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文心聊尔尔,道脉始涓涓。攒素既森蔼,积翠亦葱芊。此时此刻,专于篆刻、精于书法、长于绘画的“西泠印社中人”朱培尔在默默地——与古人会合,与今人会合,与后人会合。1书画篆刻 积翠重苍

记者刘慧

今日之西湖,秋风荡起涟漪,将秀色倒映在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中;

今日之孤山,秋韵弥漫天际,将桂香散在神采飞扬的书法线条上;

今日之西泠,秋光落满山峦,将人文隽刻在百年西泠的金石印面;

此时此刻,专于篆刻、精于书法、长于绘画的“西泠印社中人”朱培尔在默默地——与古人会合,与今人会合,与后人会合。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1)

1

书画篆刻 积翠重苍

攒素既森蔼,积翠亦葱芊。

文心聊尔尔,道脉始涓涓。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西湖孤山,人杰地灵,印社同仁,同心同德。秉承西泠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以传承与弘扬金石书画为己任,由西泠印社主办,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协办,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题词的“积翠重苍——朱培尔先生书画篆刻作品展”在丹桂飘香的西子湖畔孤山之上拉开帷幕。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2)

漫步展厅,我们看见,展览展出的124件书法、篆刻、国画与印拓等作品中,有50件捐赠西泠印社永久收藏,在全面展示西泠印社中人印风印貌的同时,也表达了朱培尔对印社的拳拳深情。

作为西泠印社中人,朱培尔集书法、绘画、篆刻、理论与杂志编辑于一身,体现着西泠印社立社以来所倡导的博雅精神。他将个人的人生履历、情感经验、思想脉络,贯穿对书画篆刻本体的认知之中,试图探寻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进程中那条坚实存在的内在理路。

意象壮健 气大质厚——看那《秋光泉声图》《西岭春云图》《山人观云图》……朱培尔的山水画仰仗其书法功力,恣肆挥洒,其题材在与黄公望、倪瓒、吴昌硕、黄宾虹等大家似与不似之间,独具传统文人画作遗韵,又有入古出新之风。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3)

细细品读,朱培尔写意山水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把心灵融入自然,并进行自然的表达,它是一种生命的寄托,也是一种寻找属于自己独特山水画语言与程式的过程——是你心中某一刹那,对山水景象与宇宙意识综合的凝固;是在你和山水对话过程中,一种原生状态的升华。

细细品味,朱培尔山水画中,无论是粗笔还是细笔,无论是枯笔还是湿笔,都似在作书一般。也正是这个原因,他的画毫无浮滑钝滞之病,皆为生动之象——画中山石草木、茅屋幽涧,都随着流走的线条应运而生,呈现千姿百态、境由心造的画面。

令人欣慰!朱培尔山水画中的写意精神,亦如他的乡人倪云林,集诗、书、画于一身。如雾中之山,不显峥嵘。然而,人们却从他的图式中发现画意和画家的灵魂。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4)

萧疏简逸,平淡天真——看那《行书手卷》《草书诗册》《篆书八言联》……朱培尔的书法源于传统,重于创意,富于变化,合于时代,强调性情的表现与流露,但又并不追逐现代书法的抽象与模糊,逐步形成了既富有个性,又完全符合时代气息的新型书法语言。

在朱培尔的书法中,第一眼看到的是性情。极具个性的线条,随意、自然之中常有出人意料之笔,清劲、婀娜之处常有对立的意趣。他把各种对立的线性元素集合到一起,形成了朱培尔充满哲学内含的线,也是整合了传统并重新赋予生命的线。

看那一提一勾,虽不与前人雷同,仍然能感受到浓浓的晋人之韵,有玄淡余音;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宋人之意,畅自我胸怀,张自家性情,是自我世界的表达。

“线条的氯隶之意,在某些作品中似乎更强烈。”朱培尔想这就是传统的力量,是他想摆脱也摆脱不了,想掩饰也掩饰不住的,然而这又是他自己的这一个,是书法家中的这一个——每一根线条,或伸展,或拢缩,或摆动,都极尽形态与律动的变化。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5)

比如,同一幅作品中,朱培尔有时追求线条的内敛,有时又追求线条的生发,以达到空灵大气的境界。

比如,书写时运笔的角度,笔锋的正侧,运笔的疾迟、提按等等,有很多讲究,最后反应到画面上的,是一个一个相对立的符。

比如,仔细体味线条中的那些对立元素,总能在极端条件下达到某种和谐,就象在山穷水尽处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中能望到熊熊火。

欣赏朱培尔的作品,总会感到一种原始的张力。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6)

“原始的艺术保持着一种人类思维的原生状态,是生命最本真的东西,也是当代人所追求、把握又难以企及与达到的。”朱培尔坦言,书法自汉代以来,历经魏晋唐宋元明清的发展,既有不同风格作品的积累,更有法度的积累,有一层一层堆积的理念。

“而艺术家创造力的最深源泉,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原生状态,它使得艺术家的作品,有可能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神秘莫测和无穷无尽的创造意义。”朱培尔理想中的“全新意象”是经“原生状态”瞬间唤醒的艺术家心声,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全新精神体验。

实际上,历史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负重,弄的不好甚至还是负担,是绊脚石!为什么?几千年的积累,它太丰厚了,像大山,高山仰止,挡住去路,遮蔽阳光。

劲猛刚直,抒情婉约——看那《天下为公》《性起之法》《悟彻者》……朱培尔篆刻原石中透出的残破与肌理之美,让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时间的变化,一种空间的距离,一种远古的回声。

人们惊喜!朱培尔线条的优势不止是书法,篆刻不过是把软的笔换成了硬的刀。由于工具的变化,他的氯刻线条更为刚劲,然而那种中国式的意趣之美,那种充满着哲学体悟的律动变化,与他的书法一脉相承。

人们惊叹!比较书法,朱培尔在篆刻上更为倾心,硬的刀带给了他爽捷,带给了他简约,略去了一些用笔形成的细节,线条更为大气,阳刚而又没有失去空灵感。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7)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8)

你看,于古印而言,那种斑驳的产生,那种残缺的变化,都是因为时间赋予空间的改变而产生的。

你看,残破与肌理,不仅仅是线条与构成的补充,它的审美感受,像印象派的光一样,神秘、朦胧,充满了表现的张力,这种张力绝不是古典作品所具有的。

你看,即便是篆刻中人为的残破,也是篆刻家创作过程某一动作的凝聚,虽然很短很局部,但显然也是与时空密切相关,这是我们原来篆刻审美当中,很少关注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的。

“篆刻没有思想,再高超的技巧也白搭。”朱培尔觉得对篆刻家来说,最大智慧应该体现在他对印面意境的开拓上,体现在他对印面刻制过程中的内容、石头、篆刻过程中,每一道程序对后一道程序的启发、思想情感的融入以及潜意识的发挥上。

朱培尔坚信,篆刻必须是篆书,还必须用刀刻出来。但是通过对边框和印面中间的残破,我们可以隐隐约约感受到树丛里阵阵鸟鸣,可以感受到风中枝叶之间互相的穿插,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在庭院中飞来飞去的小鸟……多美妙!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9)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10)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11)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12)

环顾展厅,看得出朱培尔的篆刻、书法、绘画创作的共性在于:重视艺术形象的塑造,精于个体线条的创造,重于整体作品造型的追求,并将全部的心思放在用新的、丰富的、具有一定张力的艺术语言,来充分表达自己不断深化的心灵感受。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13)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14)

“这个展,算是对近期创作的一个回顾吧。”朱培尔解释: 所谓‘积翠重苍’最早是他对画画希望达到的方向,其实现在看来,也同样是对书法篆刻的一种追求,毕竟是融通的。

朱培尔,一位十分重视艺术形象塑造的艺术创造者,他的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主要表现在篆刻、书法、绘画三个方面。他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完全相同而又联系十分紧密的艺术语言,默默地传递着他内心深处的无限变化之情。

目睹了捐赠,真令人心醉。

上午时分,西泠人“进德修业”的传统再次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彰显——本次朱培尔的捐赠无疑是对“爱社如家、无私奉献”西泠印社精神的又一次诠释与践行。

庚子之秋,孤山之上,笔墨韵致,积翠重苍……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15)

2

书香门第 无师自通

这是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激动,这是一种旧情复燃的珍重——时至今日朱培尔此时对艺术的热爱与珍惜,一定会比原先更深刻更到位。

何其幸也!朱培尔坦言,那真是段无比美好的时光,对书、画、印的学习创作,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课余时间和青春岁月。

“书法界,像我这样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成长于八九十年代的人差不多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大多没有书法篆刻科班的背景,也几乎不可能有科班的背景。”朱培尔说,上世纪70年代末,即便是浙江美院也就是现中国美院,也才开始招收书法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与招来的研究生严格地讲,也尚没有“专业”可言。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16)

一个机缘,一种运气。

那是1969年冬,朱培尔全家下放苏北,用来包装碗盆瓷器的,就是“破四旧”后残存的先祖的画稿。大概是1971年前后,朱培尔跟着知青下放的哥哥开始练字。

写什么呢?

当时有一本《怎样写好新魏体》的小册子,如果写好了,就能有机会在出黑板报的时候不用出工,就有可能到文化站去帮忙,所以那时候会写新魏体的人是很牛的。

就在1974年,朱培尔上中学时,初中的美术老师也会写新魏体,“而且是空心的,我羡慕得很,他还会写隶书”朱培尔高兴地看见老师上课在黑板上写的也是“隶书”。

“屁股翘着的字,反而是书法。”朱培尔觉得很好玩,有意思。那个时候如果有机遇碰到一个懂一点点书法的老师,得到一本哪怕已经残缺不全的字帖,也是很幸福的事。

年少朱培尔,由此兴奋,由此激动。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17)

就在1978年高考,朱培尔所在的公社有700多人参加考试。“我骑车去几十公里外的考场,参加考试的队伍浩浩荡荡排了几公里。三天考试,吃住在考场的附近,那个炙热、蚊虐与艰苦,以及心理上的煎熬,一言难尽。

“第一批录取了三人,我是其中之一。”朱培尔就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兴。

去上海读书,正好周围有几个同学也有刻印、写字的小爱好,互相之间也就有简单地切磋。“现在看来虽然粗浅,但无形中强化了我的画画、书法、篆刻的情结。” 最后其他人都不玩了,只有朱培尔坚持了下来,而且坚持到了今天。

“我没有拜过老师。不是我不想拜师,是没有机会,也没有那个条件。”朱培尔从小下放,虽然后来到上海读书,周围也有几个喜欢书画的同学,但充其量也只是一般的爱好者而已。

朱培尔回忆道:那时候的上海,已经创办了《书法》杂志。当时上海的书法篆刻是全国的半壁江山,有一大批的名家:陆俨少、谢稚柳、程十发、唐云、朱屺瞻、刘旦宅、胡问遂、翁闿运、应野平、赵冷月等,还有年轻一点的周慧珺、韩天衡,都是朱培尔的偶像。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18)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19)

“不是我不想认识他们,只有十六岁的我脸皮薄,性格也比较内向。”对于一个从穷乡僻壤的苏北,突然能够参加高考,再到上海这个花花世界读书的朱培尔而言,临近毕业对社会还很懵懂无知。

“好的是,我曾祖父朱棫是光绪年间无锡的画家,1969年我家下放都是用他那些在宣纸、毛边纸上画的画稿打包锅碗瓢盆的。”那时朱培尔才7岁。

后来,朱培尔会把这些已经撕碎了的字画展开来,用浆糊把它粘在报纸上,那可是最“本真”的“装裱”啊!然后挂在墙上端详,上面那个仕女是单眼皮的,朱培尔会用毛笔再加上一画,让她成为双眼皮,因为样板戏看多了,就知道双眼皮的李铁梅才是美女。

“我父亲朱士嵩和我哥哥朱培学书画篆刻虽然是外行,但对我书画印上的帮助与影响极大,也许这和遗传有关系吧。”朱培尔16岁到上海读书,父亲对他在书画方面的鼓励与指导,可以说是促使其成长的最重要因素。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20)

“父亲的诗集后面有一组他晚年给我写的信。对父亲的信开始我并不知道珍惜,每次搬家、调动工作就丢失一些,从1978年我上大学开始,他以平均每周一封的频率,从饮食的要求到身体的保健,从学习、工作到做人,从对历代书画的见解到学习创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等等都有所涉及。”朱培尔悔悟,如果能够保存下来,那可以出一本几倍于《傅雷家书》的家书了。

朱培尔记得,那是1980年的夏天,他的“画作”被父亲拿到当地的群艺馆给“专家”看。那时自我感觉挺好,很得意牧童吹短笛放牛的题材,就像当时流行的台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样的画面。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21)

“所以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我父亲的教诲。我最早接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都是上世纪70年代初下放苏北的时候,我父亲一天能讲几个小时。”朱培尔父亲博闻强记,很厉害,这些名著的重要章节,几乎都能背下来,连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也能倒背如流,而且是用吟唱的方式。

早在1981年夏天,朱培尔毕业到镇江工作,那时候市里的书协、还有群艺馆、工人文化宫虽然简陋,但平时还真是能够起到普及与提高的作用。

“工厂在远郊区,进一趟城并不易。”朱培尔偶然大着胆子参加了几次活动,居然把他当做“人才”来培养了,所以现在每次回到镇江还倍感亲切。

“从那时候开始,我在钻研书画篆刻的同时,会更多地去接触艺术的理论,会围绕着自己的兴趣去读书,并学着写一些论文,也未必有什么十分缜密的学习计划,但是冥冥之中所读的书都是现在离不开的。”像《苏轼全集》《唐诗》《宋词》《元曲》《艺概》以及朱光潜、宗白华等的著作,丹纳的《艺术哲学》、贡布里希的图像分析、康定斯基的点线面,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等西方的文艺理论,也在那个时候就开始接触了。

对朱培尔而言,书法篆刻绘画的学习与创作应该都是一种自觉。但这种自觉,显然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家族的基因,或者说是家族的遗传因素。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22)

第一次!1987年,河南开封“国际临书大展”是朱培尔走出江苏去看一个全国性的展览,到了开封才知道什么叫“书法大展”。那个场面,那种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书法作者与观众的热情,对于我这个在镇江只见过几百平米又黑又暗展厅的人而言,当然是被极度震撼的。

第一次!到了1990年,朱培尔迎来了在书法篆刻创作上的突破与改变人生的契机——这年他的作品入选了“三届中青展”并获优秀作品奖,同时获优秀作品的作者,拣名气大的说,就有李刚田、孙晓云、邹涛等名家。

第一次!这是朱培尔人生迄今为止最大的转折点——1994年,他离开镇江北上,被借调到《中国书法》杂志社任职。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23)

一次次超越,一次次突破,一次次重生。

“超越是很时髦的一个名词,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绝对不简单。”集书法、绘画、篆刻、理论与专业杂志编辑于一身的朱培尔的创作,恰恰体现了试图探寻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进程中那条坚实存在的“内在理路”的努力,他将个人的人生履历、情感经验、思想脉络贯穿对书法篆刻本体的认知之中。

你,如果读过朱培尔的艺术论文,从他对艺术现象深入细致而又通达直接的解析,便会知道他并非那种天马行空、倜傥不羁的名士,而是一位理性的、务实的艺术家。

你,如若了解了这一点,便不会将培尔的艺术风格简单地归结为艺如其人,或者大概地归结为他的禅学思想使然。这些话固然不错,但还不足以揭示出培尔的艺术思想及其艺术价值。

庚子之秋,孤山之上,笔墨韵致,积翠重苍……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24)

3

承传演绎 汲古出新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那天,恰逢西泠印社社员的固定活动日,充满文人气息的西泠印社则以“秋天”为主题,用桂香送给西泠印社中人一个打开秋天的别样方式。

金石篆刻交流是社友间永恒的主题。那天,难得一见的社藏吴让之、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近现代名家精品,于方寸之间流动的万千气象,真让人 爱不释手。

孤山,落满了桂花;遁庵,蕴藏香气中。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就在孤山之上的还朴精庐,朱培尔还结合自己的创作,给社员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书画篆刻创作需要真实面对的难题。

西湖与孤山,是文宗艺伯觞咏之地,是处士豪侠流连之所,是中华人文精神交融化合、承传演绎、汲古出新的胜地——西泠印社的艺术高标向来兼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身为一位书写者,朱培尔时常问自己:书法的目的是什么?不仅仅是表达内容,还可以超越内容,这才是书法存在的意义。朱培尔说,他的“抒情”是从书法出发,进而延伸到与书写相关的绘画、篆刻和诗文等多个方面。

那么,书法的韵是什么?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25)

韵更像音乐,韵又像上好沉香所散发出来的幽香,它会在不经意当中熏染你,拨动你的心弦,启发你的情怀。为什么书法的最高境界是王羲之,就是因为以他为代表的晋代尚“韵”书法远高于后来所谓的“法”“意”“态”等等的书法形态。

身为书法篆刻界先锋人物 ,朱培尔可谓出道最早的篆刻家之一,他的篆刻起于秦玺,入于汉印,融合古今,化为己有,任意为之,自出天趣,博得不少篆刻艺术家的美誉。

那么,篆刻可有意境?

“我所关注的作品无所谓传统还是现代、写意还是工整、细腻还是奔放,无论它是以什么样的表现方式表达与出现。”朱培尔更多关注的是其中的韵味,这个韵味其实是一种弥漫的状态、一种特有的穿透力与感染力。

篆刻审美也是这样,强调形式也好,强调刀法也好,强调对篆书的提炼也好,或者强调所谓的印外求印也好,实际上强调的都是法度或简单的意趣表达。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26)

多年以来,朱培尔在刻印过程当中始终在淡化这个“法”,淡化简单的“意”,也不太刻意地追求可以取势的“态”的变化,而是更强调随机的生发,强调创作过程中金石的律动,强调一种内心深处潜意识的发挥,并强调由此而生的气韵。

“除此以外,我还会在刻印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必要的残破以及肌理的制作。”朱培尔直言,因为“残破”和“肌理”可以说是篆刻艺术中唯一可以使人产生意象的方式与手法,它可以使线条与块面增加一种莫测的、神秘的变化,同时还会有意识地留出大小不同的空白或留红,将刀法操作过程中那么一个动作、一点灵机,一个习惯,成为一种不可重复与再来的特定表现。

朱培尔追求这样一种境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作品,像烟草的香味一样传递给人的心灵深处,传递到人的神经末梢,使他们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能算是一种真正的创作。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27)

“我对我的篆刻在现代性的表达上充满信心。20多年前,庄天明说我的篆刻创作跟摇滚音乐十分接近,当时觉得这个比喻怪怪的,现在看来,庄天明不愧是评论家,他有着一种超前的预感与审美能力。”朱培尔在篆刻中,即便是其中某个线条很弱,但和其他线条一比,当弱的线条有机地衬托强的线条以后,它的“弱”也就升华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

或许,正是这种对比与创作过程中,对瞬间冲动的重视与表达,可能跟现代的摇滚有某种相通的地方吧。

喜欢朱培尔篆刻的人不难发现:强调速度感是他的独特之处,喜欢李白诗中的那种快速与直接,“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何等的气派与迅疾,你能说没有内涵?

其实,刀法中快与慢、动与静、疾与涩、藏与露等等都是相对的概念。慢不等于就有份量,快不等于没有含蓄,重要的是在快当中把快的内涵、韵味表达出来,慢也是这样的。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28)

其实,快与迅捷也正是中国篆刻艺术所追求的,明清流派篆刻,对刀法的阐述强调慢的并不多,绝大多数都会强调刀法的流畅,而流畅显然与快更接近一些。

因此,在篆刻中快的意义,比书法和绘画当中更有实用及审美的意义。

“我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创作过程中怎样将每一方印、每一根线条、每一个汉字,一以贯之地体现出我所追求的东西”——那种速度感、那种直接与迅捷、那种快速运动过程中刀与石碰撞所产生的变化,并使它们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审美表现。

所以,我们只有用自己最新、最好的创作,来体现自己新的超越和突破,体现自己对篆刻、绘画或者书法的那种不同于以往的最新面貌,以展示自己作品最感人的一面,只有这样用自己升级换代了的作品,去占领先前的“劣”作,这是中年书法篆刻家可持续发展的唯一之路。

虚楼近渊沦,鱼儿清宛宛。

抚槛一会心,濠濮夫岂远。

在西湖的北岸南浦,孤山的楼前阁畔,当年丁敬身先生笔下倚楼临水的胜境已经渐渐模糊,然而当我们再次踏上西泠印社故址,会心赏墨,怀贤仰风,亦信可乐也。

庚子之秋,孤山之上,笔墨韵致,积翠重苍……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29)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30)

朱培尔

1962年生于江苏无锡。编审、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杂志社长、主编,《中国书法报》社长、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评论家协会理事。

曾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展、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篆刻艺术展、当代篆刻艺术展等展览评委。

出版有:《朱培尔作品集》(山水、书法、篆刻、文集四卷)、《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朱培尔》《中国青年书法家十家精品集·朱培尔》《中国青年书法家·朱培尔》《培尔小品》《格外》《朱培尔自选手拓印谱》等。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31)

背一遍浪淘沙其三(朱培尔湖上一回首)(3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