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献给远在天堂的母亲(愿天国里的母亲永远安详幸福)

献给远在天堂的母亲(愿天国里的母亲永远安详幸福)母亲一辈子爱劳动,家务活样样在行,与邻里关系相处得很好,谁家有了困难啥的,只要知道了,她都会想方设法地帮助,“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这是常挂在她嘴边上的一句话。母亲身体一向硬朗,八十多岁了,仍能自食其力,这也是留给后辈的财富。2013年,母亲病了一场,在济南生活期间,不小心骨折了,齐鲁医院手术很成功,但生活质量受到一些影响,尽管如此,母亲每天都坚持锻炼,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尽量不给孩子们找麻烦,能自理的决不找儿女,自己能做到的决不去添乱别人......。后来高中毕业考入大学,随后又参加了工作,离老家越来越远,与母亲相处的日子也越来越少了,大的道理母亲虽讲不出来,但她却时常用行动告诉孩子们怎样做人做事,如何接人待物,我勤俭节约、不怕困难,以及一些受用终生的好习惯,就是在母亲耳濡目染下慢慢养成的,很多则是母亲手把手亲自教出来的。年龄越大,明白的事理也越多,也更加感恩父母、感激上苍!生产队时期,每家

母亲离开我们快要三年了,随着三周年祭日的愈发临近,更加怀念与老人家相处的岁月,应是过多考虑与祭奠有关的事,近日做梦也多是与母亲相处一些场景,这也就是人常说的“托梦”吧,也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母亲生前的一些未了心愿常常托梦给孩子们......。

母亲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从小没上过私塾,也没进过学堂,受封建思想影响,自小就裹了足,这种旧时代残害妇女的做法,除给以后生活劳动带来不便外,还真感受不到有啥好处。母亲喜欢劳动,很多做人的道理特别明白,她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自幼教育我如何与人和善相处,如何做一个正直上进有为的人,如何尊敬长辈老师,她一辈子勤恳劳动、付出奉献,一生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含辛茹苦拉扯大五个孩子,是一位儿孙晚辈们心中敬仰的长辈,也是一位备受邻里尊重的慈祥老人,她一生清白干净,待人友好和善,肯吃苦、爱劳动,给儿孙后辈们树立了榜样和风范......。

献给远在天堂的母亲(愿天国里的母亲永远安详幸福)(1)

献给远在天堂的母亲(愿天国里的母亲永远安详幸福)(2)

献给远在天堂的母亲(愿天国里的母亲永远安详幸福)(3)

献给远在天堂的母亲(愿天国里的母亲永远安详幸福)(4)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鲁西南农村长大的我,对儿时的穷苦日子有着特别深刻的记忆。那时物质匮乏、生活艰难,父母虽然常年劳作,但仍不富足,孩子们常常是一件粗布衣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平日里的一日三餐,多以地瓜干为主,一年到头,不是玉米稀饭就是地瓜窝头,至于禽蛋奶蔬啥的,是奢望,想都别想,即便过年,也只是大年初一中午,大人孩子才能美美地吃上一顿白面“馒头”......。正月初二就要改吃“花里虎”(一种小麦和地瓜面掺做的食物),一过正月十五,就被迫把白面掐掉,锅里只剩下了地瓜面。从此时开始,孩子们则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盼望着下个节日的尽早到来。

在我们鲁西南地区,一年里的几个特定节日是要庆贺的......,如:“谷雨”进城看牡丹、端午时节炸“面泡”、八月十五吃月饼、“十一”国庆游菏泽、元旦佳节庆新年......。为改善口感,平日里长辈们会调换着花样,把地瓜面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无论怎样,细细想来,与白面做成的食物比,无论营养口感均不能“相提并论”。记得七十年代初的冬天特别冷,每年的冬季也特别地长,不像现在即便来股寒流,冷几天也就过去了,那时则不然,隐约记得屋檐下的冰溜条子“倒挂”大半个冬天,没法取暖,大人就给孩子们准备好“火罩”(一种柳编带眼的取暖工具,供孩子们睡前使用,底部椭圆形状,一米长、半米宽,棉被围盖“火罩”四周),撑起的“火罩”下面放进一只铁火盆,我就是靠着“火罩”度过了无数个寒冷的冬夜,一个冬季也只能靠一件破棉袄,衬衣啥的则想都别想......。

献给远在天堂的母亲(愿天国里的母亲永远安详幸福)(5)

生产队时期,每家都要按工分多少分配粮食和蔬菜,谁家的“劳力”多(男女满16周岁俗称够“劳力”),谁家的日子就好过些,当时,我们一家七口人,劳力少,分配的东西也少,尽管这样,父母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特别是在母亲的操持下,到了年末岁尾,一家人也时常有节余的粮食,不像有的人家,麦子刚下来没节制地改善生活,一时吃得很“尽兴”,以致春天不到全家就闹开了饥荒,这一点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1979年十五岁的我考入菏泽市小留十中,那时生活很艰苦,周六下午(那时每周要上五天半课)才能离校回家,周日下午又要返校,我就用母亲缝制的“布馍兜”,盛好一周的干粮,与同伴一块手提肩抗,步行前往5公里外的小留。尽管家里生活很苦,也要省下来给孩子们吃,“再苦不能苦孩子”,每次母亲都在地瓜里掺些黄面或少许白面,尽量改善一下口感,除此,有时周三或周四还催促父亲去学校补送一次干粮,生怕孩子饿着......。

献给远在天堂的母亲(愿天国里的母亲永远安详幸福)(6)

记得小时候有次生病,具体哪一年记不清了,当时高烧了好几天,母亲一边喂药,一边亲自下厨擀面条,还在碗里特地放进一个荷包蛋,现在生活好了,这也许不算什么,可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碗面条可是天底下最美最美的“佳肴”啦!至今我仍爱喝面条,应与当年母亲的这碗荷包蛋不无关系,一想起儿时的那碗白面条,母亲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脑海里。

后来高中毕业考入大学,随后又参加了工作,离老家越来越远,与母亲相处的日子也越来越少了,大的道理母亲虽讲不出来,但她却时常用行动告诉孩子们怎样做人做事,如何接人待物,我勤俭节约、不怕困难,以及一些受用终生的好习惯,就是在母亲耳濡目染下慢慢养成的,很多则是母亲手把手亲自教出来的。年龄越大,明白的事理也越多,也更加感恩父母、感激上苍!

献给远在天堂的母亲(愿天国里的母亲永远安详幸福)(7)

母亲一辈子爱劳动,家务活样样在行,与邻里关系相处得很好,谁家有了困难啥的,只要知道了,她都会想方设法地帮助,“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这是常挂在她嘴边上的一句话。母亲身体一向硬朗,八十多岁了,仍能自食其力,这也是留给后辈的财富。2013年,母亲病了一场,在济南生活期间,不小心骨折了,齐鲁医院手术很成功,但生活质量受到一些影响,尽管如此,母亲每天都坚持锻炼,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尽量不给孩子们找麻烦,能自理的决不找儿女,自己能做到的决不去添乱别人......。

献给远在天堂的母亲(愿天国里的母亲永远安详幸福)(8)

2019年深秋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突然夺走了母亲的生命, 农历十月初八,这是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日子,这是一个镌刻在儿女和晚辈们心底的至暗时刻......。91岁的母亲走完她灿烂光辉的一生,母亲的一生是勤劳吃苦的一生,是艰难奉献的一生,她教会了我们如何勤俭节约、健康向上和与人为善,从她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是助人为乐,什么是默默付出,她留给晚辈的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永远是儿女们学习的榜样,也永远活在儿女和晚辈们的心中。

在母亲离世三周年之际,怀着一颗虔诚敬佩的心,写下这些文字,以示对母亲的追忆和纪念,但愿她老人家在天堂一切都好,永远再没病痛之苦,永远安详快乐幸福。

—— 2022年10月31日于古城曹州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