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小语读书心得(超越平凡杏坛擷英)
杏坛小语读书心得(超越平凡杏坛擷英)如果把他的作品堆积起来,足可以把身高1.73米站直的他团团围住。多少人看到张在军硕果累累,有没有思考一下,这些成果的背后,浸润着他多少汗水和心血。现在国家对义务教育实行“双减”(即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就是为了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加大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推行“养成教育”,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提供时间的保证。让教育从应试、功利的泥潭中挣脱出来,回归到以提高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正确轨道。这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与张在军等一大批有良知的教育专家积极呼吁、躬身践行分不开的。建党一百周年前夕,张在军又被评为“百名沂水榜样”,这是实至名归。张在军不愧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是沂水人的骄傲,我们为你点赞。刘老师这本书以写人物为主,笔下的人物都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还有一部分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大都是和好友外出参观游玩的游记,这部分虽然不
超越平凡——《杏坛撷英——剪不断的文学情》读后感
刘敦杰老师著的《杏坛撷英——剪不断的文学情》出版以后,他就打电话跟我联系,来办公室给我送书,并嘱咐我写一篇书评。说实话,我对文学没什么研究,给一部文学作品写书评,对我来说有些勉为其难。前些日子,我看了刘海洲和许文明二位老师给该书写的书评,二位老师都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他们写的书评全面深刻、观点鲜明、情真意切,我看后深受启发。
虽然我写不出这样有深度的书评,但在断断续续地读了书中的一些文章之后,心中也产生了一些感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我想,不管这些感悟是否“靠题”,把它写下来,既是自己内心的表白,也算是对刘老师的一个交代,就像一个学生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样,内心会有一种轻松的快感。我与刘老师的相识纯属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以文会友。记得那是2019年春天,党史研究中心为了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力度,开创工作的新局面,采取了一项举措,就是成立党史、史志顾问团,聘请社会上那些热爱党史、史志工作,并有一定研究成果的人员作为特邀顾问,利用社会力量共同搞好党史、史志工作。此时,经同事介绍,我在网上看到了刘敦杰老师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有一种孝叫为国尽忠》,写的是沂水县开国将军李觉,我看后觉得写得很好 。经了解,刘老师热衷于地方红色文化研究,还写了一些好文章。于是刘老师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沂水县党史研究中心特邀顾问,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与刘老师见面的情形。
(左一谭庆温,左四刘敦杰)
那是2019年3月15日上午,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县史志研究中心)召开特邀顾问团成立大会。当时 我站在县委办公楼四楼会议室门口迎接那些前来开会的顾问们。虽然之前没见过刘老师,但听别人说刘老师身体不好,走路不方便。当我看到前面有个人,身材魁梧,走路一瘸一拐的,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断定这个人就是刘敦杰。于是,急忙迎过去与刘老师握手,并把他扶到会议室。后来我才得知,2010年,刘老师任镇中心小学校长,事业上干得风生水起的他,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击倒,人生陷入了低谷。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病情稍一稳定,他就从病床上站起来,在病假康复期间,把目光投向了红色文化研究。在身体非常不便的情况下,他乘坐出租车四处奔波,走村串巷,寻找线索,查找资料,采访当事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就写出了《有一种孝叫为国尽忠》《玉壶丹心光耀华》(这两篇作品因为写的是李觉和王光华两位沂水籍开国将军,属于高级干部,按新闻出版的有关规定,未能收入该书)等一批很有分量党史文章,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访谈式的写法,观点正确、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有些文章,如《南干校不会忘记》《沂商翘楚扈梅僧》等还填补了沂水党史研究的空白,为地方党史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刘老师同命运抗争,在挫折中奋起,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确是一位生活中的强者。 纵观《杏坛撷英——剪不断的文学情》一书,刘老师写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实物实景。如果说这是一部文学作品的话,那也是一部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常言道,画龙画虎难画猫,对这些真人真事要写好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往往比写那些虚构性的文学作品还要难。而刘敦杰老师笔下的人物,不论是大有名气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在军、齐鲁名校长张照升、顶尖科学家刘敬权和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军李觉、王光华,还是他身边的烈士、红嫂、抗美援朝老兵、优秀退伍军人、拥军支前模范、村党支部书记、优秀教师等英模人物,亦或是乡村野夫、凡夫俗子,等等。人物形象都很丰满,特点都突出,即使那些较熟悉的人物,读后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譬如该书的开篇之作《他,从大山走来》中的主人公张在军,我很早就认识。那时我在县教育局工作,张在军当时还在家乡泉庄乡西棋盘村小学当民办教师。有一次,张在军老师到教育局办事,急着坐班车回去,为了赶时间,我骑着自行车把他送到了沂水汽车站。后来我到泉庄乡党委工作,特意去张在军任教的西棋盘村小学进行了参观学习。这时张在军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纷纷来泉庄采访张在军,有时,我也陪同一些领导和记者去西棋盘村小学。
我说这么多不是与张在军套近乎,而是想说明我对张在军还是比较熟悉的,我们之间也属于好朋友。相比于没见过他就可以对他评头论足的一些人来说,我自认为是懂他的人。当我打开《杏坛撷英——剪不断的文学情》这本书,看到开篇文章写的就是张在军时,我心里暗暗嘀咕:看看书中的张在军是什么样的?当我怀着审视的心态读完《他,从大山中走来》后,我无语了,我心中的张在军比以前高大了许多,丰满了许多,我认识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真实的张在军。相信社会上很多人(包括和张在军比较熟悉的人)和我一样,只知道张在军头上有很多耀眼的光环,
譬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佳民办教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等,但对他获得一系列表彰后有没有创新,是躺在荣誉称号上吃老本,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不甚了解,对他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学术成就和主要贡献知道的估计也不多。很多人和我一样,感觉获奖之后的张在军,仿佛一夜之间从媒体消失了。说他“人生到达高峰”者有之,说他“才华渐失,江郎才尽”者有之。从张在军的一席话里,或许可以找到清晰的答案。张在军说,我是一名教师,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我虽然很少再踏上三尺讲台教书,但我在用另一种方式育人,教师怎么能天天在媒体上出门?我是在安心做我的工作,读者是通过我的学术成果来了解我,并且我更喜欢读者通过我的成果了解我,而不是在媒体上。读了《他,从大山中走来》后,才知道张在军离开沂水到中国教育学会帮助工作期间,为基础教育探索改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编写出了国内第一套“养成教育”实验稿教材,提出了“民族兴亡,阅读有责”等重要命题,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的肯定。他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作文”“传统文化进校园”“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等科研成果,多项在全国推广。他探索研究、整理编写出版的教育成果达2000多万字。很多人知道,一个人的作品可以多到著作等身。而张在军的作品,可以“等”好几个“身”。
如果把他的作品堆积起来,足可以把身高1.73米站直的他团团围住。多少人看到张在军硕果累累,有没有思考一下,这些成果的背后,浸润着他多少汗水和心血。现在国家对义务教育实行“双减”(即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就是为了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加大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推行“养成教育”,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提供时间的保证。让教育从应试、功利的泥潭中挣脱出来,回归到以提高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正确轨道。这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与张在军等一大批有良知的教育专家积极呼吁、躬身践行分不开的。建党一百周年前夕,张在军又被评为“百名沂水榜样”,这是实至名归。张在军不愧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是沂水人的骄傲,我们为你点赞。刘老师这本书以写人物为主,笔下的人物都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还有一部分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大都是和好友外出参观游玩的游记,这部分虽然不多,同样很精彩,写得真实细致、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里不妨摘录《戊戌孟夏沿海行》中的一段文字和大家分享:穿过古市一条街和“水族馆”,便是“登州古船博物馆”。博物馆于太平楼南侧,建于1990年,是仿古园林式建筑。正门为仿古彩绘牌楼,玻璃瓦覆顶。大门两侧是立体楹联,上联“古船曾捍海疆犹存雄风壮华夏”,下联“博物长留仙境更有巧思昭蓬莱”,横批“神游”。看了这样的文字,你就有一种亲身走进蓬莱仙境游览的感觉。另外,刘老师写的这部分游记,并不满足对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的精细描写,在写景状物的同时,他还触景生情,展开联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合进去,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如在写姑苏城的留园时,就联想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反腐败问题,从而,使这些文章具有了思想意义和时代价值。
我看了一下,刘老师写的那些名山大川、旅游景点,大部分我都去过,譬如威海刘公岛、南京中山陵和总统府等,现在如果让我写写去过的地方,我只能写某年某月我到此一游,别的基本都忘记了。有一句顺口溜这样形容当今旅游者“众生相”:“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拍照,回来一问什么也不知道”。反观刘老师写的那些活灵活现的游记,更觉难能可贵。电视上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很好:你怎么对待世界,世界就怎么对待你。其实生活也是这样,你怎么对待生活,生活就怎么对待你。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的生活高度和人生境界。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观察美的眼睛。
刘敦杰老师写的那一篇篇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的文字,无不是他是观察社会、体验人生的结果。他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去对待生活,他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接触的每件事、每个人,他都用心、用情、用力去观察、去体验,珍藏入心,精心打磨,最后才写出了那一篇篇精品佳作。总之,该书歌颂真善美,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史料性和教育性都较强的精品力作。读了该书,你会有一种超越平凡、走向卓越的激情和力量。最后,祝刘敦杰老师身体早日恢复健康,创作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
(作者谭庆温,系中共沂水县委党史史志中心二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