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商代玉器功能分析(商代玉器14)

商代玉器功能分析(商代玉器14)75.玉龙青色玉质,局部受沁白化,表面有朱砂等附著物。本件玉龙以圆形芯料进行制作,仅在首尾相接处稍加去料而成。若将玉龙平放,由侧面纵直观察圆周轮廓,可发现团龙斜倾的斜面,说明圆形芯料是以管具单向管钻而得,故形成此等斜切面特怔。创作者在装饰纹饰时,由于龙尾并未如同前件作品一般勾转,龙身尾的面积相当完整,因此可以依次填饰三个完整的羽纹零件。本件玉龙和前件作品是探讨商代纹饰设针的恰当例子。相似的作品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以及安阳花园庄54号墓中皆曾出土。74.玉龙 商代晚期外径5.7cm厚0.4cm

商代玉器功能分析(商代玉器14)(1)

73.玉龙

商代晚期

外径6.4cm厚0.4cm

全器受沁呈黄白色,首尾等处仍有泥土等附著物。本件玉龙以圆形芯料制作而成,因此整体为圆形造形。商代制作者为了在圆形玉料中創造出神龙蜿蜒的形态,常常使用各种制式化的技巧。例如本件玉龙利用砣具或是片具将龙嘴和龙尾裁截区隔,同时在龙尾末端使用程具钻磨出小孔,再用线具拉切出一条缺口,如此即可形成勾转收尖的形态,从而形成弯转延伸的视觉效果,并可在圆形封闭的玉料中创造出空间感。由于身尾弯转之故,造成龙尾收尖处的面积和龙身有所差异,因此设计者虽然皆以羽纹进行填饰,龙身除填饰标准的羽纹,尾部则必须变形调整以符合面积的限制·至于龙脊上的扉棱·其实也是羽纹的变形设计·相似的玉龙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也曾出土。

商代玉器功能分析(商代玉器14)(2)

74.玉龙

商代晚期

外径5.7cm厚0.4cm

青色玉质,局部受沁白化,表面有朱砂等附著物。本件玉龙以圆形芯料进行制作,仅在首尾相接处稍加去料而成。若将玉龙平放,由侧面纵直观察圆周轮廓,可发现团龙斜倾的斜面,说明圆形芯料是以管具单向管钻而得,故形成此等斜切面特怔。创作者在装饰纹饰时,由于龙尾并未如同前件作品一般勾转,龙身尾的面积相当完整,因此可以依次填饰三个完整的羽纹零件。本件玉龙和前件作品是探讨商代纹饰设针的恰当例子。相似的作品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以及安阳花园庄54号墓中皆曾出土。

商代玉器功能分析(商代玉器14)(3)

75.玉龙

商代晚期

外径6cm厚0.6cm

青色玉质,局部受沁白化,白化处黏附有黑色物质·本件玉龙以圆形芯料进行制作,钻磨中孔并在首尾相接处稍加去料后即完成主体造形。和前件玉龙相互比较,即可知晓两者皆为相似的设计蓝本,仅是创作者面对不同玉料或是不同使用功能时局部调整设计方式。由于本件作品属圆形玉料,因此龙足和尾部皆变形依附在圆形中孔上。而且因为玉料厚度不足,原应在背脊上镂空去料的立体纹饰,只能变形以阴线交待,成为平板的方格环饰在外圆周上。其余空间,则填饰两个环形的羽纹零件。由此可知·观者必须和商代創作者保持同理心,才能领略当时的设计趣味。相似的作品在河南安殷墟妇好墓中也曾出土。

商代玉器功能分析(商代玉器14)(4)

76.玉龙

商代晚期

外径6cm厚0.8cm

青绿玉质,局部受沁白化,有朱砂等附著物。本件玉龙以圆形芯料进行设计,所以玉龙身躯弯转成为一圆形。为了在此类玉料造形中营造出独立的身躯以及尖的尾部,创作者使用和前述玉龙相同的技巧,皆利用工具将龙首和龙尾裁截区隔,并在龙尾先以程具钻磨出小孔,再用线具拉切出一条缺口,藉以形成勾转收尖的龙尾。此等制作流程为商代晚期的标准程序,是判断其时代格特徵的依据之一。相似的玉龙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以及安阳殷墟花园庄54号墓中皆曾出土。

商代玉器功能分析(商代玉器14)(5)

77.玉龙

商代晚期

外径2.4cm厚1.6cm

青色玉质,局部受沁白化。本件玉龙使用较厚的芯料加工而成,中孔是以单向钻孔的工序制作,因此形成两侧开口一大一小的喇叭孔特怔。由于玉料较为厚实圆弧,創作者无法如同前件玉龙一般,直接在扁平玉料上拉切出左右两面皆相同的侧面身尾;因而调整设计模式,在龙首后方宽弧的玉料上琢磨出左右封称的雨条身尾,以此解决玉料所造成的设计限制·若观察尾部特怔,可发现仍是以程钻浅浅去料的方式創造出收尖的尾端,和前件的手法相同,可知同为晚商的作品。相似的作品在河南安阳殷墟以及山西浮县桥北墓地18号墓中都曾出土。

商代玉器功能分析(商代玉器14)(6)

78.玉龙

商代晚期

長9.7cm 宽2cm 厚0.3cm

青白玉质,全器受沁呈深淡不一的褐色,局部白化。若延伸玉龙上下圆弧轮廓,可形成一封闭的环壁造形特怔;另外玉龙身躯尾部上可見隐匿若现的同心圆弧线·同时前足及尾部的直线打破了同心圆弧线,可知本件玉龙的制作流程是先取得璧环类玉料,裁截出玉龙所需的大小后,再琢制出各部位纹饰,最终完成作品。至于龙尾上端以程具钻磨出圆转收尖的特怔·为典型晚商的风格手法。另外玉龙的形体只占玉料的三分之二,右端三分之一则制作成鱼尾造形,其末端立有两个穿孔,这些特怔可能和使用功能有关。

商代玉器功能分析(商代玉器14)(7)

79.玉龙

商代晚期

長9.5cm 宽4.3cm 厚0.5cm

青色玉质,局部受沁呈褐色,器表微微有白化现象。由造形特怔可知,本件玉龙的原始玉料裁截自环璧形玉料,依循玉料轮廓将龙角、龙尾等处的玉料修磨完整后,制作完成。由于龙尾之后并未设计如同前件的鱼尾形造形单元,因此龙身较長,制作者于此依序填饰商代常見的垂鳞纹饰罩元。鱼尾形造形单元付之阙如,推测本件玉龙的使用功能和前件已有所不同。观察龙嘴的穿孔已拉切成缺口·加上龙身上方多加琢一系带穿孔·推测本件玉龙并非插接固定于其他器物上,其功能可能是作为吊饰之用。可知造形相似、题材或母题相同的玉器,其功能未必相同。

商代玉器功能分析(商代玉器14)(8)

80.玉龙

商代晚期

長8.7cm 宽2.2cm 厚0.5cm

青白玉质,头角边缘受沁呈褐黑色,器表微微有白化现象。本件玉龙的形制特征和前件作品相同,皆是以环璧形玉料制作而成,但由于创作者在琢制玉龙前曾对玉料进行磨整,因此器表已难见到因分料而留下来的同心圆弧线。龙尾后方所倚靠的鱼尾造形短柄,可能是为了将玉龙榫插在其他器物之用,其上的穿孔则可钠横穿钉铆,以为固定之用。龙尾收尖处的制作方式如同前件,以程具钻磨成形,只是本件钻透成孔,前件则浇琢即止,皆是晚商标准的风格手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