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论语精华50句令人醍醐灌顶(读懂论语2.4)

论语精华50句令人醍醐灌顶(读懂论语2.4)

论语精华50句令人醍醐灌顶(读懂论语2.4)(1)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六十而耳顺”

指孔子在六十岁前后这个阶段,进入到了“耳顺”的境界。单从语法上看,前面“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每句都直接采用一个动词,即“立、不惑、知”,本句似乎只采用一个“顺”字即可,为什么要说“耳顺”呢?那就先看“六十而顺”是否说得通。若“六十而顺”,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到了六十岁,孔子的人生很“顺”。而事实上呢?孔子在六十岁前后的时候,正流浪于诸侯国间,在十多年的周游生活中,也是属于较困顿的时候,仅从经历上说“六十而顺”也说不通。为什么说“耳顺”呢?现代有人开孔子的玩笑,说孔子到六十岁时己经耳聋了,所以听见什么都认为是在说他的好话,所以愿意听,就是“耳顺”。此玩笑话似乎也有那么一点点道理。依据《黄帝内经》对男人一生生理变化规律的总结,男人八岁一个周期,八个周期过完,即八八六十四岁的时候,就到了耳聋眼花的阶段了,据此推论孔子似乎有道理。但别忘了,以上说的是一般人,书中对善于养生的人还有说法,即“虽百岁而能有子”,就是说,善于养生的人一百岁还能生孩子,连生孩子的功能都能保持住,何况眼耳功能,更不在话下。对于孔子来说,他可谓是一个“职业”修道者,修道者即养生者。但对于孔子甚至整个儒家人来说,修道的方式侧重于“行为”,强调以“礼”调整自己,促使行为上合道,以之转变心性,继而得道,对个人身体方面的修养则不重视。而《黄帝内经》是一部专门指导身体修养的书,代表着“道家”思想,在道家就有“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说法,依据道家理论,这些都有可能。而儒家与道家走的路线不一样,不是说儒家否定道家学说,而是在儒家看来,能否“养生”与“得道”并没有必然联系,即使一个人养生活了几百岁,也不一定得道。而对一个修道者来说,得道的同时,有可能附带养生方面很有成就,也可能因种种原因而使生命更短暂。如颜回的早死,多半是因为生活太苦而致。儒家重视“道”远远超过重视“身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这种思想。虽然如此,对一个儒家修道者来说,如果没有外部恶劣环境的危害,一般在养生方面还是很好的,后代不少所谓儒学大师都“鹤发童颜”的,就是一个旁证。但对于孔子来说,虽然最终得道,但也仅在世七十三岁,这都因于他一生奔波,辛苦异常,失于养生。即便如此,也没有资料足以证明孔子六十岁时耳聋。故“耳顺”并非因于耳朵有问题,而是“得道”后的一种人生境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