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谁说的:传习录 狠人们讲的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谁说的:传习录 狠人们讲的 知行合一上篇文章我提到了韩寒电影中的“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一曾经很红的台词。还强调“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只要能保证使用“心”之力量时可以不假思索、自然而然,那么就可以“仁不可胜用矣”。“仁”是儒家学者最终极的追求,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对“心”之力量的推崇可见一斑。这样讲来还是有些抽象,简单些可以理解为相信“心”有强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不假思索的释放“心”的力量(此谓“知”),对于不是完全发自于“心”的力量嗤之以鼻。接下来展开讲:阳明先生说:“性乃心之体,天是性之源,尽心即是尽性。”万事万物有自己的秩序、规则与本源,因而可以做到生生不息(本源中蕴含着人们应该有的优秀品质如:仁、义、礼、智、信……),这些规则与本源蕴含于人心之中,遵从“心”的力量就是遵从天理。为人处世遵从“心”的力量就可以令心中充满良知,外放出来的力量就是仁义礼智信等

这是《传习录》系列的第2篇文章,今天想要聊: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做才能如狠人一样用知行合一规范自己。

上一篇文章写到了王守仁《传习录》心学与儒学的理学分支不同的基础“心即理”,同时对“心即理”如何帮助普通人心理建设做了一些思考。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谁说的:传习录 狠人们讲的 知行合一(1)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传习录》:了解“心即理”可能会让你在学习之时少些痛苦

首先对“知行合一”做一个名词解释,在《传习录》(五)中王明阳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意思是知道了而不去行动,就是不知道。同时借用《大学》中的“所谓诚其义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慊。”闻到恶臭气味的就讨厌,见到美好的事物就喜欢。其中“闻到恶臭气味”和“见到美好的事物”就是知,而由此产生的“厌恶”和“喜欢”就是行。接触到那些“知”,然后心中自然而然产生了“行”,这就是阳明先生所推崇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谁说的:传习录 狠人们讲的 知行合一(2)

这样讲来还是有些抽象,简单些可以理解为相信“心”有强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不假思索的释放“心”的力量(此谓“知”),对于不是完全发自于“心”的力量嗤之以鼻。接下来展开讲:

首先,相信“心”的力量:

阳明先生说:“性乃心之体,天是性之源,尽心即是尽性。”万事万物有自己的秩序、规则与本源,因而可以做到生生不息(本源中蕴含着人们应该有的优秀品质如:仁、义、礼、智、信……),这些规则与本源蕴含于人心之中,遵从“心”的力量就是遵从天理。为人处世遵从“心”的力量就可以令心中充满良知,外放出来的力量就是仁义礼智信等品质。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谁说的:传习录 狠人们讲的 知行合一(3)

又以《中庸》来佐证自己:“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最诚挚的人,才能真正地尽性而活,通晓天地的造化

还强调“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只要能保证使用“心”之力量时可以不假思索、自然而然,那么就可以“仁不可胜用矣”。“仁”是儒家学者最终极的追求,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对“心”之力量的推崇可见一斑。

关于不假思索的释放“心”的力量:

上篇文章我提到了韩寒电影中的“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一曾经很红的台词。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谁说的:传习录 狠人们讲的 知行合一(4)

这讲明了羁绊“知行合一”的东西——“人欲”所以先生讲要“去人欲,存天理”。关于去人欲在《传习录》后面内容中讲了诸多手段,这里先不展开太多,存天理在这句话中可以理解成“明明德”,即“去人欲,然后通过‘知行合一’发扬高尚的品德。”

关于“去人欲”在《传习录》(七)中被提起过即“但意念所在,去其不正以全其正,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只要意念所到的地方,都要革除不正当的心,每时每刻每个场景都要记得自己要发扬高尚的品德。

《中庸》中讲到“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在一个人的时候也要严格规范自己,即“慎独”。)也可以理解成修行知行合一的一个手段。

展开一下关于“格物”的理解:

朱熹的格物讲得是“即物而穷其理”,上篇文章我们讲到了“庭前格竹”的故事,守仁与朱子理解的不同,他认为的格物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王阳明讲了一个“夭寿不二”的词语,“乃是教学者一心向善,不可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意思是教人一心向善,不因为处境的顺逆和命运的长短的缘故就把行善的心改变了。知道运气之顺逆,生命之长短都是命中注定的,仍能做到不改心意

我通俗地展开一下。我看到有人以初入职场新人之心境为例对比两个思想,非常直观,所以我也以这个形式聊。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谁说的:传习录 狠人们讲的 知行合一(5)

朱子的“即物而穷其理”工作思维:我是个职场新人,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研究总经理是如何思考的,整个公司是如何运作的,所以部门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阳明先生“夭寿不二”的工作思维是:初入职场,我只做好分内之事,但是所有的事情我都力求做好,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不断领悟工作的合理的方式,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慢慢的能领悟领导应该如何思考……

对比之下,“即物而穷其理”的思维方式可能会让人有些浮躁,面对一些事物,思绪难免会有些乱。而借助心学纯粹的力量,显而易见,心态可以更平和些。

最后讲讲对于不是完全发自于“心”的力量的嗤之以鼻:

心学对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很瞧不起的。先生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还说“心外无物。”《中庸》讲“不诚无物”。

都是讲,心中明白发扬高尚品德的意义与重要性,但是就是不执行,这就跟心中没有高尚品德是一样的。

引申到生活中以学生为例就是,知道要期末考试了,知道不挂科的重要性,嘴上说着要努力,但是就是不学习。可以谓之,知而不行。

还有一种与之相对的人,做事情随波逐流,别人玩他也跟着玩,别人考证也跟着考证,对人生没有规划,好像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仍感觉人生迷茫。可以谓之,行而不知。

这都是不可取的。

以上,今天写的是笔者目前对“知行合一”的初步理解,接下来《传习录》中王阳明将会阐述更多有关“去人欲”的内容,下一篇接着聊。

后记:

笔者偶然翻看《传习录》发现心学思想很“特别”,因其是文言文,需反复阅读,发现文字常读常新,思想深邃,遂想将个人每阶段阅读感悟都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与同好交流,另一方面可以给对心学感兴趣的朋友做一个领路人,私以为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因为笔者才华有限且文章来自于每个阶段的阅读感悟,因而所写必然有局限性,还请读者朋友海涵。

笔者计划整个系列写四十篇左右,到一定阶段会有回顾篇,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账号,真心欢迎能与朋友们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