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书籍:知行合一王阳明 四句教28个字的辩证内涵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书籍:知行合一王阳明 四句教28个字的辩证内涵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知道善恶,还能分清善恶,这就是良知。按照心学的核心思想,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知,能分出有善有恶,何为善何为恶。二是良知,只有知道应该去行善去恶,以“善”为善,以“恶”为恶,才叫良知。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思是说,有善恶之分了,说明人心产生了意念活动,就是心动。反过来说,人只要有心动,就会产生不是中性的意念,产生欲望,就有了善恶之分。非善即恶,非恶即善。 婴儿一旦长大,一旦踏入社会,就会产生大量意念和欲望,付之行动,就会有善恶之分。这都是免不了的事情,关键是如何去认知、去改过、去责善。

知行合一王阳明,四句教28个字的辩证内涵

接下来,我们深入地来理解阳明四句教28个字的辩证内涵。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作为客观存在的本体,本来是无善恶区分的,是空灵清净之物,这里的心,是本心,心之体即本体,结合心学第一个核心观点,心即理。所以说第一句表达的思想就是天理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就象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他是没有善恶观念的。这和道家的道,禅宗的心性是同一层级的东西。《道德经》第五章有一句,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说的也是类似的思想。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书籍:知行合一王阳明 四句教28个字的辩证内涵(1)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思是说,有善恶之分了,说明人心产生了意念活动,就是心动。反过来说,人只要有心动,就会产生不是中性的意念,产生欲望,就有了善恶之分。非善即恶,非恶即善。

婴儿一旦长大,一旦踏入社会,就会产生大量意念和欲望,付之行动,就会有善恶之分。这都是免不了的事情,关键是如何去认知、去改过、去责善。

{!-- PGC_COLUMN --}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书籍:知行合一王阳明 四句教28个字的辩证内涵(2)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知道善恶,还能分清善恶,这就是良知。按照心学的核心思想,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知,能分出有善有恶,何为善何为恶。二是良知,只有知道应该去行善去恶,以“善”为善,以“恶”为恶,才叫良知。

王阳明说:“见到父亲自然知道去孝顺,见到小孩子掉井里,自然就有了恻隐之心,想方设法去救,这就是良知,不用到外面去学习。”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书籍:知行合一王阳明 四句教28个字的辩证内涵(3)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善去恶就是从人本心出发、到改善世界的过程。阳明先生在这里用了“格物”这样一个儒家传统概念,但是这个“格物”概念和程朱理学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程朱理学的“格物”是格天下之物、穷天下之理,而王阳明所说的“格物”,是从本心良知出发,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最终达到为善去恶目标。

从“知善知恶是良知”到“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先生的“四句教”,逻辑上是一个从本心、认知、到实践的过程。从“心”“意”“知”到“物”,从心之本体、我之主体到物之客体,达到物我同体的境界。这种思维方式对之后中华文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了宋明理学“知行分开、空谈论道”的窘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