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逍遥游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庄子的逍遥游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大小之辩的第二层次:大也是小。止庵先生在谈到庄子时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由“大”引出的“积厚”。再比起小虫小鸟飞得踉踉跄跄,大鹏扶摇九万里固然是“大”,但它也是“有待”即有所凭借或依恃的,那就是“积厚”之风。和这两种不同的地方在于,南冥之处,春季有五百年之久,秋季亦如此,在上古时期的大椿,春季就足足有八千年,秋季也是八千年。庄子并没有嘲笑小动物们的“小”,只是讥讽它们用自己眼中的小来衡量无限宽阔的外界,生而体型小但不应“小之用”。具体到《逍遥游》文本中涉及到的小大之分,既包括物体或空间的大小:鲲、鹏与蜩、学鸠、斥鷃,太山与毫末,河伯与海若;也包括寿命或时间的长短:冥灵、大椿、彭祖与朝菌、蟪蛄、殇子,即“大年”与“小年”;还包括知识或智识的多寡:即“大知”与“小知”。大小之辩的第一层次:小不及大。庄子在这篇《逍遥游》中展现出非常丰富的
庄子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出生于公元前369年,在战国时期颇具威名,也是道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思想及作品流传至今,和老子一同被后人称之为“老庄”。庄子的哲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老子的影响,是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将“道法自然”的观点进一步延续,倡导人生而自由,需逍遥过活轻视王权利法,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哲学等领域都极具影响力,其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寓言”、“重言”、“卮言”。庄子的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最为经典的文献,充分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首篇《逍遥游》。在文章的开头,庄子利用大鹏、蜩、学鸠这三者关于大小的辩论,提出了不管是不擅长飞行的学鸠和蜩,或是凭风翱翔的大鹏,还有能够驾风飞行的列子,这三者均有所待,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要想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就需要做到三点,第一点是“至人无己”、第二点是“圣人无名”、最后一点是“神人无功”,在这其中“无己”是摆脱束缚的唯一方法,只有做到忘我摒弃小我才能逍遥,进而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在文末点出只有不为世所用才是真正的有用,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一时的得失影响自己的逍遥,足以见得庄子是反对参加社会及政治活动,一心在于探寻不受约束的自由生活。
庄子心中的逍遥是什么呢?从古至今争论不止,大家各有说辞,庄子通过对大小的辩论体现出思想中的逍遥境界。由“北冥有鱼”作为开篇首句,不仅将大小之辩的思想引出,还留下了无尽的玄机,指引着读者思考逍遥是什么,以及去往那里的路。
(一)大小之辩的内涵“大小之辩”作为《逍遥游》开篇议题,是我们理解庄子“逍遥”的关键。对“大小之辩”内在义涵的理解,不仅决于“大小之辩”本身之可能义涵的解析,又取决于《逍遥游》中其所处之语境的分析。“小大”本来是人们对事物空间性的面积、体积、容积等的物理属性进行度量、判定的评价性语汇。由于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其指称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意义不断泛化,不再局限于指事物的空间性之小大,也被用来指寿年、辈分等时间性之小大,以及事物内在性的力量、能力、功用、智慧、志向、境界等之小大。
具体到《逍遥游》文本中涉及到的小大之分,既包括物体或空间的大小:鲲、鹏与蜩、学鸠、斥鷃,太山与毫末,河伯与海若;也包括寿命或时间的长短:冥灵、大椿、彭祖与朝菌、蟪蛄、殇子,即“大年”与“小年”;还包括知识或智识的多寡:即“大知”与“小知”。
大小之辩的第一层次:小不及大。庄子在这篇《逍遥游》中展现出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指引我们来到变化莫测的北海,里面有一种不知几千里大的生物,被称为鲲。这种生物可以化成鹏鸟,同样体型硕大,对于具体多大都不可知。鹏鸟张开翅膀宛如天边祥云,这也可以看出到底有多大,美中不足的是鹏鸟在起飞时需要等到海风吹起来,只有凭借风才能一跃而起,并且飞到南冥就会休息。
当知了和斑鸠一些不起眼的小动物看到鹏鸟这一弱点后,便开始讥讽鹏鸟,纷纷议论道“为什么一定要飞到遥远的南冥去,难道不会累吗?像我只要振翅就能飞起来,虽然飞得不高,但是只要到榆树或者是杋树那就很满足了,即便是飞不到树那么高,我们也挺高兴的不是么?”在这块庄子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一句话体现其不同的境界。所谓的小年不过是对于朝生暮死的菌类不懂月亮的阴晴变化,对于夏来秋往的蟪蛄一定不知道什么是季节交替。
和这两种不同的地方在于,南冥之处,春季有五百年之久,秋季亦如此,在上古时期的大椿,春季就足足有八千年,秋季也是八千年。庄子并没有嘲笑小动物们的“小”,只是讥讽它们用自己眼中的小来衡量无限宽阔的外界,生而体型小但不应“小之用”。
大小之辩的第二层次:大也是小。止庵先生在谈到庄子时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由“大”引出的“积厚”。再比起小虫小鸟飞得踉踉跄跄,大鹏扶摇九万里固然是“大”,但它也是“有待”即有所凭借或依恃的,那就是“积厚”之风。
这样的道理放在官场上也是一样的,有些人自诩为官宦,能够声名远扬,因而自鸣得意,就好像是那些小小的虫子和鸟儿一样,宋荣子对这些人打心底里不屑,“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对于宋荣子而言是有待于内外和荣辱之分。虽然说列子可以驾风飞行,不用徒步行走这么辛苦,但其实还是有待于风。换句话说,大鹏鸟比斥鷃体型大,那么“大年”定然比“小年”大,“大知”定然会比“小知”大,但由于它们的“有待”性,其“大”也仍是有限的,既然有限,那么这个“大”也就算不上“大”,“大”也是“小”。
大小之辩的第三个层次:小大齐一。止庵曾经说过“把《齐物论》引入了《逍遥游》”,将大与小用统一标准,等量看待。在《逍遥游》里面,庄子对于“不及”表达的极为精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及”不是“不如”“比不上”之意,而是“不知”或“不了解”。只有把小大齐一起来,进而把一切价值判断都混同起来,做到小而不寡,大而不多、遥而不闷,掇而不跂、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死而不祸,这才算达到“道”的境界。小大齐一是就性而言的,每一物之性在质上虽然各不相同,可谓千差万别,根本无法齐等,但皆可通达在己之天,由性而天的道路对每一个存在者都是齐等的,因而,与小大齐一相关联的是,走向适性、足性之路,才能成就主体的自由。
大小之辩的第四个层次:无小无大。在庄子看来,一切都是从小到大的一层层超越,最终超越“大小之辩”本身,达到“无小无大”的境界。一切有限都需要被超越,而超越本身又是无限的,在世俗眼中绝对的东西其实都是相对的,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充满哲学色彩,相对性才最具绝对性。早在《齐物论》里,就有“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之说。陈鼓应先生也说:“在经验世界中,一个常人认为极大的东西,若从更广阔的空间上来衡量,却显得十分微小。相反的,一个常人认为极细微的东西,逼近了看,却可发现其中包含着无尽丰富的内容。”
(二)庄子的自由与顺应自然的思想庄子在论述大小时,利用了时间、空间以及力量等多角度,通过对知了、斑鸠、大鹏、列子的对比,指出即使力量再强,飞的再高都是需要有所待,不是完全自由的,所以这些都没有达到庄子对于逍遥的理想境界。而真正的逍遥之人应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只有顺应自己的本性,能够将六气的变化掌握,才能没有穷尽的遨游,真正达到自由的精神境地。由此可见,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与逍遥应是顺应自然本性,超越一切限制,无所依赖的精神世界。
尽管庄子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但他也认识到了人只要活在世上,就免不了受到现实的限制,遇到困境和障碍。在庄子看来,人生面临的诸多困境大致来源于三处,情欲为一、生死为二、命时为三。在庄子的结发之妻去世后,并没有痛哭流涕,二是一边唱歌一遍敲击瓦缶的边缘,并不是他不难过不心痛,而是他的精神世界里“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也就是说庄子把人的生死当成为一年四季一样,自然流转,有规律的循环。这体现了庄子跨越了生死的界限,并主张通过顺其自然来减轻情欲对人的影响。庄子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逍遥的渴望均体现在他对情欲与生死的态度上。对于命与时的来自社会的限制,庄子主张顺应这些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制约。这体现了庄子的观点,即对于自身的功名地位还是外界的形势,都应该也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应强行改变,这样才能获得精神的自由。
(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庄子的思想和著作对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是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心里的思想巨人。站在当今社会的角度,庄子没有参与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潮中,摒弃了现实生活,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其实是在逃避责任,完全是自我主义。在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里,这种思想不应给被大力推广,是具有乌托邦式的处世方式,所以这一思想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在战国时期的庄子不能改变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转而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体现出消极的人生观,逆来顺受没有作为,没有想着反抗和斗争。
利用哲学的辩证思维,我们换个方式看待庄子的思想,注重人的自由感受,追求人基本的精神世界,坦然接受现有的生活,这样能够减轻人们的压力,缓解思想上的紧绷。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奋力超越,才能提升自我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在不断实现价值中追求相对自由。
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们应多关注自己的精神上的追求和自由。要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人生的跌宕起伏,学会顺其自然。庄子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界的一个过程,认为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这启示我们可以把成功和失败也看成自然的循环。以这种态度对待成败,成功和失败对于个人而言并没什么差别,这样个人就不会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因为他相信一次失败后,成功仍然可能达成,也不会因为成功而放弃今后的努力,因为他深知为失败做好准备的重要性。
顺其自然的态度能使我们以平常心对待胜败得失,并且在情绪波动时,保持顺其自然的心态,可以让我们不受情绪影响,正确处理问题。当人们在面临重大打击而感到极度悲伤时,只要想到悲伤只是暂时的,今后总会有好事发生以及悲伤的心情也会在未来恢复,人们就能避免因一时的情绪不稳定而采取极端行为伤害自己。庄子的顺其自然的态度启示我们,可以把悲伤和高兴的情绪也看成一个自然的循环过程。
总之,庄子的自由与逍遥的思想体现了他主张通过顺应自然、摆脱限制来实现精神上的自由。我们在面对人生中遇到艰难坎坷时也可以学习他的这种思想,使自己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稳定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