“风”四个名词连用,“起”“沉”“来”“满”四个动词连用,层层推进,给人一种肃杀之感。特别是“风满楼”之“满”,兼虚实之妙:曰“风满”,实则空无一物;而空无一物,则益显其愁绪满怀。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云:“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如此怕杀人之十四字中,却是万里外之一人独立城头,可哭也。”
从七律句法上来看,“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体现了许浑的“丁卯句法”,突出之处在“耐吟”。按照格律,颔联应作“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诗人改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日”“欲”两字,音调小拗,而以“风”字相救。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形成峻峭奇拔的音响。清代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评这两句说:“一片铿锵,如金铃千百齐鸣。”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常被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毛主席对这联诗所表达的哲理思想是非常欣赏的。上世纪70年代,毛主席在与外宾的谈话中,经常引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描述当时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
1973年7月29日,毛泽东会见刚果总统恩古瓦比谈到全球形势时说:
“现在的局势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但是这个山雨要来,还没有来,可是风来了,而且风很紧。”
在引用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后,他对“风”和“雨”作了精彩的辩证分析,启迪人们要闻风知雨,见微知著,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要有准确的预见。
1975年10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再次来华访问。10月21日傍晚,基辛格再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把基辛格比作风雨中飞行的燕子,“燕子低飞,山雨欲来风满楼。你不得不忙。当风雨来袭时,燕子就忙了”, 他幽默地说, “这个世界并不平静,而暴风雨——风和雨——来了。随着风雨的来临,燕子也开始忙碌了”。
毛主席肯定和赞扬基辛格为中美关系破冰、促成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所作出的努力:“你跑中国跑出了名嘛,头一次来(指1971年7月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公告发表以后,全世界都震动了。”
基辛格深为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所叹服,“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毛泽东的确能让人体会到力量、权力和意志的共鸣”。
毛泽东在《注释唐诗三百首》中圈画过许浑的两首五言律诗。一首是《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另一首是《早秋》: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