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名的手工(日本手工艺的秘诀)
日本有名的手工(日本手工艺的秘诀)参观这次展览,好比进行了一次探访日本各地手工艺的旅行,饱领日本传统手工艺魅力的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日本手工艺及其复兴的理解。2013年的首展,是在东京都涩谷车站旁边一个名为“涩谷ヒカリエ”的大型购物商场举办的。商场8楼是D&DEPARTMENT机构2012年开始经营的集美术馆、商店、食堂为一体的综合店铺。展会通过“解说”、“零售”、“饮食”三个大的环节进行介绍、展示和体验。其中“解说”部分是由D&DEPARTMENT经营的d47博物馆(以介绍47都道府县为主题的美术馆)主办的,其中包括47个地区的、与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为展品;“贩卖”部分是由D&DEPARTMENT经营的d47设计旅行商店主办的,售卖展品相关的手工艺品和特产;“饮食“则由D&DEPARTMENT经营的d47 SHOKUDO主办(咖啡和餐厅一体化的食堂),配合展示、介绍各地特色的食材、食文化并
2017年6月,由《碧山》杂志书、绿里、早春游学联合发起的日本艺术民艺感知之旅中,我们将拜访D47博物馆,与创始人长冈贤明探讨“不设计”、“不生产”、发掘地方创造力的永续设计之道。
以下文章原刊载于《碧山08:永续农耕》。作者陈国栋通过D47博物馆2013年度策划举办的“日本47人手工艺展”,为我们解读日本手工艺欣欣向荣的秘诀。
更多行程内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展览现场
「NIPPONの47人」2013 CRAFT展,译成中文“即日本47人2013年手工艺展”。其中47一则是表示有47位日本的手工人参展,一则是代表这些作家分别是从47个省市(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县)选出的。这个展览可以说是由民间发起组织、且在目前的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手工艺巡回会展之一。
展会的宗旨是“日本特制的再发现”,参展的都是青年手工艺人。展会不仅旨在通过作品及其制作过程的展示、现场体验与售卖等多样的方式,让日本各地手工艺的魅力感性地传达给来场观众;也致力于不断推出更多优秀的青年手工艺人、为偏远地区的作家提供销售作品的平台和机会、进而推动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展览的主办方D&DEPARTMENT机构,是一家致力于挖掘日本各地手工艺、并将其传播与售卖到全国的本土设计产品公司。自2007年在北海道开启第一家札幌店之后,逐渐在日本各地展开,目标是未来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都有分店。公司提倡“长期生活和长期设计”的理念,也就是说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好的生活与设计应该是能历经长久的考验且不变的。
2013年的首展,是在东京都涩谷车站旁边一个名为“涩谷ヒカリエ”的大型购物商场举办的。商场8楼是D&DEPARTMENT机构2012年开始经营的集美术馆、商店、食堂为一体的综合店铺。展会通过“解说”、“零售”、“饮食”三个大的环节进行介绍、展示和体验。其中“解说”部分是由D&DEPARTMENT经营的d47博物馆(以介绍47都道府县为主题的美术馆)主办的,其中包括47个地区的、与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为展品;“贩卖”部分是由D&DEPARTMENT经营的d47设计旅行商店主办的,售卖展品相关的手工艺品和特产;“饮食“则由D&DEPARTMENT经营的d47 SHOKUDO主办(咖啡和餐厅一体化的食堂),配合展示、介绍各地特色的食材、食文化并售卖美食。
参观这次展览,好比进行了一次探访日本各地手工艺的旅行,饱领日本传统手工艺魅力的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日本手工艺及其复兴的理解。
作者 北海道:瀬戸晋/木工
此作品来自北海道的木工瀬戸晋之手,作者擅长制作各种造型的器皿和盘子,作品完成之后再上一层锃亮的漆。其作品最大的特色便是经刀削刻所残留下来凹凸不平的肌理,刻意强调手与木材所产生的触感。
1、日本人对手工艺的尊重。
日本人对手工艺的尊重,已经融入其血液。与其说是对手工艺的尊重,倒不如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地域文化的尊重。日本人对地域文化的尊重,近乎于地域性崇拜。如同在国际上日本人非常自满贴有made in japan 标签的产品,而在日本国内贴上各地域性标签的产品同样让本地人自豪。特别是当地的一些农产品或者食品,一定会明确标明出产地。因此初到日本时让人惊讶的是,超市里面的本土食品往往会比从一些欧美国家进口的食品还贵。在和日本朋友聊天的时候,大家也会很自豪地谈着他们用的是来自哪个地区的素材、产品之类的,大家对各地域一些代表性传统手工艺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日本的手工艺人和艺术工作者一样被社会所尊重,或许这便是日本传统手工艺能够健康传承和与时俱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 埼玉:高橋欣之/木工
此作品出自埼玉县的高橋欣之先生之手,作者对生活类道具相当有研究。一看到此作品时总会让人产生疑问,这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其实这是一个花瓶,顿时让人勾起想看到插花之后的画面。这个花瓶有讲究,是一朵花瓶器,可见作者对日本独特美学的敏感捕捉能力。此作品最大的特色便是玻璃和木材结合给人带来素材视觉的冲击力。特别是不同造型、不同颜色的配套,非常具有愉悦感。
2、日本人对自我生活的创造意识。
如果说日本人对待生活有何特别之处,我认为是“创造”意识。当下日本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精神层面生活追求更加细腻。特别是年轻一代热衷于去创造自我的生活状态,上街去淘自己喜欢的有个性的生活物品,甚至自己去动手制作一些生活用品。我身边有许多朋友在周末时,会去参加一些手工艺的教室,跟着一些手工艺人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度过轻松的周末时光。新生一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渐渐地催生了许多新锐青年手工艺作者和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实践。
作者 長野:平勝久/玻璃
此作品出自长野县深山中平勝久、瑞穗夫妇所经营的玻璃工房。平勝久20岁时曾赴美国学习雕刻,或许因为雕刻出身,其作品形体表情特别丰富而细腻。优美的线条、微妙的色彩变化、光透过玻璃的质感,传递作者对作品细节的追究与设计的情感。此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于随着观看角度的移动,形、色也随之而变化。
3、日本手工艺人对自身创造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把握。
本次展览中,让我收获最大的便是手工艺人在作品当中呈现出来的自身创造性和社会需求平衡点的美感。民间手工艺品,原本是人们在漫长的生活之中摸索出来的一种土生土长的生活需求用品。相对于手工艺人来说,自我个性品味的创造和社会需求完美的融合是非常困难的摸索过程。而本次展览中的作品,非常好地诠释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本次展览中的大多数作品是生活食器,每一件作品对造型和材料的探索,都传递着每一位作者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这不仅是新生活用品的一次实践,同时也是日本青年手工艺人引领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起点。我想这离不开手工艺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独具个性的感悟能力。半年前,在一次交流会上认识一位80后的青年竹编艺人。闲谈之中得知,他在刚入门时,曾经花了5年时间拜访了日本各地竹编手工艺人和对东南亚各国的竹编用品做了比较全面的实地调查,当时对我触动非常大,回来后上网一查原来现在日本许多关于竹编的新锐教科书出自其手。我想,目前我们的青年手工艺人需要这样的探索和实践精神。
作者 石川:山田真子/漆
石川县有一个名为山中的地方,以榉木漆器“山中涂”而闻名。出生于石川县的女性作家山田真子的工房就在此地,从小受日本独特漆器工艺泥金画师父亲的影响。自幼承授传统工艺的恩惠,是目前在漆艺界非常活跃的女性作者。她以女性在普通生活中想要使用的可爱的器物为创作主题,因此其作品拥有女性作者特有的纤细的装饰美感。特别是她制作的别针、筷垫等小物品,木头的轻盈、跳跃的色彩,有机的形体和细腻装饰美感的融合,使她的作品独树一格。
4、日本手工艺人的使命感。
社会责任感,在日本的社会生活中最频繁出现的单词之一。作为手工艺人,只有背负这种使命感,才能够为他人的生活创造好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作者用心去创造的新生命,然后再把它们送到社会中去。正是这样的使命感,使得日本的传统手工艺一代又一代得以传承和发展。
作者 秋田:田村一/陶磁器
秋田是日本东北部的豪雪地区,陶艺家田村一的工房坐落于秋田的太平山麓、被大自然包围的河畔上。田村在大学毕业后两年间一直在东京制陶,前年夏天返回故乡秋田,开始以故乡的风景为创作原点。“东京的冬天一直很晴朗,总有不协调的感觉。作品的青色来自雪天午后的印象,话虽如此,但是在东京却很难传递。可是秋田人都能够理解,所以返回秋田真的很好。最近,正在尝试阴天天空的暗色调的创作。”经田村的介绍,其作品的色调确实让人联想起秋田雪地影子底下的浅青色。
5、日本手工艺人的故土情怀。
在日本生活的几年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日本人的故土情怀。无论是建筑、艺术、文学等各领域都不缺乏以故土情怀为创作原点的作品,手工艺人在这个领域做得更加细腻。在展览中看到有一位手工艺作者的创作理念介绍中有这么一句话“故乡的回忆是我创作的原点”,当时就记起高中时的艺术启蒙老师曾经和我说过“民族的便是世界的”,如今感受更深了。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基本也是代代相传,在这片故土上获取了技艺,得到了这片土地上特有的素材的恩惠。正是得到这片故土的养育,其手艺也才成为世界上的唯一。因此,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几乎都是采用本土的素材,传承本土的工艺技术,然后再融入作家自身的个性和情感的再创造。每一件造型独特、个性鲜明的作品背后都承蒙着故土的恩惠。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大多传统手工艺在工艺上类似,但是回头看看我们当下的民间手工艺现状,如同年迈的老者,面临各种危机,实在让人忧心。而在日本,却有这样一批优秀的青年手工艺人肩负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艺不仅可以与时俱进,并且呈现出一股即将引领未来新生活之趋势。
作者 大分:松田浩樹 /竹工
大分县是日本有名的真竹的产地,松田浩樹所使用的就是当地的真竹,主要擅长制作竹筐等生活类竹编工艺品,曾经在日本唯一设有竹工艺的公立学校——大分县竹工艺训练支援中心学习。这所学校是大分县立公共职业能力开发设施,招生对象面对高中毕业生和离转职社会人士两个方向。主要面对大分境内县民,目的是为了传承当地的竹工艺和支援当地的竹工艺业发展。
其他参展作品欣赏:
作者 沖縄:玉元利幸/木工
出身于冲绳的玉元利幸已经从事木工10来个年头,其作品使用的都是冲绳本岛北部栎、橡的木材。他被称为冲绳木的职人(注释),正是因为冲绳是日本唯一的温暖地带,也造就了其作品强烈的地域个性。这一组木制的便当盒,我个人非常喜欢。木的表情、圆润的造型、握在手上的亲切感,让人爱不释手。
作者 大阪:稲垣大/金工
这一组糕点食器来自金工稲垣大之手,这简直就是上等的艺术品。靠近细看,器皿所敲打出来的肌理特别有动感,金属的特性表情传达得尤其生动。手工艺品就是具有此般魅力,它能够即刻提高人的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各种造型的糕点小碟、可爱的小切刀,如果转换成女性用的服饰用品应该也会非常有意思。
作者 熊本:髙光太郎/金工器
此作品来自熊本市作者高光太郎之手,其父亲高光俊信是熊本有名的手工艺人,早年赴英国学习玻璃工艺,1990年之后便开始以金属为素材进行创作。高光太郎自幼受父亲的创作活动熏陶,大学时代赴美国留学,学习金属工艺技术。归国后,一直活跃在九州的金属工艺界。
这也是一组让人非常好奇的作品,其使用功能让人疑惑。极富个性化的设计、铜锈般的色调、具有力度的方盒造型,上方却有一小开口。其实这是一组铜花器,完全颠覆了我对于花瓶的概念。
作者 新泻:大桃沙织/金工
新泻市的大桃沙织在日本是非常有人气的金工作者,其作品在女性当中特别受欢迎。她与丈夫大桃洋三2003年同时毕业于长冈造型大学金属工艺科,目前在新泻市自家中经营工作室。大桃沙织一直以自然为题材进行创作,曾办过以生物为主题的个展,主要制作一些以女性为对象的别针、针包等黄铜素材的生活、服饰用品。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征服一大批粉丝,源于作品的精打细磨,一点一点地敲打转换成作品中无数丰富的装饰肌理。如此精细的作业,必定需要坚强的毅力和耐力,或许,这便是手工艺人的精神所在。
原文来自《碧山08:永续农耕》
欲了解更多日本艺术民艺感知之旅信息,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
《碧山》杂志书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杂志书,创办于2012年。 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并探讨以此为源头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如何从“旧邦”出发而辅以“新命”,是《碧山》的办刊宗旨 。目前已经出版了《东亚的书院》、《去国还乡》、《去国还乡续》、《结社与雅集》、《文庙:儒家的先贤祠》、《民艺复兴》、《民艺复兴续》、《永续农耕》和《米》等9辑。
| 碧山杂志书,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
| 官方微博:@碧山杂志书
| 官方微店:碧山小卖部
| 官方邮箱:bishanmagazin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