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变成催婚季了吗(别人提前买机票防催婚)
春节假期变成催婚季了吗(别人提前买机票防催婚)不仅是普通人,明星也难逃被催婚的命运。还有被逼疯急需电一电型每到年底除了春晚,就数催婚是段子手们的高产区了有教人花式反催婚型图源见水印
前 几天微博看到个“女子提前买机票防催婚”,如果还是几年前我可能完全不感兴趣,随着啪叽一下猝不及防毕业以后,一股难以描述的力量开始拉扯着我关注起了这类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
1983年出生的小张学历高长相美,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男友。家里亲戚不断给她安排相亲,“正月几乎都排满了。”小张实在受不了,买了年三十晚上的机票,决定陪爸妈吃完年夜饭,就飞到日本旅游。惹不起,躲
催婚!完全就是围观的人哈哈哈,被催的人嘤嘤嘤
每到年底除了春晚,就数催婚是段子手们的高产区了
有教人花式反催婚型
图源见水印
还有被逼疯急需电一电型
不仅是普通人,明星也难逃被催婚的命运。
作为仙剑留守儿童的胡歌和彭于晏被催婚时,纷纷拿出对方做挡箭牌:“胡歌应该比我先结婚”“彭于晏还没结婚呢”
然后衍生了彭胡弯这个cp....
这让我想到以前还有个催婚的段子:
有个小伙被家里催急了。就对家里抱怨自己这么大还没女朋友,是不是弯了啊。家里人赶紧安慰他说你还小早过两年肯定会有的别着急!
普通取向的人装装gay还可以一笑而过,可是真的gay被催婚才是有苦说不出来。
1993年李安执导的《喜宴》讲的正是这么一个故事
这个海报是修罗场的最初版本吗...
影片讲述定居美国的同性恋者高伟同,他和他的恋人、一位叫Simon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
但高伟同在台湾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国伟快点结婚,好承继高家的香火。
甚至远程给他安排了相亲,送女方去纽约和他见面。
女方一不小心说漏了高爸爸病危时的场景。
相亲自然是告吹了,恰好高伟同的公寓里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葳葳,于是Simon提出了让伟同和顾葳葳结婚的主意。
这样一来既安抚了伟同远在台湾的父母,又能使顾葳葳拿到梦寐以求的绿卡,而且还能保持Simon和伟同之间的同居关系。
这里Simon给顾葳葳介绍高韦同喜好的部分真的很戏剧化,就像古代大老婆在给小妾讲规矩一样。
这个看上去的万全之策却引来了更复杂的事端,伟同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了纽约,为儿子操办喜事。于是各种各样的情感纠纷、人际冲突便在一个热闹忙乱的中国式喜宴背后展开了。
婚宴上少不了的病态式闹洞房
新婚当晚,没有经受住诱惑的高韦同和顾葳葳圆房,葳葳还一发中枪怀了身孕,三人的矛盾彻底爆发,葳葳也决定去打掉孩子。
鲜明的文化差异
然而他们没有料到的是,看似古板的高爸爸其实会说英文。
虽然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这个事实,却依然装傻被骗,以求留下他的孙子。这个开明与古板并存的中国家长形象是非常立体的。
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
看似圆满的结局,其实还是一个因逼婚而催生的悲剧,将三个人的人生硬生生捆绑在了一起。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了呢?
有难言之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有着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并不迫切需要一份感情一份婚姻来填补精神空缺。
生活是自己的,就算是亲人也无法感同身受。
有人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乐,就有人以享受一个人的自在为乐。
没完没了的催婚,可能可以催来一个对象,却催不来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