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归去来兮辞中第一段陶渊明的情感(从陶渊明的归隐)

归去来兮辞中第一段陶渊明的情感(从陶渊明的归隐)陶渊明并非解决了财富自由的问题,才辞官回家,颐养天年,回家仍旧很穷,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写到了酒都喝不上的贫窘,是什么让他感到“顺心”,这就是心态。从《归去来兮辞》中可以看到他的心态很好。读《归去来兮辞》:从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心态宁静


陶渊明是一个隐逸诗人,很出名,在他之前也有很多隐士,大多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如《论语》中的孔子问路遇到的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他们仅仅存于论语的问话中,陶渊明不一样,他用诗写出了归隐后怡然自得,心之所向,人之所趋,顺应万物,安于天命的心态。用《归去来兮辞》短短64句,概括出这种脱离世俗的心态。

他为什么归隐?诗前的小序给了答案,“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他的家里实在太穷了,“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当官可以让他有酒喝,然而,他“质性自然”,做官让他感到“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又逢其妹命丧,颇有感触,就辞官而去。


归去来兮辞中第一段陶渊明的情感(从陶渊明的归隐)(1)

读《归去来兮辞》:从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心态宁静


陶渊明并非解决了财富自由的问题,才辞官回家,颐养天年,回家仍旧很穷,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写到了酒都喝不上的贫窘,是什么让他感到“顺心”,这就是心态。从《归去来兮辞》中可以看到他的心态很好。

1.穷却心安。归隐之后,他端着酒杯,看着院子里的树枝,脸色欢欣,靠着窗子傲然自得,深感住在这种小房子里,才觉得心安。回到家里,目之所及,都是亲切熟悉的情景,院子里的树是他自己种的,屋子也是亲手修的,这儿就是他的地盘,小是小点,也可以坐得下,可以享受大自然的风景,他觉得舒适。

古代的隐者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穷,虽然穷,却很快乐。

2.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陶渊明在他的地盘上,每天到院子里走一走,门把外物挡住,他想休息就休息,想抬头就抬头,就像云一样,自然从山峰中飘出,也像鸟儿一样,飞累了,就回窝。这种怡然自得的神仙状态,直到傍晚,太阳落山了,才抚摸松树游回来。

隐居之前,大多被俗事所扰,清闲自在下来,把一切包袱都放下了,感受万物自由自在,心情也跟着豁然开朗。

3.与世隔绝,想走就走。隐居后,不再和人交往,不再有什么追求,和亲人说说心里话,看看书,弹弹琴,消解烦闷,到田里种种庄稼,或坐着车,或荡着小船,下下山谷,爬爬山丘,看看树木欣欣向荣的生长,观察泉水潺潺流动,感受大自然一片生机,万物自由生长。

隐居在家,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多么自由。

4.无欲无求,乐知天命。隐居,就是不委屈自己,富贵不是想要的,帝乡也不是所期望的,乘着这大好良辰,一个人到处走走,或者种种庄稼,或者爬到山顶吼几嗓子,或者到小河边写几首诗,这就是天命,是本性使然,难道还不快来吗?

类似陶渊明这样的隐者,他们也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念,不能达,就找个山林躲起来,不再听外界的声音,不再管世俗杂事,飘飘然来去任性,犹有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

归去来兮辞中第一段陶渊明的情感(从陶渊明的归隐)(2)

读《归去来兮辞》:从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心态宁静


古人将他们分为三类,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只是从隐的地点上划分,没有高下之别,大约陶渊明就是小隐,隐于山林之间,也境界高远,心向自然。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隐者也做了分类

第一类:“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互相谦让,不当国君,跑到周国去,武王伐纣,他们扣马而谏;武王灭殷,他们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采薇而食,最后双双饿死于首阳山。

第二类:“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③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柳下惠为鲁国仕师(狱官),“三黜”而不离开父母之邦鲁国隐避他乡;他不以侍奉污君为羞辱,也不以官小而辞掉,意志、尊严有所牺牲,言行合乎情理。相比柳下惠,少连,这个隐者却没留下东西,想必两人差不多。

第三类:“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虞仲、夷逸这两个人,和少连一样,仅存一个名字,从孔子的话来看,他们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合乎清高,弃官合乎权变。

无论怎么分类,这些隐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穷,但不为穷而烦恼,身如农夫,神似神仙,独善其身,怡然自乐,穷而不潦倒。


归去来兮辞中第一段陶渊明的情感(从陶渊明的归隐)(3)


成为隐者,自古便是难事,吃饭问题,自己可以不吃,老婆儿女要吃,生存是第一位的,让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去做农活,肯定不如农夫,没有大勇,就没有勇气像陶渊明那样,敢于辞官归隐,也没有勇气像伯夷、叔齐那样饿死也不吃周粟。

生活中,工作上,难免会遇到郁郁不得志时,感到憋屈,感到无奈,能效仿古人做一个隐者,一怒之下辞职不干了,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开荒种地,养几只鸭子,几只鸡,自己种粮,自己织布,互联网也不上,手机也不完,每天唱唱歌,看看风景。这可行吗?

在福建一个地方,曾经有个人准备到深山隐居,把冰箱都带了上去,还把炒肉的照片发到网上,被很多网友质疑,没有电,背冰箱上去做什么,要吃肉,怎么不自己喂猪,还照了图片发网络,这就是搞野外烧烤。

归去来兮辞中第一段陶渊明的情感(从陶渊明的归隐)(4)


其实,我们不必这么做,学习古代的隐士,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隐的心态。陶渊明是彭泽令,一个地方的最高官员,迎来送往,应酬不暇,战乱频繁,征粮征兵的事务压人,一天到晚都不可能有些空隙,在那样的官场生活,理想不能实现,感到的是憋屈,无奈,就只能辞官了。

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桃花源,那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和睦相处的小社会,如果,他生活在今天,我想他就没有隐居山林的必要了。

学习他们隐的心态,用这种心态平息现代人的急躁和烦恼,追求心态宁静。

第一,关注自己,体会幸福。得不到承认,感觉才华不被认可时,就看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上面有付出,有汗水,也有梦想,只有这里才是自己的,对外得不到满足,那就多看看属于自己的东西,体会创造的艰辛,感受付出的快乐。

第二,多于大自然接触,感受自然之美。心情压抑,无法排遣时,不妨四处走走,看树,看水,看白云,看飞鸟,感受大自然欣欣向荣,感慨万物更新替代,树默默无言,却一直往上生长,水潺潺流动,洗净人间铅华,白云无心,随着风儿飘动,鸟儿归巢,只因飞行太久。心情烦躁,走进大自然,让心情慢慢舒缓。

第三,用一道门,把那些不必要的,令人心烦的事全关在外面,保持一份心灵的宁静。应酬感到疲惫,那就率性而为,不参与,人际太险恶,那就少来往,不附和,多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和亲人说说话,做点喜欢的事情,到常去的地方走走,生命短暂,用来做不想做的事情,划不来。

第四,淡泊名利,身体好,心情好,才是真的好。到了深圳,才知道楼高,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大,千万不要和马云比有钱,也不要和姚明比身高,自己是什么样基本上由环境和个人努力决定的,接受自己,快乐生活,工作之余,不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其实,这就是一种大隐,既有可以解决温饱的五斗米,也有本性舒展的多种渠道,看淡名利,不为职务升迁烦恼,看开财富,不为赚钱多少而忧虑,生活放慢点,不急躁,心态宁静,生活幸福,还不忘有些追求,做些想做的事情,这也是一种归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