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最令人无语的房子设计(为何日本人的住宅设计如此疯狂)
4个最令人无语的房子设计(为何日本人的住宅设计如此疯狂)一座反传统的住宅需要一个反传统的业主,他们可以承受或者忽略“反传统”带来的很多方面的风险和不便——个人隐私,舒适度,居住效率,美学风格以及其它。与我们通常想的不同,这些不怎么适合居住的住宅往往不是那些有钱的富裕阶层的别墅,而是实实在在的中产阶级住房。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鼓励他们在住房中承受这种日常的风险呢?Minimalist House/小川晋一都市建築設計事務所 Courtesy of Shinichi Ogawa & Associates在Archdaily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设计挺激进的日本住房。这些住宅大多是由年轻建筑师设计,而且总让人感到困惑:似乎在日本,房子怎么弄都可以——没有扶手的楼梯和阳台,完全向外部敞开的房间,或者干脆整座房子一扇窗子都没有。这些古怪甚至还带点讽刺意味的设计手法一下就能抓住读者们的眼球,并不禁问一个问题:日本人你们在搞毛?不过关于这些设计的照片和介绍
这段时间日本的事物在国内很火,马桶盖、电饭锅等等……日式的住宅设计也影响了很多国内的设计师。我曾有那么一段时期对日本的新式住宅设计很是着迷。它们大多是纯洁平整的白色外表,仿佛纸折成的,全身没有一根多余的线条。这种异常简洁的美学仿佛无印良品的陶瓷糖罐子,一下就能抓住小清新的心。但是——建筑并不只有一个外表。关注久了,大家大概都会发现这些日本住宅的怪异之处:它们基本上不怎么考虑使用。采光和空间分配姑且不论,它们中的很多甚至可以为了维持室内外一致的简洁线条而堂而皇之地不给楼梯和阳台装栏杆。对此不仅建筑师觉得理所当然,住建部门甚至业主也没表达任何不满。于是日本的住宅设计也就在这条奇怪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了。对此我很疑惑,相信很多读者也如我一样百思不得其解。
House NA/藤本壮介 © Iwan Baan 摄影。这座住宅因丰富的空间广受赞誉,也因为阳台没栏杆而被疯狂吐槽
日前看到在东京工作多年的美国建筑师Alastair Townsend写了一篇文章,对这个问题有独到的分析。于是翻译(并稍作改动)如下,给大家做个参考。
原文题为:《Why Japan is Crazy About Housing》。
在Archdaily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设计挺激进的日本住房。这些住宅大多是由年轻建筑师设计,而且总让人感到困惑:似乎在日本,房子怎么弄都可以——没有扶手的楼梯和阳台,完全向外部敞开的房间,或者干脆整座房子一扇窗子都没有。这些古怪甚至还带点讽刺意味的设计手法一下就能抓住读者们的眼球,并不禁问一个问题:日本人你们在搞毛?不过关于这些设计的照片和介绍总能在全世界的博客圈和媒体上迅速传播并被热烈讨论,从侧面证明了日本建筑师只是假羞涩真闷骚,而且还深谙资讯时代利用媒体传播设计的道理。毕竟在日本这个注册建筑师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年轻的设计师只有标新立异才能独占鳌头。可是那些客户们又是什么动机呢?他们为什么甘愿选择这种不合理的居住方式呢?
没有栏杆的房子 HouseT/篠崎弘之建築設計事務所 Hiroyasu Sakaguchi
四面开敞的房子 Wall less house/手塚建築研究所 摄影:Katsuhisa Kida / FOTOTECA
Minimalist House/小川晋一都市建築設計事務所 Courtesy of Shinichi Ogawa & Associates
一座反传统的住宅需要一个反传统的业主,他们可以承受或者忽略“反传统”带来的很多方面的风险和不便——个人隐私,舒适度,居住效率,美学风格以及其它。与我们通常想的不同,这些不怎么适合居住的住宅往往不是那些有钱的富裕阶层的别墅,而是实实在在的中产阶级住房。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鼓励他们在住房中承受这种日常的风险呢?
从现实角度说,在西方国家,如果一座住宅采用了偏离社会准则的激进设计,而又被证明是不实用甚至有害的,那会大大损害这处房产的价值。也就是说,勇敢的设计会带来投资风险。所以为了将来转卖脱手方便,业主在面对设计时都会收起他们的那些恶趣味。这就是我们西方面对住房投资的观念,“Safe as houses”,对吧?但是如果你去日本,你会发现情况截然相反。首要的原因是:日本人根本没法指望把他们的房子卖掉。在日本,不动产就和其他耐用品诸如车、冰箱和高尔夫俱乐部一样,始终处在高速贬值中。只需要15年,一座住房就会完全失去价值。而通常30年后它就会被拆掉。一些研究报告指出,这种资产蒸发是妨碍日本家庭富裕的主要原因,其总量相当于日本每年损失掉4%的GDP,更别提那些堆积如山的建筑废料了。
House in Saijo / Suppose Design Office | Image Courtesy of Nacasa&Partners Inc.
也正是这个原因,即使日本的人口正在逐年萎缩,但住房建设还是如火如荼。在日本的住房交易中,87%是新建住宅(相较之下在大多数西方国家这个比例只有11~34%)。而在新建住宅的数量上,日本已经和美国在同一水平线上,但其总人口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这可能牵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为什么日本人不重视他们的老房子?这可能要从文化背景上找找原因:
首先,日本人极度迷恋新东西。频繁发生的严重地震教会日本人民一个道理:别指望房子能够永远立下去。“世事无常”是他们主要的文化和宗教观念——例如伊势神宫,每20年就会重建一次。这种拆建快速循环的现实也许并不足以给日本不动产的持续贬值找到什么经济学上的原理,但日本人这种“一次性”的观念倒是给了西方经济学结结实实一耳光。
没有栏杆的露台 熊谷住宅/久野浩志建築設計事務所 Image Courtesy of Hiroshi Kuno Associates
在日本战败之后,快速工业化和重建被摧毁城市的需求导致房地产商们制造了大量廉价低质量的木框架住宅。它们粗制滥造,隔热差,而且几乎没什么抗震性。这个时期建造的老房子在今天看来是不合格甚至有害的,为了维修和升级这些住房进行投资显然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基本上它们都会被推倒了事。而贬值同样也出现在那些1980年代的住房上——由于当时巨大的经济泡沫导致地价飞涨,因此也出现了大量半临时性建筑(圈地,类似我国城中村种房子)。从这个时期开始,日本人渐渐把建筑视作一种临时装置,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尽管连年经济停滞,人口萎缩,房屋贬值,但得益于政策,日本的地价却一直坚挺。到了今天,虽然典型的日本住宅都已经是机器加工的预制件住房,质量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根深蒂固的老观念却始终左右着他们的市场逻辑。贬值仿佛就是不动产评估员的魔咒,不管你的房子是不是被妥善维修升级过,它肯定卖不出价。
其次,日本庞大而忠诚的上班族大军很享受他们稳定的工作,因此极少跳槽或者搬家。也许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变,但稳定高薪的工作始终是获得住房贷款的先决条件——老实优秀的上班族们才有资格在他们的一生中慢慢偿还贷款。因此转售住房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再说也没人想要二手房。于是上班族们穷其一生工作偿还贷款,而房屋一直在贬值,然后在30年左右被拆掉。最终他们的资产全蒸发了,只剩下了一块地。这可能难以接受,却是日本的普遍情况,是所有房屋业主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因此,和其他发达国家不同,在日本通常不是有钱人雇建筑师设计房子,反而是那些年轻的家庭,买下一块地,然后雇建筑师为他们设计住宅,然后很可能他们将在这座房子里度过余生。那么这种奇怪的日本地产经济学是怎么影响建筑学的呢?业主不需要冥思苦想地为8~10年后的潜在买家考虑,这给建筑师带来了极大的创作自由。基于房屋无法保值,在日本也不会有人注意和鼓励保护地域性(因果关系挺有趣)。社区对于新建房屋的外表美学基本无力干涉。这种情况虽然给建筑师的创作亮了一盏大绿灯,但也导致日本社区很难形成一致性。于是建住宅的自由成了日本人对他们自己品位、生活方式和渴望的一种极端个人化的表达。这也让日本成为了建筑师实践和探索住宅设计的天堂。(也就是说,他们几乎可以在业主默许的情况下,打着实践探索的名号为所欲为)
House in Kohoku / Torafu | Image Daici Ano
对于建筑师来说,另一方面在日本,民事诉讼很罕见。这意味着建筑师基本不用像在西方国家那样担心会因为自己的设计疏忽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安全受损而被告上法庭。这进一步鼓励了建筑师在设计上进行冒险。而年轻的业主们对于建筑师提出要求及后续风险的接受程度也很高,所以日本的建筑师总有机会在住宅设计上实践一些“革命性”的想法。而这些天真的“革命性”所造成的长期后果,也许需要买卖双方一辈子保持容忍了。
日本的房奴精打细算省下钱来,建一座房子,然后眼睁睁看着他们的钱在15年内化为乌有。这可能看起来很悲伤。在这个氛围之下,那些先锋派的住宅更像是宿命之前最后的狂欢。他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状,也必须要有一个容身之所,为他们自己,也为他们的家庭。对于他们来说,表达沉默的抗议和无声的反抗,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在房子的设计上做文章。反正不管怎样,他们都迟早有一天会哭干眼泪的。
House in Hiro / Suppose Design Office | Image Toshiyuki Yano
编者注:所以对于日本中产阶级来说,那些激进的住房并不仅仅是住房,也是一座虚幻的城堡。同时也像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建筑学是社会、经济、文化等等基础的上层建筑,和一城一地一国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曾有鸡汤文发问:我们能在日本住宅设计上学到什么?这篇文章就是给他们最好的回答。在中国,人们面对问题更复杂,有些和日本相同,有些和日本大相径庭。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书落至此,仁者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