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知道孩子脊柱有没有侧弯(想要孩子挺直腰杆)
怎样知道孩子脊柱有没有侧弯(想要孩子挺直腰杆)全世界青少年患病率为0.47%~5.20%。按年龄和性别进行分析,10~12岁女孩脊柱侧弯患病率最高(5.57%),其次是13~14岁女孩(3.90%)、10~12岁男孩(2.37%)和13~14岁男孩(1.42%)。特发性脊柱侧弯按照年龄阶段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婴儿型、少儿型、青少年型;其中,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弯是最常见的一种。脊柱侧弯是指以冠状面、矢状面的弯曲(简单说就是脊柱向前或者向后、向左、向右的倾斜),以Cobb角(在侧凸的上端椎椎体上沿和下端椎椎体下沿各划一条平线,再各做其垂直分割线,这两条垂线的相交角即为Cobb角)>10°及椎体旋转为特点的脊柱三维畸形。图片来源https://p1.ssl.qhimg.com/t016b4d846ae515a62e.jpg特发性脊柱侧弯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脊柱侧弯的85%左右。
本文涉及专业知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姿势性脊柱侧弯在儿童青少年中最为常见“抬头挺胸!别驼背!”这是很多人童年熟悉的一句话。
前一段时间有家长带10岁左右的男孩看感冒,本来都要出诊室了,孩子妈妈又返回来说:“孩子写作业经常驮着背,最近看着孩子两边肩膀不对称,去别的医院拍了片子,说是脊柱侧弯,让带支具矫正,咱们这边有理疗方法帮助恢复吗?”
脊柱侧弯不止指两侧弯
脊柱侧弯是指以冠状面、矢状面的弯曲(简单说就是脊柱向前或者向后、向左、向右的倾斜),以Cobb角(在侧凸的上端椎椎体上沿和下端椎椎体下沿各划一条平线,再各做其垂直分割线,这两条垂线的相交角即为Cobb角)>10°及椎体旋转为特点的脊柱三维畸形。
图片来源https://p1.ssl.qhimg.com/t016b4d846ae515a62e.jpg
特发性脊柱侧弯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脊柱侧弯的85%左右。
特发性脊柱侧弯按照年龄阶段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婴儿型、少儿型、青少年型;其中,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弯是最常见的一种。
全世界青少年患病率为0.47%~5.20%。按年龄和性别进行分析,10~12岁女孩脊柱侧弯患病率最高(5.57%),其次是13~14岁女孩(3.90%)、10~12岁男孩(2.37%)和13~14岁男孩(1.42%)。
图源:
https://zkres1.myzaker.com/201906/5d037f009e780b2f4f000020_1024.jpg
脊椎侧弯由于形象不好,容易造成孩子心理负担。侧弯的脊柱对孩子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可能压迫脊髓造成无法行走,还会造成心肺功能异常进而影响寿命。
为什么会出现脊柱侧弯?
特发性脊椎侧弯的病因仍不明确,大多专家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遗传因素:在同一个家庭里多个脊柱侧弯的人出现,如父母都有脊柱侧弯,那孩子出现侧弯的可能性增大;
肌肉骨骼系统:研究表明,脊柱侧弯患者凹侧的Ⅰ型肌肉纤维含量明显低于凸侧,这种不对称的肌纤维含量导致了脊旁肌活动的不平衡。
激素:有学者认为雌激素、生长激素(GH)、褪黑素缺乏都能影响骨骼的增殖分化,从而进一步导致脊柱侧弯的发生。
机械生物力学:脊柱的生长速度与前束部分的生长速度不匹配,可能会导致脊柱矢状面后凸减少或前凸增加的脊柱侧弯畸形(简单说就是脊柱生长速度与韧带、肌肉生长速度不一致,一个快一个慢);
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方式:北纬女性的脊柱侧弯发病率要高于其他地区,可能是由于北纬光照时间偏短,影响人体褪黑素分泌,从而导致脊柱侧弯的发生;有专家认为高硒可能是AIS的危险因素;日常生活中的坐姿也会影响。
姿势性脊柱侧弯在儿童青少年中最为常见,这与孩子长时间坐姿不当密切相关。坐姿不当的原因很多,包括课桌椅高矮不适合孩子身高、教室采光不良、孩子趴得离桌子比较近、翘“二郎腿”等,这些都易发生弯腰、歪头、扭身等不良坐姿。
怎么大致判断是不是脊柱侧弯?
1.观察患者两肩是否对称;
2.肩胛下角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
3.双侧肩胛骨和脊椎距离是否等宽;
4.两个腰背部是否有凹陷、双侧髂骨是否等高。
如果出现以上检查中任意1项或以上的结果 则可以考虑检查结果呈阳性。
预防姿势性脊柱侧弯:平时不翘“二郎腿”;在家中也要给孩子配备与其身高相匹配的桌椅,提醒孩子做作业时每隔40分钟要站起来活动10分钟;避免长期背单肩包可能导致孩子高低肩,继而发生脊柱侧弯。也有专家认为与腰背肌力小有关系,所以可以加强体育锻炼:如游泳、打球等。
脊柱侧弯怎么治疗?
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其中保守治疗包括运动治疗和支具治疗。
运动治疗:10°≤Cobb<20°时建议选择运动治疗干预。包括Dobomed方法、SSE法、运动控制训练、Dobosiewicz法、schroth三维运动疗法、脊柱侧弯的科学锻炼方法。由专业的治疗人员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设定的个性化锻炼方案,旨在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减少疼痛和畸形的产生。
支具治疗:适用于骨骼发育不成熟且20°≤Cobb<45°时。通常选择支具治疗联合运动治疗;硬性支具为最常见非手术治疗方法。通常建议佩戴时间达到23个小时,只是在洗澡、运动锻炼时脱掉。
脱去支具后矫形体操:
①俯卧位双臂平伸及背部伸展:患者俯卧,双臂离开床面尽量向前平伸,头肩部抬起离开床面,伸展上段脊柱;双腿伸直抬起离开床面,伸展腰部脊柱,每个动作维持10s,然后还原,重复10次。
②仰卧位下肢后伸:患者仰卧位,肩部向外展开,双肘半屈平撑,下肢尽量后伸抬起,双腿上下交叉呈剪刀式运动,维持10s,重复10次。
③挺拔站立:靠墙站立,双肩及髋部紧贴墙壁,下颌微收,眼睛注视前方,双臂尽力向上举,使头颈及脊柱尽力向上挺拔,维持10min。
④悬吊运动:患者双手握住门框或单杠,双脚悬空挂起,腰部放松,尽量坚持,但不能勉强。
⑤脊柱不对称伸展运动:俯卧,左臂上举,左腿抬起;右臂上举,右腿抬起。维持10s,重复10次,左右交替进行。
⑥体侧侧屈运动:双足并拢,靠墙站立,双手中指贴于大腿外侧中线,一侧中指沿大腿外侧中线缓慢下滑,身体逐渐侧屈至极限,维持10s,重复10次,然后还原。脊柱向右侧弯者做左侧侧屈运动,脊柱向左侧弯者做右侧侧屈运动。
⑦骨盆后倾练习:在仰卧位或者坐位同时收缩腹肌和臀肌,以使骨盆后倾,重复10次。每天治疗1次,每次总时间30 min,持续2个月。
手术治疗:Cobb≥45°时建议考虑手术治疗。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目前矫正脊柱侧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手术安全吗?
手术后会有腰背部僵硬、疼痛、活动能力受限,但在手术前、后联合使用物理因子治疗和运动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围术期的不良反应,还可以让脊柱自身的稳定性更强、手术的治疗效果更加持久。
如果Cobb≥45°还是建议及早手术治疗,以免压迫神经或者影响心肺功能。
参考文献:
[1]梁颖 许开英 冯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 2021 22(2):101-106.DOI:10.13764/j.cnki.lcsy.2021.02.028.
[2]朱飞龙 张明 郭晓琦 等.矫形鞋垫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脊柱畸形和步行的改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1 27(6):645-652.DOI:10.3969/j.issn.1006⁃9771.2021.06.004.
[3]GRIVAS T B SAMELIS P CHADZIARGIROPOULOS T et al.Study of the rib cage deformity in children with 10 degrees-20 degrees of Cobb angle late onset idiopathic scoliosis using rib-vertebra angles--aetiologic implications[J].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 2002 91:20-24.
[4]YANG M WEI X YANG W et al.The polymorphisms of melatonin receptor 1B gene(MTNR1B)(rs475346 and rs10830963)and susceptibility to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 meta-analysis[J].J Orthop Sci 2015 20(4):593-6 00.
[5]ZHENG S ZHOU H GAO B et al.Estrogen promotes the onset and development of idiopathic scoliosis via disproportionate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column in a bipedal rat model[J].Exp Mol Med 2018 50(11):1-11.
[6]BUTLER M G HOSSAIN W HASSAN M et al.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gene polymorphism and scoliosis in Prader-Willi syndrome[J].Growth Horm IGF Res 2018 39:29-33.
[7]KENANIDIS E POTOUPNIS M E PAPAVASILIOU K A et al.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nd exercising:is there truly a liaison?[J].Spine 2 008 33(20):2160-2165.
本文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医学小白
责任编辑:CiCi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