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与南阳哪个正宗(话说南阳襄阳一)
襄阳与南阳哪个正宗(话说南阳襄阳一)这就使得南阳襄阳同属于国家战略要地,南北大通道。中原(洛阳、开封、长安)—南阳—襄阳—南方(荆州、武昌)通道很长时期是国家要道。如果南方统治者想进攻中原,也得先拿下襄阳,再进攻南阳,然后从方城进入中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这样,南宋时期岳飞北伐也是这样。南阳才子张衡的《南都赋》,写的光彩流利,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南阳形象永远流传了下来。除了文学家、天文学家张衡之外,著名的医学家、《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也是南阳人,后人称之为医圣,而东汉后期诸葛亮隐居南阳,也使南阳知名度更加提高。和南阳毗邻的是襄阳,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襄阳是汉水的锁钥。古代中国要想征服南方,一般都要先攻占襄阳,而后沿着汉水南下,进入长江。而要攻占襄阳,就要先占领南阳。可以说,襄阳南阳是互为唇齿之关系。比如,三国时期,曹操要统一南方,必定要攻取荆州。想攻占荆州,必先占领襄阳。而攻占襄阳的前提,是攻占南阳。一步走不通,步步走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襄阳则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两个地方都属于同一个地形区—南阳盆地。盆地的北部为伏牛山脉,西部为秦岭,东部为桐柏山,南部为大巴山的余脉,是一个天然的宝地。近年来襄阳也开始提出来南襄盆地的概念 ,不过,由于盆地的主体部分在南阳,还是称作南阳盆地比较合适。
南阳盆地隔着方城口和最早的中原地区相邻。中原王朝达到南方,首先要经过南阳。楚国的贵族来自中原,从南阳、襄阳到达后来的楚国郢都。据考证,南阳的淅川、西峡一带,是古代的丹阳,为楚国的始都。从淅川出土的王子午(楚庄王之子)鼎和大量编钟可以看出,楚国对这一地区一直是非常重视的。
南阳最辉煌的时期,就在东汉。刘秀兄弟从南阳起家,几经转战,统一中国,成为历史上的汉光武帝。刘秀的大臣,所谓云台二十八星宿,超过一半都是南阳人,可见,南阳人对东汉建立做出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刘秀的皇后名叫阴丽华 ,南阳新野人,史书上说她美丽大方,温柔贤惠 ,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后。阴丽华的娘家,后来也陆续出了许多皇后,可以说是皇后专业户,这也说明在东汉,不仅皇帝从这里发迹,连皇后也被南阳包办(前期数十年),南阳人在国家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
南阳才子张衡的《南都赋》,写的光彩流利,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南阳形象永远流传了下来。除了文学家、天文学家张衡之外,著名的医学家、《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也是南阳人,后人称之为医圣,而东汉后期诸葛亮隐居南阳,也使南阳知名度更加提高。
和南阳毗邻的是襄阳,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襄阳是汉水的锁钥。古代中国要想征服南方,一般都要先攻占襄阳,而后沿着汉水南下,进入长江。而要攻占襄阳,就要先占领南阳。可以说,襄阳南阳是互为唇齿之关系。
比如,三国时期,曹操要统一南方,必定要攻取荆州。想攻占荆州,必先占领襄阳。而攻占襄阳的前提,是攻占南阳。一步走不通,步步走不通。后来的西晋杜预统一南方,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想统一南方,乃至后来的蒙古统一中国,都以征服襄阳为重点。征服襄阳之前,必定得首先攻占南阳,无一不是如此。
如果南方统治者想进攻中原,也得先拿下襄阳,再进攻南阳,然后从方城进入中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这样,南宋时期岳飞北伐也是这样。
这就使得南阳襄阳同属于国家战略要地,南北大通道。中原(洛阳、开封、长安)—南阳—襄阳—南方(荆州、武昌)通道很长时期是国家要道。
但是,随着定都北京和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南阳襄阳的战略价值一落千丈,从国家大通道变为次要通道。京广铁路和津浦铁路的开通,又加剧了这种趋势。幸而后来有焦枝铁路,之后又开通了郑渝高铁,南阳襄阳的交通位置逐渐重新重要起来。
今天的南阳襄阳,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很重视对历史资源的保护,因此,对于古代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源,对重要历史人物的争夺,特别是对诸葛亮和刘秀的争夺,就很激烈。
诸葛亮,东汉末年人 ,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 著名的政治家,在国人中名气很高。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诸葛亮的原话,说自己在南阳躬耕,也就是后人说的隐居地。
三国时期蜀国的旧臣黄权,在诸葛亮的隐居地南阳修建诸葛亮庵。他为什么不建刘备或者关羽张飞刘禅庵呢?说明至少黄权认为诸葛亮是躬耕在此地,也就是宛城的。按说这就已经可以确定诸葛亮隐居在南阳了,可是,不久以后,出来一个习凿齿,说了一个新观点,说诸葛亮家是南阳之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襄阳人说习凿齿说的邓县是襄阳邓城,今邓县是穰城。可是,邓县人说,邓县是邓县,穰城是穰城,两回事。
襄阳人说的隆中,古代并没有这个名字。恐怕是《三国演义》出名之后,襄阳才修建的吧。所以襄阳隆中不断变换地方,也不知道到底隆中在哪里?近期网上流传一幅画,叫“飘忽不定的隆中”,也可以说是对襄阳的一种讽刺吧。
襄阳人还说,汉代南阳郡包括襄阳,可是,南阳说,当时的南阳郡管不到汉水之南,而所谓的隆中在汉水之南,不属于南阳。这恐怕让襄阳人难以自圆其说。
实际上,争论归争论。像诸葛亮这样的历史人物,南阳襄阳都想争一争,这都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联合宣传都可以。在开发诸葛亮文化这一方面,襄阳走在了前面,每年举办的诸葛亮文化节,大大提高了襄阳的知名度。不过,南阳也正在迎头赶上,重新规划开发了卧龙岗,宣传力度也在加大,民间人士为了维护诸葛亮的躬耕地,也是不遗余力。
在这里,可以借用原南阳知府、襄阳人顾嘉蘅的一幅对联结束此段: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南阳襄阳争论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就是汉光武帝刘秀,刘秀出生在河南兰考县,九岁的时候,投奔在南阳的叔父,他的叔父当时应该在今天的湖北枣阳,但是当时归南阳管辖。刘秀的战友大多是南阳人,刘秀的发迹地也在今天的南阳,刘秀的皇后也是南阳新野人,所以说南阳是刘秀的家乡是正确的,但是说他是枣阳人也没有错。枣阳今天属于襄阳,那说刘秀是襄阳人也说的通。南阳襄阳在这个事情上也不用争论了,共享名人效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