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房郢由来(巢湖西畔问渔船)
大房郢由来(巢湖西畔问渔船)葛叔雨生平,“兄弟五,次居三。早岁为诸生……授徒于外十余年……而尤好书法。”“授徒于外”,指的是葛叔雨曾任张士珩家馆塾师的一段经历。葛叔雨习书于石翁六年,寢馈其中,孜孜矻矻,“其书蕴藉深厚,几逼(近)翁,时貌翁书,非鉴家不能别……”张子开何人?较为合肥人所知,尤其为合肥一中人所知。庐州中学堂(今合肥一中前身)自李经方创办后,不数年,遭遇辛亥革命爆发。不过,合肥的光复,比较温吞,或者说比较温和。校政续由李家后人主持,李国松、李国筠先后为校主,姑且称之为“松筠时期”。李国松时,礼聘张子开为坐堂监督,相当于今天的常务副校长或教务主任,分管教学。张还有另一重身份——沈石翁弟子,著名书法家;与葛树润师出同门。而葛树润不仅是沈门弟子,更是石翁外孙,其母即沈石翁之女。今天,葛大郢的旧宅里,尚保存有葛钟秀与葛沈氏肖像。安徽师范大学祖保泉教授高的这本回忆录,颇隽永耐读。书中忆及“国立八中”事,与前总理朱镕基
作者:庐郡
高寿恒何人?资料难得目遇,此人是晚清拔贡生,或为葛钟秀学生,然系三河人无疑。民国初年,高曾历任贵池、太湖、无为三县知事。1926年,官制改革,又出任无为县长。其太湖县任内,曾主修县志;又为树林冲李淑道(道光九年状元李振钧后人)等联名向省控告,史称“高案”。其无为县任内,发生“邢学年案”……貌似官声不佳。
南开大学高尔森教授的著作
高尔森先生《从北大到南开》里,蜻蜓点水似的提及:高寿恒是其族叔祖父(叔公)。高尔森,著名法学家,南开大学教授。一般资料都显示其生于安庆,实则巢湖烔炀镇人。老先生自述,其真正的祖籍是三河,幼年曾返回古镇小住。时约在1938年合肥沦陷时期,有避难的意味在。
安徽师范大学祖保泉教授
高的这本回忆录,颇隽永耐读。书中忆及“国立八中”事,与前总理朱镕基有同校之渊源。高尔森还与“陶瓮藏书”的烔炀祖氏有姻亲关系,安师大著名教授祖保泉先生是其外甥。该书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再次对这家出版社的人文品位刮目相看。
庐州中学堂
张子开何人?较为合肥人所知,尤其为合肥一中人所知。庐州中学堂(今合肥一中前身)自李经方创办后,不数年,遭遇辛亥革命爆发。不过,合肥的光复,比较温吞,或者说比较温和。校政续由李家后人主持,李国松、李国筠先后为校主,姑且称之为“松筠时期”。李国松时,礼聘张子开为坐堂监督,相当于今天的常务副校长或教务主任,分管教学。张还有另一重身份——沈石翁弟子,著名书法家;与葛树润师出同门。而葛树润不仅是沈门弟子,更是石翁外孙,其母即沈石翁之女。今天,葛大郢的旧宅里,尚保存有葛钟秀与葛沈氏肖像。
葛叔雨生平,“兄弟五,次居三。早岁为诸生……授徒于外十余年……而尤好书法。”“授徒于外”,指的是葛叔雨曾任张士珩家馆塾师的一段经历。葛叔雨习书于石翁六年,寢馈其中,孜孜矻矻,“其书蕴藉深厚,几逼(近)翁,时貌翁书,非鉴家不能别……”
据葛氏后人口碑资料,石翁晚年名重江淮,求书者众,力有不逮,遂将印章交与他代劳。两相印证,可知葛叔雨于翰墨一艺不唯钟情,亦卓有建树。其时从石翁学书者甚众,葛叔雨年为最少。而沈石翁对其期许却最高:“独许君,谓能绍其业”——足堪承传衣钵者,必是颖悟异常的。
沈门高弟子中,刘访渠(泽源)、张敬文(琴襄)、张子开(文运)、刘石宜(启琳)、靳理纯(健伯),都卓然成家。葛叔雨却惜哉天赋异禀,奈何天不假年。民国十七年(1928)春,葛叔雨往六安麻埠访旧,不意遭遇土匪,遂被掳。土匪一次掳去数百人,官兵尾追不舍。“匪不得便,乃聚被掳者,焚于商城(今属河南省信阳市)之李集,遂及于难……”
葛叔雨罹难时,年仅48岁,家中长子葛德昌26岁,下有两幼弟,其家计之艰难可想而知。约在1934年,葛德昌追随时在税警总团的孙立人,成为孙的幕僚,家境始得改观,遂购房于合肥城内南油坊巷14号。
1945年,台湾光复。翌年,奉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命,葛德昌随孙立人赴台办理接收,已是财经专才。葛德昌还有《遁俗诗选》传世。《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信不虚也。
高寿恒撰文、张子开书丹的《舒城葛君叔雨衣冠墓志铭》,作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时距葛树润遇难已近十年。一年后,合肥沦陷,张子开流寓三河东南的胡家湾(今属庐江同大镇)。时三河及周边,成为合肥人士的临时避难地。暂避此间的有刘访渠家、杨振宁家、吴新智(中科院院士)家……俗称“跑鬼子反”。
张子开经此世变,目睹兽蹄豕突狼奔,抑郁悲愤。是年10月,自感义无再辱,遂绝食三日,逝于肥南许贵村(今属滨湖新区)。于兹残碑断碣之背后,今人仿佛不仅可以看见当时士绅阶层的交往脉络,还能感受到一缕人情之美。
……试问往事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待续)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