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到底是指什么
为什么说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到底是指什么所以,它不仅是废话,还是和心学背道而驰的。一定要记住,知行合一里的知是良知,是自性,并非道理、认知和知识。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被社会习气浸染的良知暗淡的人。你看,这其实恰恰是王阳明让我们要努力摆脱的一种状态。首先为什么我要说他是废话呢?这是因为对绝大多数的凡夫俗子来说,你的行动天然的就是你的思维活动、认知和想法的具体呈现。就算你觉得不是,那也只是你的潜意识欺骗了你而已。所以,如果你把知理解为认知、知道,那你本来就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再刻意去强调这一点可不就是废话嘛。然后为什么我又说他不仅是废话,还是错误的废话呢?因为这样的知行合一,它只是一种在社会习惯下的自动化反应,只是一个现在社会惯性里的提线木偶而已。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的时候,他强调的重点绝对不在这个合字上,你的良知早就已经暗淡无光了,你都看不见他了,你去和谁合一呢?
首先,这个知行合一里的知,大家现在应该都明白,他不是指的知道、认知或者知识,而是指良知。
佛家讲叫自性,它是本自具足,光明圆满的。
如果,你把它理解成了要让你的言行和你的认知或者说你懂得的知识、道理去保持一致,那这就不仅不是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而且他还是一句错误的废话。
首先为什么我要说他是废话呢?这是因为对绝大多数的凡夫俗子来说,你的行动天然的就是你的思维活动、认知和想法的具体呈现。
就算你觉得不是,那也只是你的潜意识欺骗了你而已。所以,如果你把知理解为认知、知道,那你本来就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再刻意去强调这一点可不就是废话嘛。
然后为什么我又说他不仅是废话,还是错误的废话呢?因为这样的知行合一,它只是一种在社会习惯下的自动化反应,只是一个现在社会惯性里的提线木偶而已。
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被社会习气浸染的良知暗淡的人。你看,这其实恰恰是王阳明让我们要努力摆脱的一种状态。
所以,它不仅是废话,还是和心学背道而驰的。一定要记住,知行合一里的知是良知,是自性,并非道理、认知和知识。
那听到这里你肯定会觉得,那你也不用再往下说了,我知道了,知就是良知呗。那知行合一就是告诉我们,要让我们的言行和我们的良知去保持一致,言行都要符合良知的标准。
对不对,也不用多解释了,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当然不是了,如果你这么理解知行合一的话,那你的重点就会放在后边的这个合子上。
问题来了,王阳明一直都在强调,知和行其实是一体的,从来就没分过家,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知而不行的情况。
你没行,那很简单,就说明你其实没有知。也就是你没有良知。当然啦,我这么说是不对的,人人皆有良知,我应该说你的良知已经被社会习气给遮蔽掉了,佛家叫做自性被尘蔽了,一个意思。
所以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的时候,他强调的重点绝对不在这个合字上,其实知行合一并不是在说要让你的言行去符合良知的要求,和良知保持统一,如果你这么去理解,那就是完全的本末倒置了。
因为,王阳明其实说得很明白了,人本来就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假如你的良知暗淡,被社会习气所遮蔽,那么你的知行合一,就是凡夫俗子的知行合一,你所和的这个东西就是你在社会习惯之下的认知。
而你假如是一个良知光明的人呢,那你当然也是知行合一的。但是此时你的行已经不再是符合于曾经一直以来你认同的那些个社会习惯习气了,你已经回归自性,你的行已经和良知和谐统一了,这叫自性而为。
这时候,可能有人就会问了,那为什么我就成了一个被社会习气所浸染的凡夫俗子了呢?我一出生就这样吗?凭什么呢?是我命不好吗?是我造化不够大吗?是天生注定的吗?
你错了,恰恰相反,如果不考虑遗传基因等因素,那么每个人刚一出生的瞬间,他的良知就应该是无限接近光明的,也就是说他应该是无限的接近与良知知行合一的。
之所以你越来越不与良知合一了,而开始逐渐的趋于习惯合一,也就是与各种假我,我执去合一了。
那是因为,你从原生家庭开始,从你的童年开始,你就在逐渐的被社会习惯、社会习气所浸染,所影响,所摧残了。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刘峰教授打过的一个特别形象的比方,他说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带着宇宙高维的智慧来到地球的,刚出生的时候,人家就像是一个长满根须的千年老参哈。
结果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这些愚昧的父母就开始拿着小剪刀给人家一点儿一点儿的胡乱的修剪。
把那些根须,也就是所谓的高维的智慧,都给人家剪掉了,最后,让这些孩子们都成了标准的统一的,符合社会习惯,社会习气,与他们的认知统一的,知行合一的人。
我觉得这个比喻,特别的形象,你看和王阳明的说法就同出一辙,这不就是每个人原本光明的良知,但是从他人生的起点开始,就在每天都被不同程度的遮蔽和浸染吗?
一直贯穿你的整个童年,少年、青年,甚至到你的成年,直到有一天,你的机缘来了,你经历了无数的困苦逆境以后,你终于开悟了,然后开始实修。
接下来呢,就是你开始调转方向,不断重新光复你原本光明的良知的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是你真正人生功课。
而这条路呢,就是王阳明给我们指出来的,致良知。
但是很遗憾,能最终突破习惯,突破我执,突破已经被固化的头脑,突破几十年的机械化反应,把握住机缘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所以,现在是不是逻辑已经比较清晰了,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所讲述的,其实是一个重新光复良知的故事,而不是让你的言行去符合于良知的故事。
因为你的良知早就已经暗淡无光了,你都看不见他了,你去和谁合一呢?在一个暗淡的良知之下,你所符合的合一的那个东西,其实都只是你在社会习惯之下的认知而已,那可不是良知。
王阳明又告诉你了,当你的良知重新恢复了光明以后,放心,你的行自然就会和你光明的良知保持和谐统一了,你压根儿就不需要操心合一这件事儿。
因为那个时候的你,会时刻地活在觉知之下,你光明的良知会时刻觉照到你任何自动化反应的升起,任何被社会习惯和起心动念负面情绪的驱动。
你一旦可以随时觉照到这些情况的发生,那你就不会再成为他,不会再认同他。那个时候的你,就是自性而为,本自具足,知行合一的。
反之,如果你把知行合一的重点放在了合字上,那可就不对了,你就和知行一体,本自具足就都矛盾了,这就已经与禅宗与心学背道而驰了。
其实这一个合字,它底下所隐藏着的是控制你品。记住,凡是你想控制的东西,最终往往都吃了你。
所以,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真正想要表达的重点是在如何光复你的良知,也就是如何回归本心,回归你的自性。
本来这其实,就是我所讲的内在维度的提升过程。
那问题来了,我们要怎么光复良知,让良知重新恢复光明呢?
其实这一点王阳明也已经反复的告诉我们了,那就是三个字,事上练。
唯有通过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在事上磨练,去不断的验证你的良知或者说你的自性的本自具足,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去努力的听见你内在良知的声音或者说召唤,把自己的意识,从当下的情绪、杂念和习惯当中收回来。
这就是你从机械化的人为造作,转变成无为而为的最牛逼的一个心法。
也是让你的良知再逐渐光明起来的必经过程。你每完成一次,良知就光明一点儿,你不断的在各种大事儿小事儿上验证,你的良知就会越来越光明。
反之呢,如果你在每一件事情上不断的辜负和违背你内在良知对你发出的指引,那它就会越来越暗淡。
注意,千万可别小看了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事上练这三个字,王阳明呢,这仨字儿里,蕴含了大玄机和大智慧,而关键就在这个练子上。
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前辈,一生经历坎坷,阅历无数,饱经沧桑,你听他讲他的人生过往和故事的时候,他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上一天。
但是你要是说拿出纸和笔,然后问他,前辈,您经历了这么多波澜起伏的故事,能不能总结出智慧来告诉我呢。
他听完以后,就沉默了,竟然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因为,最终他只能就是论事儿,虽然经历了大风大浪,但是在这些过程当中,他并没有听从良知的声音和召唤,让良知变得更光明。
这说明什么呢?虽然我一直在讲,知识和认知的积累并不能让你获得智慧,只有经历才可以,但是你的经历只是你获得智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你如果没有人生的经历,那你一定就无法获得智慧。但是反过来说,就算你有很多的人生经历,那你也不一定就可以获得智慧。
我讲的这个例子什么意思呢?就是想告诉你王阳明说的这个“事上练”的“练”字的真正意义,如果你只是在被动的经历这些事情,挫折、逆境,没有一个练的这个主观意识在里面,那么你的经历,就只是一种在习惯之下的被动受苦而已,说白了呢,就是单纯的倒霉。
而这一个练字,就把被动受苦变为了主动受苦。如果你能领略王阳明的“事上练”的精髓,那么一切的苦难,在你的眼里就都只是你为了光复良知的刻意练习而已,你将轻松地接纳接受并且面对他们。
另外,如果你总想着如何让你的行动去对应这个知,那就变成了以行制性。
注意,我可不是全盘的否定以行制性,提升修为本来就是要以次第而分,看缘分,看造化,看悟性。
以行制性,对于那些根器有限,慧根比较浅,造化不大的人,也许,这也并不失为一条合适的提升之路。
没错,我只是对那些一味地持戒苦修的人,他们所去往的这个知,其实,也往往都是经书当中规定出来的知,并非良知。
王阳明就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呢,就诞生了心学。心学是干嘛的呢?
心学就是解决实践问题的。更具体点儿说,心学找到了一条介于顿悟和渐悟之间的,更加实际、更加落地的适合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自性回归之路、修行之路。
就是首先你要把方向明确,目的地明确,就是向内求,直指本心,心外无物,告诉你,每个人的内在,都住着一个圣人,都有原本光明的良知。
而我们要做的呢,就是要让他重新光明起来,显现出来,觉照到我们,把自由意志从习惯当中抽离出来,然后去回归它,变好。
具体要如何做呢?
王阳明说了,先以静坐提升定力,然后就是我前面说的事上练。
那如何在事上练呢?两个字,诚意。就是面对良知的声音和召唤的时候,你不要辜负它,不要违背它,要坚定不移地在每件事情上去按照它的指引去做,去验证它。
这样,你便会心安。吾心安处是吾家嘛。
你看,现在你的眼前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个方向十分明确,前进路径十分清晰的光复良知之路呢?
王阳明,就给这条路,起了一个名字,它就叫做致良知。
您的任何关注、点赞、收藏、转发,都是对我的支持和对爱的传递,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