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的历史(周至村落殿镇村)

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的历史(周至村落殿镇村)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1000多年的演练、传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格式和风韵,其鼓谱有《长经鼓》《十样景》《八卦阵鼓》等。1994年,锣鼓艺术爱好者张天顺组织成立殿镇锣鼓队,对殿镇锣鼓进行继承、抢救、挖掘、整理和提高。逐步创作、训练出有150多人表演的《八卦阵鼓》,被批准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风民俗文化以老子文化、历史文化为基础,众多的庙宇都有各自不同的祭祀活动和特色。一年四会,都是古庙会沿袭相传而来。社火起始于清同治年间(1871),全村的社火分为东、西、南、北四社,每逢大年正月初二,各社互相打社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大耍三天。村南山上有一仰天池、海拔1180米,面积1300平方米,水深2米。相传此池乃太上老君炼长生不老丹蘸火的池子,直通东海。仰天池北有灵霄宝殿、玉皇庙,唐代修建,历代屡毁屡建。1978年新修庙三间,庙内有万历十四年(1586)雕刻的老君像。原

殿镇村位于秦岭北麓,东临赤峪河,西接田峪河,与道教圣地楼观台隔河相望。地处关中平原,土质肥沃、旱涝保收;林丰果茂,风光旖旎;107国道毗临村北,横贯东西,交通便利。辖九斤坪、安沟口、田峪口3个自然村。现有3728人,耕地6512亩。部分人信奉道教、佛教、基督教,信奉天主教276人,有天主教堂一座。

殿镇原名殿紫头,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因村南有原始台、玉清宫殿而得名。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明清时代即形成了商贸古镇,各类商号、商埠、字号、店铺、钱庄遍布街巷;先后有几十家商号,最有实力的当数东元号、景盛裕、福兴西、三兴元、万顺公、福成永、新荣号、祥盛裕等八大字号。陕南、四川的山货、木材、土特产经人力运出山至殿镇,八百里秦川的布匹、丝绸、服装、粮食、百货经殿镇交易后再由田峪南下入陕南、四川。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殿镇在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成为远近闻名的物资交易集散地。1925年,殿紫头被县政府批划为县八小镇之一,自那时起殿紫头即改称殿镇。

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的历史(周至村落殿镇村)(1)

殿镇村

殿镇为原始天尊的故乡。村南凸起的黄土台塬上,有道教元始玉清宫遗址,世称元始台,为道教三大仙境之一。元始玉清宫又名元始天尊庙,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盛极一时,明已废。今遗址尚存,面积约4500平方米。元大德二年《终南山元始台玉清宫记》石碑,记述了当时修建玉清宫的经过及其规模。1980年经殿镇及方圆善男信女集资出工修建元始天尊庙,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元始台周围植有百余亩橡树、刺槐、松柏。

村南山上有一仰天池、海拔1180米,面积1300平方米,水深2米。相传此池乃太上老君炼长生不老丹蘸火的池子,直通东海。仰天池北有灵霄宝殿、玉皇庙,唐代修建,历代屡毁屡建。1978年新修庙三间,庙内有万历十四年(1586)雕刻的老君像。原安放于八卦楼,曾被盗走,追回后安放于此。仰天池东北有无量庙一间,供奉无量祖师;南有太白庙、二郎庙。每年农历七月初十,仰天池庙会在殿镇举办,会期唱大戏3—5天,此习一直沿革至今。

由于历史悠久、环境独特,依山傍水,适宜人们居住生存,先后有来自全国13省27县的人在此定居。因受楼观台道教影响,以迎神拜祖,谒祀老子为先声的民间文化活动日益兴盛。各个宗教组织在殿镇地区建立玉清宫、龙过寺、娘娘庙、太神庙、无量庙、龙王庙、太白庙、天主教堂等。规模最大当属位于殿镇中央的关帝庙,占地近10亩,有房产20余间,戏楼1座。与楼观台一河之隔,元始台、玉清宫、仰天池、玉皇庙、灵霄殿以及众多的龙王庙、火神庙、药王庙等同属道教脉系,是老子文化沿袭相承的结果。

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的历史(周至村落殿镇村)(2)

殿镇

民风民俗文化以老子文化、历史文化为基础,众多的庙宇都有各自不同的祭祀活动和特色。一年四会,都是古庙会沿袭相传而来。社火起始于清同治年间(1871),全村的社火分为东、西、南、北四社,每逢大年正月初二,各社互相打社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大耍三天。

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1000多年的演练、传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格式和风韵,其鼓谱有《长经鼓》《十样景》《八卦阵鼓》等。1994年,锣鼓艺术爱好者张天顺组织成立殿镇锣鼓队,对殿镇锣鼓进行继承、抢救、挖掘、整理和提高。逐步创作、训练出有150多人表演的《八卦阵鼓》,被批准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初,该村一批秦腔爱好者自筹资金,徒步从西安买来文武场乐器,请来教师口授手教,学唱腔、练器乐。两个冬闲寒月排出了七八个折子戏,四处演出,这便是殿镇自乐班的前身。2008年8月6日,由该村张战峰先生创办的集书法艺术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沙龙”——“琴石艺苑”挂牌成立。

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的历史(周至村落殿镇村)(3)

殿镇

1932年10月、1935年7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路过并在此宿营。红军击退国民党骑兵的尾追,惩处土豪劣绅、赈济贫苦农民。村民纷纷参加红军,主动给红军带路。1948年上级党组织派杨超群以殿镇学校教师身份作掩护,发展党组织。1949年,扶眉战役打响后,谢义带领二三十名青年奔赴战场,运送弹药、抬担架、救治伤员。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该村20余名优秀青年积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其中有1人为国壮烈捐躯。

新中国成立后,村中有二三十名孤寡老人,村党支部投工投劳,整修改造村西北角的龙过寺,建成殿镇敬老院,大队派专人管理、侍奉,养老送终。随着那些老人相继过世,敬老院宣告结束。龙过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

村子居秦岭“九口十八峪”之一的田峪口,田峪河从南往北流向黑河,也是殿镇与楼观的界河,由于田峪河落差比降大,水流湍急,村子西部水土流失严重,时常受灾。

1956年,县水电局在田峪河山口修了拦洪大坝、冲刷闸等一系列设施。殿镇村同受益区群众投工投劳,奋战一个冬春,修成7.8千米的田惠渠工程,发电灌溉,造福人民。

1974年建起赤水沟水库。后因失于管理,被洪水摧毁。1975年,组织2000人大会战,筑堰挡水、移土造田。经过两个冬春的辛苦劳动,200多亩荒石头滩变成良田。又在河滩建起农场,办起村级农科站。

村南部为山坡地貌,有荒山1000多亩。1958年春,全村劳力上山植树,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装。后来的两委会都重视植树造林,600多亩用材林为山川增绿。

20世纪70年代曾办过轧面、修理、理发等小作坊,还办过草袋厂、砖瓦厂、皮鞋厂。因管理经营不善,均解体或改为私营。

新中国成立前,村街道呈一字型南北排列,黏土路面,街道狭窄,建筑密度大。除有少量的土坯青砖瓦房以外,其余90%都是土墙草房。

1976年,对村子进行统一规划,全部实行坐南向北,二纵八横的井字布局。经过五年建设,全村90%的农户按照规划建起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瓦房,草房基本消失。

群众以农业为主,兼有少量养殖业。20世纪80年代,被确定为良种繁育基地,号召群众搞玉米、小麦、油菜籽良种繁育。1987年玉米制种面积439亩;小麦制种面积496亩;油菜籽制种面积500亩,经济效益较好。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杂果业,全村栽植猕猴桃2680亩,杂果林1426亩。

2007年,秦岭国家植物园落户村子,带动土地流转,大部分群众纷纷出门打工。十年前的土木结构的房屋,90%都变成楼房。全村现有大型车辆156辆;旅店3家,商店、超市12家,饭店5家,工艺店、修理业等其他商铺12家。

2008年将全村街道整修铺设、水泥硬化路面31000平方米;2009年街道两侧砌筑排水渠8000米,装路灯160盏;2011年,争取国家投资160万元,自筹资金20万元,打深井一眼,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河水的问题,自来水配套入户。

先后投资7万元建起党员之家,投资57万元建起殿镇社区服务中心;投资26万元建起2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套健身器材,彩绘文化墙182平方米;对老戏楼翻新装修;添置音响设备,让中老年人舞出精神,舞出新生活。

20世纪50年代,设卫生所、供销社、邮电所(有十门总机一台);东门外修小水电站,装机10千瓦,仅供部分照明,后拆除。

1955年在殿镇设立卫生所,在殿镇南门里租房经营;1958年成立接生站,设病房5张,推行新法接生。1965年,由县培训村卫生员2名,配备接生箱。1984年划拨新址,建起7间新卫生所,添置医疗设备。改革开放后,新增个体诊所5家。2012年,全村加入新合疗,参加养老保险。

村境内原有座关帝庙,占地近10亩。内有庙舍4幢,戏楼1座。1948年,开明人士在此创办学校,设6个年级,新中国成立后扩建为殿镇小学。1979年秋末冬初,决定旧校南迁。历时6个多月,建成校舍71间。2003年,多方集资、筹资68万元在原校内建起了一座教学楼。现有学生154名,教师10名,6个年级。几十年来,该村出博士8名;研究生1名;大学教授4名;大学生52名。

田达生(1912—1986),周至县医院老中医。1956年以民间中医身份出席陕西省卫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59年,陕西省中医研究所编印的《中医验方汇集》中,田达生献方16剂。

郭刚,1930年生,原名郭瑞祥。1949年9月参加革命,曾任昌吉县委书记、喀什地委书记。1987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委。1994年12月离休,任督察员。

郭晓东,1953年生,本科学历,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联办主任,昌吉回族自治州检察长,哈密市委书记,现任中国开发银行副局长。

唐德瑞,1961年生,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历任陕西省人大常委、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

周军锋,197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博士学位,燕山大学教授。

钱占森,1983年10月生,博士,在北京航空公司工作。

钱超,1986年12月生,博士,在中科院工作。

路亚洲,博士,农业部农星局综合处处长。

林林,1976年生,博士,杭州农科院研究员。

肖菊香,1962年生,1985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供职于交大附属医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耿红莉,博士,任职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

张静,1985年生,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乔慷慨,1951年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秦腔丑角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1977年创办陕西省慷慨喜剧艺术团,已创作了各类喜剧作品30余部,其中9部作品获省级会演一等奖,一部获得特等奖。

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的历史(周至村落殿镇村)(4)

乔慷慨

张战峰,1951年生,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院院士、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周至县书法家协会会员,高级书法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