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怎样判断读轻声的字不是轻声(终于找到有无相生)

怎样判断读轻声的字不是轻声(终于找到有无相生)朱熹以《易·系辞上》为标准,确是非,定然否,当然有所偏颇。其实《易经》所言,是每一卦皆由阴阳二爻构成,当然是二生四。而老子要表达的是宇宙初始时只是一个原点,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衍化出万物。因为《易·系辞上》的说法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因此朱熹说:“一便生二,二便生四。老子却说‘二生三’,便是不理会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不合说一个生一个。严遵:无以有亡,有以无形。持这种观点的,只注重“有”和“无”当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如同《周易》之阴阳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存,相互转化。朱熹的观点更偏激,凡是孔子没表达过的观点,或者《易经》未曾出现过的说法,都不应该出现,因为“易不言有无”,所以“老子言‘有无’,就不对”。

1、《老子》“天下皆知”章(《道德经》第二章)的“有无相生”,通常解释为“有无相互生成”或“相互转化”,以下等等各家,皆是。

陈鼓应:有和无互相生成。

朱熹:易不言有无。老子言"有生於无",便不是。

宋徽宗:无动而生有,有复归无,故曰有无之相生。

严遵:无以有亡,有以无形。

持这种观点的,只注重“有”和“无”当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如同《周易》之阴阳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存,相互转化。

怎样判断读轻声的字不是轻声(终于找到有无相生)(1)

朱熹的观点更偏激,凡是孔子没表达过的观点,或者《易经》未曾出现过的说法,都不应该出现,因为“易不言有无”,所以“老子言‘有无’,就不对”。

因为《易·系辞上》的说法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因此朱熹说:“一便生二,二便生四。老子却说‘二生三’,便是不理会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不合说一个生一个。

朱熹以《易·系辞上》为标准,确是非,定然否,当然有所偏颇。其实《易经》所言,是每一卦皆由阴阳二爻构成,当然是二生四。而老子要表达的是宇宙初始时只是一个原点,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衍化出万物。

怎样判断读轻声的字不是轻声(终于找到有无相生)(2)

2、认为“有无”二者为一,言“有”必定关乎“无”的,也有不少,以下等等诸公皆是。

王弼:(有无)不可得偏举也……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名数也。

河上公:见“有”而为“无”也。

王夫之:两端生于一致,故方有“美”而方有“恶”,方有“善”而方有“不善”,据一以概乎彼之不 一,则白黑竞而毁誉杂。圣人之“抱一”也。

怎样判断读轻声的字不是轻声(终于找到有无相生)(3)

3、还有一种解释很另类,虽不广为人知,却是独立思考的成果,值得借鉴吸收。

南怀瑾先生认为:从人类的认识经验来讲,天地万物从有到无,是很自然的事实。但是要说是从无中出生,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如果勉强用现代物理知识来解释,认为质能互变的原理,便是有无相生的说明,那也不透彻,而难以肯定的说明。况且物理学上的定律,还是未定之义,它随时都在变化。

因此他认为“有无相生”就是:有与无,是彼此互为因果,相生互变的。重点就在相生的这个“生”字上。

怎样判断读轻声的字不是轻声(终于找到有无相生)(4)

传统道家对“有无相生”的原理,自庄子、列子等开始,都是用“神化”、“气化”来作说明。但是至于“有无相生”的“生”到底该怎么讲,南怀瑾先生似乎没做自己的说明,他只举例说,一般凡夫俗子们对老子的“有无相生”等道理,比如大舜起自田间,赤手空拳,以重孝道德行的成就,继承帝尧而有天下。大禹是以为父赎罪的心情,胼手胝足,治河治水的劳苦功高,又继大舜之后而有天下。这当然都是无中生有,“难易相成”白手创业的圣帝明王行道的大榜样。

而三代以下,从商汤、周武王的征诛开始,一直到秦汉以后,凡是创业的大国手——建立统一世系的帝王,没有哪个不深通老子、或暗合黄老之道“有无相生”的路线的——当然南师认为这是君主帝王们自以为是的“有无相生”,并非老子的“有无相生”。把这些认知强加于老子,是历史给老子背的黑锅。

怎样判断读轻声的字不是轻声(终于找到有无相生)(5)

然而,本人慧根实在太浅,终究没能明白南师对“有无相生”的个性化解读。想找一个能接受的观点,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终于找到“满山文化心得”的解读。

4、“满山文化心得”的解读值得借鉴

他认为,“有无相生”是二元认知模式里极其重要的对事物的认知模式。比如,你看到面前有一个“杯子”,这意味着你从“生”的角度看去,同时看到有个“有(实体)”和有个“无(实体之外)”;也可以说,当你同时看到相对的“有”和“无”时,一个杯子就“生”出来了。

怎样判断读轻声的字不是轻声(终于找到有无相生)(6)

任何具体之物,都是各自“有、无”的对立统一体。人们往往看到的只是杯子的实“有”部分,而没有看到(其实是没意识到)其虚“无”的部分,以为前者是杯子的全部,因而出现了问题。老子谈“有、无”,不是只谈它的纯粹相对性,重在它们是一个具体之物的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所以,不能把它译为“有与无相对而产生”。

同时,“生”是“人认为有某物”,不是某物具体的生物、化学的生成过程。“相”是所感知之现象,放在“有无之相,生也”里,就好懂了。其他各句里的“相”,也是一样的(“有无之相生”是帛书《老子》的表达)。

怎样判断读轻声的字不是轻声(终于找到有无相生)(7)

老子的重点是,通过“有无相生”认知模式运用到人的身上,重新认知自身的“有、无”,特别是让统治者升华自我认知,从而对治欲望、升华欲望,以图从根源上解决治国理政的问题。

如同任继愈先生对于《道德经》的注解态度由“译”而“绎”一样,由自以为是的“翻译”而至知“道”之难,于是以“演绎”的方式表达对老子思想的理解,满是对老子思想的尊崇。“满山文化心得”大概也有此意吧?但是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我都认为他的理解方向是可以接受的。

您认为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