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服装的两大属性(服装的性别)

服装的两大属性(服装的性别)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历史上的确曾经出现过正好与此相反的例子。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身材矮小,为了在群臣和国民面前显露出威严,高跟鞋横空出世了——是的,高跟鞋最早是服务于男人的,服务于身材矮小的男人的。而到了现代文明之下,高跟鞋却成了女人的专利。再说到CHANEL在2011年推出的Le Boy包款,相传其灵感来自于Coco Chanel曾经的情人Arther Boy Capel,而设计师Karl Lagerfeld的初衷或许也只是为这段美丽的情事加上值得念想的一笔而已,客户群理所当然地锁定女性消费者,却不想被Bryan Boy一手带起的时尚界妖男帮欢呼拥抱——或许他们觉得名称中的“Boy”可以借为障眼法,但是包上的那条闪亮的金属链条背带还是深深地出卖了它的雌性本质。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说,技术是物质装置,媒介则是物质装置派上用场的东西。有人就因此认为技术代表的物质装置是完全中立的。波兹曼却认

iWeekly

服装的两大属性(服装的性别)(1)

不论从哪个维度,中性化(Unisex)都不是个新鲜话题。

这个概念一直从社会学意义指向生物学意义,男人与女人在衣装上的差异被简化为了尺码大小的差别。来自美国的高街服装品牌American Apparel就是这个概念下的鲜明代表。女人穿男装的禁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Yves Saint Laurent等人彻底颠覆之后,服装的性别属性开始呈现大规模的坍塌。T恤的出现更使得这股潮流不可逆转,男女老少咸宜。甚至于今天,就算一个男人走在街上,手里挎一个女包,也不见得会招致路人过多的鄙夷与注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孔雀男”现象在摇滚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波普运动、流行的波西米亚生活方式以及以David Bowie为代表的华丽摇滚把那个年代涂抹得格外娇艳,男人的穿戴也不例外。而到了八十年代,喧闹之后男人终于想要找回一点男子气概,男性主义在时装上集体回归。不过,时尚终究是轮回,男性化和女性化在时间轴上不断更替罢了。时至今日,女性化再度回到焦点之下的时候,多了一层新包装,矫情地偷换了“中性”的概念。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说,技术是物质装置,媒介则是物质装置派上用场的东西。有人就因此认为技术代表的物质装置是完全中立的。波兹曼却认为每种技术都有自己内在的偏向。如果我们把这个理论套用在服装的性别问题上,也可以同理得到:服装作为一种技术存在,不可能是完全中立(中性)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它在性别上的倾向性——以胸罩为例,男人不需要这样的服装装置。

因为出演《唐顿庄园》大表哥一角而声名大噪的英国男演员Dan Stevens在一部新剧里饰演一个宅在家里穿着老婆的衣衫抽大麻的男人。剧照流出,“大表哥”身穿女装的模样并未显得娘娘腔,甚至乍一看毫无违和感。但即使这样,大把的胡子和胸前的蝴蝶结产生的反差还是被导演利用为幽默素材了。

服装尚有男女之别,作为配饰的箱包也是同理。可是,藉由中性包的新概念,男人用的包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沿着这座纽带桥过渡到女包队伍里面去,曾经红得发紫的CELINE笑脸包女人在提,男人也在挎。而说到男人挎女包的问题,如果说一开始还只是小心翼翼的话,那么许多年以前Bryan Boy这个红人的出现无疑将这个“不支持也不反对”的议题活生生地推到阳光下面大方讨论。设计师Marc Jacobs为他特制的包款,其名称虽是后者艺名的缩写,但“BB”两个字母也完全可以当做“Baby”来解读,想象一个男人对他心爱的女人呼唤baby的模样吧,你是否会觉得这个英文单词的女性化特征过于浓烈?

再说到CHANEL在2011年推出的Le Boy包款,相传其灵感来自于Coco Chanel曾经的情人Arther Boy Capel,而设计师Karl Lagerfeld的初衷或许也只是为这段美丽的情事加上值得念想的一笔而已,客户群理所当然地锁定女性消费者,却不想被Bryan Boy一手带起的时尚界妖男帮欢呼拥抱——或许他们觉得名称中的“Boy”可以借为障眼法,但是包上的那条闪亮的金属链条背带还是深深地出卖了它的雌性本质。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历史上的确曾经出现过正好与此相反的例子。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身材矮小,为了在群臣和国民面前显露出威严,高跟鞋横空出世了——是的,高跟鞋最早是服务于男人的,服务于身材矮小的男人的。而到了现代文明之下,高跟鞋却成了女人的专利。

法国国宝级设计师Jean-Paul Gaultier向来致力于消除两性在着装上的壁垒。男装女穿或是女装男穿的设计在他的既往作品里并不少见,纵使如此,也不曾见他将他同名的男装品牌和女装品牌合为一个产品线,终究还是老老实实地分别面向男人和女人设计不同的衣服。这像一种反讽,中性化无疾而终。那些手握女士手包的男士在时装周的秀场里外搔首弄姿,显得十分坦然,然而离开这些特定场合,他们手中的女包可就无所适从了。

如果说当初“中性化”的理想是为了在着装上达成男女平等的结局的话,那么回到一个更宽泛的层面上,男女平等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伪命题。说是伪命题,不在于性别的任何一方压倒性地占据优势,而是作为一种“有偏向的技术”,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早就决定了“中性化”的不可能。那些妄图为少数男人洗清“娘炮”罪名的设计,最终依旧面临着被新一轮的“八十年代”剿灭的危及。

iWeekly周末画报,全球寰宇资讯,每日滚动更新,查看更多国际热点新闻请点击下方“查看原文”。

服装的两大属性(服装的性别)(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