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认的古画(古画中的琴音穿越千年而来)
世界公认的古画(古画中的琴音穿越千年而来)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唐 周昉《调琴啜茗图卷》(局部)东晋 顾恺之 斫琴图(局部)《斫琴图》描绘了古代文人学士制作音色优美、颇具魅力的古琴的场景。画中有十四人, 或断板、或制弦、或试琴、或旁观指挥, 还有几位侍者(或学徒)执扇或捧场。因画中表现的多是文人, 所以大多长眉修目、面容方整、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人物衣纹的线条细劲挺秀,颇具艺术表现力。唐 周昉《调琴啜茗图卷》
世传华夏祖先按天地、阴阳、五行之说,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修身理性,返其天真。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
中国的文人历来青睐古琴,古琴也进入了许多画师的画中,穿越千年而来,琴音袅袅不绝。
东晋 顾恺之 斫琴图(左半图)
东晋 顾恺之 斫琴图(右半图)
东晋 顾恺之 斫琴图(局部)
《斫琴图》描绘了古代文人学士制作音色优美、颇具魅力的古琴的场景。画中有十四人, 或断板、或制弦、或试琴、或旁观指挥, 还有几位侍者(或学徒)执扇或捧场。因画中表现的多是文人, 所以大多长眉修目、面容方整、表情肃穆、气宇轩昂、风度文雅。人物衣纹的线条细劲挺秀,颇具艺术表现力。
唐 周昉《调琴啜茗图卷》
唐 周昉《调琴啜茗图卷》(局部)
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
宋 赵佶《听琴图》
宋 赵佶《听琴图》(局部)
画中主人公,居中坐于石墩上,黄冠缁服作道士打扮。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听者三人,右一人纱帽红袍,俯首侧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气就像完全陶醉在这动人的曲调之中;左一人纱帽绿袍,拱手端坐,抬头仰望,似视非视,那状态正是被这美妙的琴声挑动神思,悠悠遐想;在他旁边,站立着一个蓬头童子,双手交叉抱胸,远远地注视着主人公,正在用心细听,但神态却表现得比较单纯。
宋 夏圭《临流抚琴图》
此画作于熟绢上,绢本细腻的质地适于表现笔墨的流利劲健,夏圭充分利用了绢的特性,使得笔势纵横生动。画中有一位高士临坐于溪边抚琴弹奏,他身后有一间茅屋和一颗不茂盛的歪脖松树,远处的溪水正在源源不断地向画心涌来,远处非常空旷,似有浓浓的雾霭遮蔽住远景。
元 赵孟頫《松荫会琴图》
此画风格承北宋青绿山水画风。石边水畔,古松虬曲偃蹇。高士抚琴,知音端坐聆听,悠然神会。侍童侧立,神态专注。远山坡势平缓,渐入烟霭。
元 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此图绢本描绘春秋时期伯牙与钟子期的传说故事。画上伯牙面目清瘦,蓄长鬚,披衣蔽怀,风度洒脱,腿上置琴,双手拨弄琴弦,与伯牙对坐的为钟子期,头微低,陶醉于琴声中。图中人物的神态刻画细致入微,抚琴者的专注,听琴者的入神,以及心不在焉的侍童,都得到恰如其分地描画。人物线条流利纯熟,继承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白描”画法。部分衣帽和石头,用淡墨渲染或略加皴擦,简洁而又富于变化。
元 朱德润《林下鸣琴图》
图绘天旷气清,树叶尽落,群雁低徊。三位高士坐长松下,一人抚琴,二人谈论正浓,松风琴韵,表现了文人的逸兴。坡石的形状与皴法以及蟹爪般的枯枝,显然从郭熙的画法中来。此图虽借鉴宋人,用笔却简括了许多,且画面的格调已属元人。
明 杜堇《梅下横琴图》
此画描绘了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抚琴赏梅的情景。老梅虬曲如苍龙盘空,红梅绽开,远处云雾中峰岫出没;士人倚坐树干,手抚琴弦,仰视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盏伺候。此图表达了文人高雅的情趣。
明 《松壑会琴图》
此画用斧劈皴画出前景的山石,用细致笔法描绘前景的松柏,树下站立两位久违的朋友,其中一位似乎正为朋友远道而来感到高兴,在他们右边有一处房舍,左边有一条小河缓缓流过,上架一桥,一位童子正肩背古琴慢慢走过来。顺着河水向画上端看,观者会看到陡峭的山峰和被雾气笼罩的松林。
明 仇英 《柳下眠琴图》
画中一位头上绑着折巾的士人倚靠着琴,正在休憩着,他前面放着一张白纸,似乎准备一有灵感就填上诗词。坡下有一名童子正负笈前来。本图的构图是采边角取景的方法,只画山坡的一角,松树则从左下延伸到右上,山坡及松树刚好形成两条对角线,而人物则被包覆在其中一个三角形内,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构图。
明 仇英《桃源仙境图》
此图描绘文人理想中的隐居之乐。洞口水边有一位仙者弹琴,两位仙者于旁静听,传神入微。仙者傍依的山根岩石间,有山桃杂卉伴卧松而开放,古松自右岸斜坡横卧于洞顶,松皮龙壳,青藤盘绕,与左岸山岩之山桃相呼应,境界超逸。
明 张路《听琴图》
此图原为大型册页,有人认为画中题材可能是“俞伯牙为钟子期弹琴”的故事,表现文人的雅逸生活。画中二人,一个弹琴,一人听琴,弹奏者专心致志的神态和欣赏者妙不可言的表情,颇为生动。人物面部刻画较细,衣纹线条粗细转折较为显露,反映了浙派晚期笔墨特征。
明 吴伟《武陵春图》
武陵春是江南名妓,原名齐慧贞,传说她与傅生相爱五年,后傅生获罪被徙,慧贞倾其资财营救不得,竟忧郁成疾而死。画中的武陵春,一手支颐,一手执卷,沉浸在哀惋不平的思绪中。在背景中有一石案,一疏梅,在案上是琴、书、笔、砚。这些陈设是为了说明武陵春多才多艺,喜读书,能诗文,且善于鼓琴,并能谱曲,极具才女气质。
明 陈洪绶《听琴图》
画中三人围坐石桌,成三角布局,左前一位背对观者,似俯身拨阮;右侧红衣人物挺身侧坐于块石之上,一手抚琴,一手捋须,若有所悟;最后一位支臂斜倚,双目直视桌上盛开瓶荷,了然无所挂碍。
明 陈洪绶《停琴品茗图》
画的中间是两位雅士相对而坐,各捧茶盏。一人趺坐蕉叶上。左边湖石上茶炉炉火正红,上置汤壶,近旁置一茶壶。一人以石为凳,面前的石板上置古琴一张、书卷一摞。琴弦收罢,良朋知己,香茶间进,边饮茶边谈古论今。
清 禹之鼎《幽篁坐啸图》
此图绘清代诗坛领袖渔洋山人王士祯。王士祯临坐于铺有裘皮的盘石上,眉清目秀,长发朱唇,横琴未弹,若有所思,具有诗人学者气质。画作衣纹用柳叶描,颇生动;以水墨写幽篁(音同“皇”),有元人法;石用披麻皴,而溪流向远处淡化,令人遐思,至于皓月当空,更增寂静雅趣。
清 顾麟士《张琴和古松》
此图一派神仙气象。山中云雾缭绕,古松道曲,别有一番韵致。画中一人正在临流弹琴,后立一童子握杖。主人的缱绻无聊,侍者的平淡呆滞,描绘得自然生动。几枝古松伸出枝丫形成前景、中景、后景,相互环绕,松枝密密匝匝,张琴四周大片的空地使画面疏密有致,开阖自合天机,隐者的心情同观者的心态自然达成一种默契。
清 原济《对牛弹琴图》
但此图通过作者自题中“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等诗句,反映出作者难遇知音,而只能寄托于“牛声一呼真妙解”,反映了作者孤独落寞的心境。画中人物取正面,双目却望向画外,正抚琴自吟;牛取背向,作抬头倾听状。人物以粗笔湿墨勾画衣纹,笔触简括;牛以墨彩晕染而出,雄健体硕。
清 郎世宁《弘历观荷抚琴图轴》
此幅作品由画家郎世宁主绘,中国画家补画山水背景。画中乾隆皇帝身着汉装,临湖抚琴,远处高山流水,喻其襟怀心境。作者不仅通过高超的技巧和精准的透视画法成功地表现出水边亭台的立体感和通透感,而且将建筑整体复杂的结构和各个构件的细部都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腻的笔触与富于变化的色彩将原木立柱和屋顶青石瓦片的肌理与质感描绘得精微而生动。
张大千《高士鸣琴图》
画中逸笔寥寥,仅用淡墨勾画一枝松和松下散坐的弹琴高士,可见笔意之高妙、深远。张大千曾撰联于法泉寺:“岩前柱杖看云起 松下横琴待鹤归”。
傅抱石《平沙落雁图》
画家以极为简洁的构图及笔法营造了一个视野开阔、空灵而古雅的境界。河岸两人背对而坐,一人低首,一人抚琴,琴声、水声与雁声,仿佛可在观者耳畔响起,化成诗一般的意境。作者又巧妙利用皮纸之性能,将岸边与河水晕染的若隐若现,浓淡咸宜。
琴,古老、深邃、空灵,是君子之物。琴之魂,得以通过画纸保留下来,仍然让千年以后的我们内心激荡。
◎本文转载自“书画艺术”,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