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栏干拍遍无人会)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栏干拍遍无人会)建康: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江阴三年,辛弃疾留下《菩萨蛮·赠张医道服为别,且令馈河豚》《江城子·戏同官》《惜奴娇·戏同官》等作品,词中提到的江鲜“河豚”正是江阴名产。23岁的辛弃疾被委任为“江阴军签判”。“签判”的全称是“签书判官厅公事”,只是一个闲散文职,主要负责起草往来公文,协助江阴知军处理军政要务。在江阴,辛弃疾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一待就是三年。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留下词作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正是在江阴,辛弃疾开始作诗填词,他将期盼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寄托于笔端。据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的《辛稼轩年谱》考证,隆兴二年(1164)春,他在江阴写下了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伤春相思词,抒发的是对春逝的叹息和对爱人的思念,让人窥见豪侠的辛弃疾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但也有论者认为,辛弃疾在女子的相思怨别中寄寓了对沦陷国土的思念,以及对权奸佞臣(流莺乳燕)的愤懑之情。
今年的5月28日是南宋伟大的爱国将领、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诞辰880周年纪念日。曾多次引用辛词,称他为我国“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之一”。
在风雨飘摇的南宋初年,从山东到江西,78岁的辛弃疾在大江南北留下足迹。他曾在江阴、建康(南京)、镇江等江苏城市出任地方官,政绩卓著,深得民心。他还写下了大量荡气回肠的诗词篇章,至今依然在绵延流长的江苏文脉中闪耀着光芒。
江阴: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宋高宗绍兴十年农历五月十一(1140年5月28日),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郊区。在祖父辛赞的影响下,他从小就立下了为大宋王朝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绍兴三十一年(1161),21岁的辛弃疾组织起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参加耿京起义军。次年,在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后,勇敢坚毅的辛弃疾率领一支50多人的小股部队,突入三万敌军阵中,擒获张安国。他率领部众,南下渡过淮河,将张安国押到南宋的重要城市建康(南京),正式加入了南宋阵营。
23岁的辛弃疾被委任为“江阴军签判”。“签判”的全称是“签书判官厅公事”,只是一个闲散文职,主要负责起草往来公文,协助江阴知军处理军政要务。在江阴,辛弃疾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一待就是三年。
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留下词作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正是在江阴,辛弃疾开始作诗填词,他将期盼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寄托于笔端。据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的《辛稼轩年谱》考证,隆兴二年(1164)春,他在江阴写下了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伤春相思词,抒发的是对春逝的叹息和对爱人的思念,让人窥见豪侠的辛弃疾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但也有论者认为,辛弃疾在女子的相思怨别中寄寓了对沦陷国土的思念,以及对权奸佞臣(流莺乳燕)的愤懑之情。
在江阴三年,辛弃疾留下《菩萨蛮·赠张医道服为别,且令馈河豚》《江城子·戏同官》《惜奴娇·戏同官》等作品,词中提到的江鲜“河豚”正是江阴名产。
建康: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南宋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出任建康府(南京)通判。宋代的“通判”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也有监察的责任。和辛弃疾同时期的另一位爱国诗人陆游曾出任过镇江府通判。
在建康府通判任上,辛弃疾向宋孝宗呈著名的《美芹十论》,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九议》。“芹”,指芹菜,古人用“献芹”比喻所献之物虽然菲薄,却寄托诚意。辛弃疾主张朝廷迁都建康,停止向金国交纳岁币,积极整修战备,但在隆兴和议之后主和派占上风的气氛下,辛弃疾的抗金主张并没有得到采纳。
水西门赏心亭
辛弃疾一生三次来到建康,除担任建康府通判,他还曾于淳熙元年(1174)在这里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他在南京的作品,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等,是“稼轩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康,辛弃疾游钟山,访桃叶渡,登赏心亭。他常与官员们雅集宴会、酬答唱和,很多词作是写给史致道、叶衡、胡长文等高级官员的。他很喜欢南京赏心亭,三次登上这处南京名胜,在这里写下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在今天的南京水西门外,一座仿宋建筑矗立在秦淮河边,这就是近年来重建的赏心亭。
当人们登上赏心亭,再次吟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似乎能与800多年前的爱国词人心灵相通。登楼遥望北方故土,辛弃疾的家国之愁却被勾起:我来到南方已经十几年了,但却报国无门,一事无成,无人能够体会我这“江南游子”的心境,只能狠狠地拍击这亭上的栏杆,宣泄心中的抑郁和苦闷。邓广铭先生这样描述这位郁积的词人:“(他)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轰雷,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
镇江: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淳熙元年(1174)底,辛弃疾因建康留守叶衡的推荐,转任仓部郎官,离开建康。直到三十年后的嘉泰四年(1204),在韩侂胄发动对金战争,起用主战派人物的背景下,他才再度来到江苏,出任镇江知府。
镇江是南宋江淮前线的战略要地。辛弃疾到任后,积极整军备战,勘察地形,修筑工事堡垒,多次派斥候深入金国境内,刺探情报。他赶制了“红衲万领”,打算招募一万名强悍的江淮“土丁”,单独组建一支战斗力强的部队。
北固楼
在镇江,辛弃疾登上北固山上的名胜北固亭,俯瞰脚下的滚滚长江水,眺望北方的大好河山,64岁的词人豪兴大发,填写了著名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同样在北固亭,他的另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千古传诵,被誉为稼轩词“压卷之作”——
《南乡子》慷慨激昂,《永遇乐》沉郁悲凉。两首词中,人们读到了辛弃疾对孙权、刘裕等英雄的追慕,读到了他对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期盼。同时,也能深深体会到这位已近暮年的镇江知府韶华已逝,不知何时壮志能酬的无奈与感叹。开禧元年(1205)三月,辛弃疾被调离镇江,后又遭人诬陷,被撤销职务,两年后在江西铅山去世。
辛弃疾留在江苏的文学作品,生动记录着这位豪放词派代表人物高尚纯洁的爱国情操和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所评价的:“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END
转自:《新华日报》
作者:于锋,资深媒体人,南京地方志学会理事。长期研究南京城市历史,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江苏新闻奖等奖项。
微信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