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972年尼克松访华都去了哪(大揭秘为尼克松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都去了哪(大揭秘为尼克松访华)任务十万火急,团领导立即作出部署,各级迅速完成动员和准备,连司、政、后机关的干部战士也全部出动,和连队一道拉上施工第一线,投入一场艰苦奋战,不怕疲劳,连续作战,革命加拼命的百日大决战。当时的会战场面,那真叫声势浩大,热火朝天,撼天动地,没日没夜。铁路铺进机场,火车直接把水泥、石料等建材运到施工点最近的地方,施工队伍除我团外,还有广空工程营和陆军工程营,及浙江、上海施工队伍和运输公司。十里机场,都是工地,火车鸣吼汽车穿梭,震荡棒和各种机械轰响,高音喇叭播放着鼓动的稿件,到处是繁忙紧张的战斗气氛。笕桥(生产)大队的建设者黄毛银后来回忆说,去机场内干活的主要是笕桥、同心、横塘、草庄、黎明大队的党员与基干民兵,政审不过关的还不要,吃住在里面,一周休息一天,一天十个工分,早上8点上工,一直做到晚上。“很吃力,但没人叫苦。开会和加班是家常便饭,一声哨子响,就必须马上出门。”黄毛银说农民的任务是运沙子、

时光荏苒,弹指间转业已整整快40年了。回想起军旅生涯的往昔岁月,仍不由人心潮澎湃,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战斗画卷,一个个生龙活虎的战友面容,以及威严慈祥的老首长的身影。我们先是空军工程兵,后来又改编成基本建设工程兵,先后担负修建飞机场和航空工业大型厂房建设任务。无论是完成国防建设任务还是地方工业民用建筑工程,接到命令,千里转战,吃大苦,流大汗,克服困难,艰苦奋战,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是我们这个部队从战争年代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作风和战斗精神。至今难以忘怀我们曾经突击完成扩建两个飞机场的艰苦奋战。作为以修建飞机场为主要任务的空军工程兵,我们对自己的使命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铺筑“通天路”,因为银燕之所以能飞上蓝天,是凭借我们为它修筑的通天之路——机场跑道。

1972年尼克松访华都去了哪(大揭秘为尼克松访华)(1)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笕桥机场候机楼正面入口

记得那是1971年底,部队接到命令,与兄弟部队和浙江、上海等地方施工队伍一起,参加代号“118工程”的大会战,即必须在三个月内突击完成杭州笕桥机场改扩建,这是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因为它事关国家重大外交活动安排的顺利进行。

施工动员时,领导讲,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尼克松的专机波音707安排要在杭州笕桥机场降落,降落时跑道瞬时承受载荷重量为500吨,而作为我国早年修建的机场,笕桥机场只具备普通民航飞机和空军战斗机起降,承受不了波音707这种当时世界上的大型客机的冲击载荷,因此,机场跑道必须尽快加厚、加宽、加长,以保证波音707起降绝对安全。我团以修建机场见长,所以工程指挥部将机场主跑道扩建任务交给我团。领导讲,上级要求,工程进展情况,每天必须向国务院汇报。任务之重大、艰巨,工期时间之紧迫,质量要求之高,都是从来没有过的。

1972年尼克松访华都去了哪(大揭秘为尼克松访华)(2)

▲笕桥机场候机楼面向宽广的停机坪一面

301团原参谋长冉昭乾后来回忆:“工程开工那天,周总理在北京要听搅拌机开机时间的报告。当时已经是晚上了,因为施工模板由浙江省负责供应,我们全团指战员在团长带领下在工地上等候模板运到。眼见模板迟迟未到,不能开机,大家伙焦急万分。大约夜间11点了,我对团长说,你去休息吧,我们守在这里。哪知团长立即大吼,今天要开机,这是命令,命令你懂吗!这个时候怎么能休息,天上就是下刀子也不能离开这儿啊!快到夜里12点了,模板终于运到,现场一片欢呼。

指挥部立即通过电话向周总理报告:“‘118工程’开机了!”工程开工后,指挥部决定施工力量实行两班倒,吃住全部在工地,不管下雨下雪,工程建设日夜不停。冉昭乾回忆:“团里司政后从首长做起,天天守候在工地,每天从机场这头跑到那头,又从那头跑到这头,作业面一个个地挨个检查,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那时施工运输全靠战士们推着小车飞跑,一个个腿都跑肿了,手和脸冻得皲裂了,但他们依然热情高涨,因为大家都明白,工期关系毛主席战略部署的落实……。

笕桥(生产)大队的建设者黄毛银后来回忆说,去机场内干活的主要是笕桥、同心、横塘、草庄、黎明大队的党员与基干民兵,政审不过关的还不要,吃住在里面,一周休息一天,一天十个工分,早上8点上工,一直做到晚上。“很吃力,但没人叫苦。开会和加班是家常便饭,一声哨子响,就必须马上出门。”黄毛银说农民的任务是运沙子、拌水泥、拉石头,技术活则是部队做。

任务十万火急,团领导立即作出部署,各级迅速完成动员和准备,连司、政、后机关的干部战士也全部出动,和连队一道拉上施工第一线,投入一场艰苦奋战,不怕疲劳,连续作战,革命加拼命的百日大决战。当时的会战场面,那真叫声势浩大,热火朝天,撼天动地,没日没夜。铁路铺进机场,火车直接把水泥、石料等建材运到施工点最近的地方,施工队伍除我团外,还有广空工程营和陆军工程营,及浙江、上海施工队伍和运输公司。十里机场,都是工地,火车鸣吼汽车穿梭,震荡棒和各种机械轰响,高音喇叭播放着鼓动的稿件,到处是繁忙紧张的战斗气氛。

1972年尼克松访华都去了哪(大揭秘为尼克松访华)(3)

▲在笕桥机场迎送台远眺停机坪

江南的十一月份,虽然不像北方严寒,但早晚气温还是比较低的。我们早晨5点起床,从杭州半山驻地乘敞篷汽车半个小时到机场,晚上6点收工,除简短的吃饭时间,全天没有休息时间,上下工是披星戴月,大家十分疲劳,每天到家吃过晚饭,倒头就睡,连漱洗都顾不上。许多人都站在上下工的汽车上,你靠我,我靠你,摇晃着一路打瞌睡,而到了工地,一跳下车,又抖擞精神投入施工。特别辛苦的是给混凝土磨面的同志,这是个细致活儿,来不得半点马虎,往往要干到晚上10点甚至更晚才能收工。我们每天的工作程序是:备料、测量、立模、清仓,搅拌、推料、震捣、磨面、养护等。每道工序要求很严,工程质量不允许有任何一点不符合标准的瑕疵。技术人员检查非常严格,一发现苗头,立即开现场会,大家明白,工程质量事关重大,必须让党和国家放心,谁都不敢有丝毫马虎。

1972年尼克松访华都去了哪(大揭秘为尼克松访华)(4)

▲笕桥机场国内航班候机厅

这在我们部队施工史上前所未有。例如光磨面的平整度误差不能超过两毫米。任务繁重,劳动强度之大,可以说接近体能极限:平均每人每天要浇筑混凝土一个多立方。而施工规范规定,正常情况下一个连队每个工作日浇筑混凝土75立方。在笕桥机场会战中,各个连队日浇筑混凝土工作量不断创新,从150立方、200多立方,最多的接近300立方。

印象最深的是,连长“嘀嘀——”的急促哨音,就如战场上的冲锋号,激励着战士们加快脚下的步伐和工作节奏,拼命苦干,那些推着混凝土小车的战士,都是一路小跑。你看战士的衣服,汗水、泥水、浆水,满身皆是,一到次日起床穿衣服,那工作服简直像古代战士的铠甲一样,硬邦邦的。尤其是遇到雨天,更是苦不待言,仅有的两身工作服没法替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指战员很少有叫苦叫累的,党员和骨干这时候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大家精神状态一直很旺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保质保量和超额完成当天确定的任务,绝不回营房休息。超强度的连续工作,铁打的战士也有生病的时候。当时部队的伙食标准有限,病号饭仅为一碗面条外加两个荷包蛋而已。而这些生病的战士,硬是咬紧牙关,发扬“轻伤不下火线”的战斗作风;即使在营房休息,也不闲着,默默为工地上的战友洗刷衣服、鞋子。特别是一到晚上,有的战士困极了,倒在沙堆上、碎石堆上一闭眼就会进入梦乡。

1972年尼克松访华都去了哪(大揭秘为尼克松访华)(5)

▲笕桥机场候机楼入口前的毛主席诗词屏挡,用毛主席诗词作装饰可谓政治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故而在铲车司机工作时,干部提醒他们,必须大声叫喊,仔细观察,否则就有可能发生事故。靠着部队多年培养出来的顽强战斗作风,靠着上下一心,干部和党员吃苦在前的模范作用,靠着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和在艰苦施工中磨练自己的革命精神,以及大喇叭及时宣扬各类先进事迹的鼓舞和推动,使精神力量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全团各个岗位上的指战员发挥出冲天的干劲,军民并肩协力,硬是把堆积如山的建筑材料在短短三个月内变成混凝土,平平整整地摊铺在了机场主跑道和滑行道上,完成了往常正常情况下一两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和决心:保质、保量、保工期,圆满完成了国务院、中央军委交给的这一重要突击任务,部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一次锤炼。

这是继完成毛主席“2·16”批示之一的浙江长兴洞库机场工程之后,又一次完成的光荣艰巨、值得自豪的任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