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黄浦江地理知识(民俗博客473图文)

黄浦江地理知识(民俗博客473图文)原载2015年12月2日《新民晚报·连载版》作者:仲富兰论及上海文化的风骨,古代上海先民与江南各地的民众,并无两致,所不同的则在于海边为生的人,除了自耕农民传统的耕读传家之外,还多了一份侠义和粗犷的豪情。地处海边一隅,地理环境决定了早先的上海人靠海吃海,因地制宜,多元生计:或耕种农田,或煮盐晒盐,或下海捕鱼,或从儒入仕,或贸易经商,不追求一律的刻板务农的模式,宋人所说的“只博黄金不博诗”,是那个时代上海先民的一个特质;因为众多渔民以打鱼为生,不仅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黑暗的社会,“走海行船三分命”,海上遭风暴、遇礁石,船毁人亡,葬身鱼腹是寻常事,遇到海盗抢劫也在所难免,甚至有的船民本身也干起了“海盗”的营生。最能代表上海文化精髓的则是沙船,沙船由古代船舶演变而来,它的由来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唐代首先在崇明岛出现,宋代称“防沙平底船”,元代称“平底船”,到了明代才称“沙船”。渔民与造船

《醉上海》连载(17):黄浦江上帆樯林立

黄浦江地理知识(民俗博客473图文)(1)

大约在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亦即黄浦江开拓一百多年后,上海港的航运贸易就已相当发达。明弘治《上海县志》记载,当时上海商人“乘潮汐上下浦,射贵贱贸易疾驶除十里如反复掌,又多能客贩湖、襄、燕、赵、齐、鲁之区”。后来因倭寇在东南沿海侵扰不断,明朝政府采取“锁海”政策。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政府为了镇压反清起义活动,也颁布海禁令,宣布“片板不准入海”。上海这座城市的宿命在于开放,一宣布“海禁”,上海就一筹莫展。

清康熙年间,政府宣布“开放海禁”,但开禁的同时也宣布“设关”,颁布各种条令,做出了许多限制,当然不能完全将上海港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直到从十八世纪后期起,国内沿海运输有了较大进展。上海港先后建立了南洋、北洋、长江内河和东南亚各条航线。鸦片战争前夕 它已经与运河重要商埠仪征和长江中游重镇汉口并驾齐驱了。

清代的上海港港区,主要在大、小东门和大、小南门沿黄浦江的弧形圈内,亦即今南起南码头,北到十六铺这一地段。特别是大东门外船舶最多,是港内最繁忙区域。当时外滩只是一片泥沼地和涨滩,浦东只有几座商栈性质的石砌仓库,很少有船在这里停靠装卸。港内一切运输生产活动全部集中在南码头、董家渡和十六铺一带。这里全长二三公里,有十多处石砌的踏步式码头,一般只有内河小船和驳船才能停靠,吃水较深的海船都以二船一组或三船一组停泊在黄浦江江心,用驳船往返卸货。为了便利船舶进出,后来在黄浦江上“竖杆为标”,外地商船进出黄浦江由本地小船引航。黄浦江上游的闵行和白莲泾,下游的蕴藻浜设立锚地,供船舶抛锚停泊。黄浦江上已设有三十多处渡口,用舢板和划子渡航。据记载,县城对面的黄浦江上,帆樯林立,密如梳齿,经常停泊千艘船舶,最多时停泊3000艘船舶。上海港在等待,等待着它多年集聚的能量再度爆发……

论及上海文化的风骨,古代上海先民与江南各地的民众,并无两致,所不同的则在于海边为生的人,除了自耕农民传统的耕读传家之外,还多了一份侠义和粗犷的豪情。地处海边一隅,地理环境决定了早先的上海人靠海吃海,因地制宜,多元生计:或耕种农田,或煮盐晒盐,或下海捕鱼,或从儒入仕,或贸易经商,不追求一律的刻板务农的模式,宋人所说的“只博黄金不博诗”,是那个时代上海先民的一个特质;因为众多渔民以打鱼为生,不仅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黑暗的社会,“走海行船三分命”,海上遭风暴、遇礁石,船毁人亡,葬身鱼腹是寻常事,遇到海盗抢劫也在所难免,甚至有的船民本身也干起了“海盗”的营生。

黄浦江地理知识(民俗博客473图文)(2)

最能代表上海文化精髓的则是沙船,沙船由古代船舶演变而来,它的由来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唐代首先在崇明岛出现,宋代称“防沙平底船”,元代称“平底船”,到了明代才称“沙船”。渔民与造船工匠,总结海上航行的经验和教训,使沙船更有利于海上航行。明代大学者顾炎武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总结了沙船许多独创的优点:沙船平底坐滩,不怕搁浅,即使是风向和潮向不同,船底平,吃水浅,受潮水影响小,风浪中很安全;“沙船底平篷高,顺风直行,逆风创走”,适航性好;沙船多桅,船宽稳性大,“欲进则进,欲退则退,欲折则转折,回翔如飞,横风斗风,皆能调创,惟沙船也。”

中国自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南方经济总量彻底超过了北方。元、明、清三代,皆定都于北京,而天下财赋却必须仰仗于东南半壁江山。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长期战乱,大运河淤塞,一时不能修复,而大量的粮饷却需要源源不断地运往大都。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丞相伯颜起用两个曾做过海盗的上海人,因伯颜在率兵平定江南时与这两个海盗熟识,这两个上海海盗曾为元代统治者出力,将南宋的库藏、书籍等由海上运至京师,从而建立了功勋,他们接受招安,大胆地提出了漕粮海运的方案,遂请命朝廷,试行海运。于是,上海总管罗壁督造平底海船60艘,首次运粮45000石,创设上海漕运粮船不走河运走海运的先例,并形成了中国漕运史上海运的新航线。

作者:仲富兰

原载2015年12月2日《新民晚报·连载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