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观摩会怎么选(田间考察踩地毯)
田间观摩会怎么选(田间考察踩地毯)可是,看上去挺美的事,为什么会引发舆情?即使主办方解答了疑问,有些公众还是不依不饶?客观而言,用不多的钱铺地来防滑(有报道称,一卷40米长2米宽的“土工布”仅需60元),可算是花小钱办大事。随后,当地农科院相关人员也及时进行了回应、辟谣,称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活动恰巧碰上降雨,为了安全起见铺的防滑土工布,期间也并未砍伐一棵玉米。有参会人员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该玉米地是实验基地,并非普通群众农田,观摩团走的通道为基地事先预留通道,不是临时砍倒玉米来铺设的。有网友对“铺地”表示理解,认为不必小题大做:难道一定踩着泥才是敬业精神?在有条件的时候提高工作效率不好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主办方觉得委屈,质疑者也是不依不饶。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刘庆英
最近,跟专家有关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9月1日,一则“贵州贵阳专家踩地毯考察玉米地”的消息又引发热议。
网传视频显示,在一次玉米田间交流活动中,农业专家在进玉米地参观考察时,竟一路踩着“地毯”。
对此,网友纷纷质疑“谱摆得不小”:搞农业科研的居然鞋不粘土真的是贻笑大方、专家的脚就不能粘泥吗、专家对泥土过敏吗……
随后,当地农科院相关人员也及时进行了回应、辟谣,称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活动恰巧碰上降雨,为了安全起见铺的防滑土工布,期间也并未砍伐一棵玉米。有参会人员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该玉米地是实验基地,并非普通群众农田,观摩团走的通道为基地事先预留通道,不是临时砍倒玉米来铺设的。
有网友对“铺地”表示理解,认为不必小题大做:难道一定踩着泥才是敬业精神?在有条件的时候提高工作效率不好吗?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主办方觉得委屈,质疑者也是不依不饶。
客观而言,用不多的钱铺地来防滑(有报道称,一卷40米长2米宽的“土工布”仅需60元),可算是花小钱办大事。
可是,看上去挺美的事,为什么会引发舆情?即使主办方解答了疑问,有些公众还是不依不饶?
问题出在“专家”二字。
就像有网友指出的,这折射出的是人们对专家的不信任和反感。
结合最近频频登上热搜的各种专家言论,不得不说,该网友确实言之有理。
“建议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建议年轻人要放弃高薪职业”“建议农民县城买房开车回村种地”……回看这些专家建议,几乎每一条得到的都是网友的群嘲和反感,甚至“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题也一度登上热搜。
专家,顾名思义,就是在某方面有专长的人。而人类的信任结构,其中之一就是“专家信任”,足可定分止争。
但正如上述案例显示的,专家的公信力已岌岌可危,不负责任的某些专家之言让这整个专家群体背锅,在舆论场上变为“砖家”。
也正因此,发生在贵阳田间的这一幕,无论专家是否发言,是否对玉米种植提出合理化建议,就因为“疑似不接地气”而受到先入为主的质疑。这并非这些农业专家的错,实在是受到了人们对专家普遍不信任这一现象的影响。
对专家来说,也不要一味表达委屈甚至对于“无脑喷”表达不屑,公众的情绪是现实的某种折射。作为公众人物,专家发表建议时,需要多一份脚踏实地,少一点“想当然”。就像网友说的那样,不是不让你建议,而是不让你瞎建议。否则自说自话,除了有损群体形象和公信力外,实在看不出有任何好处。
而且,不仅需要谨言,还需要慎行。比如,脚不沾地下地,对其他人可能不算啥,对农业专家来说,就有点形神分离。
作为专家,靠专业的言论和可靠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形象,还是必要的。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编辑 刘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