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孙中山的后代在哪里(孙中山的家族是哪里人)

孙中山的后代在哪里(孙中山的家族是哪里人)  答:与客籍同志讲客家话 与广东同志相聚讲白话 与别省同志及集会时 通常讲普通话。  2、问:国父当年在粤对部属等讲话 通常用什么话?  台湾研究孙中山家世的专家谢福建 编写了本《国父家世源流汇述》 为了要弄清孙中山的祖籍问题 特地去访问了在抗战时期曾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在孙中山在世时曾任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的薛岳 访问后 写了一篇《访问薛岳将军记》 在记后薛岳签名并题字说:“承问无错”。现将其问答词摘录如下:  l、问:将军追随国父革命期间 是否知道国父原籍?  答:当然知道。国父原籍是紫金县。国父也说过自己是东江客家人 老家原住紫金县。

孙中山(1866年—1925年) 名文 字载之 号日新 又号逸仙 幼名帝象 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 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 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孙中山是客家人 客家人并不是崇尚武力 但爱好和平。单从性格上说 孙中山的性格就是典型的客家人性格:坚韧。接下来将对孙中山的家世进行详细考证。

孙中山的后代在哪里(孙中山的家族是哪里人)(1)

孙文像

  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 孙中山能挺身而出把自己的一生致力于振兴中华 在革命屡遭失败的情况下能战斗到底是何等的坚韧。

  台湾研究孙中山家世的专家谢福建 编写了本《国父家世源流汇述》 为了要弄清孙中山的祖籍问题 特地去访问了在抗战时期曾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在孙中山在世时曾任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的薛岳 访问后 写了一篇《访问薛岳将军记》 在记后薛岳签名并题字说:“承问无错”。现将其问答词摘录如下:


  l、问:将军追随国父革命期间 是否知道国父原籍?

  答:当然知道。国父原籍是紫金县。国父也说过自己是东江客家人 老家原住紫金县。

  2、问:国父当年在粤对部属等讲话 通常用什么话?

  答:与客籍同志讲客家话 与广东同志相聚讲白话 与别省同志及集会时 通常讲普通话。


  学者通过各种资料的研究发现孙中山祖上几代是祖籍客家的 这点得到了孙文儿子孙科的承认。1942年春 学者以《国父家世源流考》手稿 亲自送交孙科审阅 孙科完全承认了他们的祖籍是在紫金 并盛赞该著“阐发详确”。随后该著又得到了国民党政府要员如蒋介石、邹鲁、吴铁城、陈立夫等人的承认以及国民党政府的正式承认。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 他在公众场合曾多次提到自己是客家人。1911年广东北伐军司令姚雨平将军 谈及第一次与中山先生见面时 说先生自称是惠州客家人。1918年5月26日 孙中山在大埔县三河壩检阅粤军时 赴梅县松口拜会革命元老谢逸桥兄弟 对当地父老说 自己是客家人。

  据了解 20世纪孙氏族内曾引发了一场关于孙中山祖先问题的学术争论:关于孙中山祖上迁徙线路轨迹之争。1986年11月 广州召开的“孙中山国际学术研讨会” 百家争鸣观点不一 主要有“紫金说”和“东莞说”。“紫金说”认为 孙中山祖上从江西宁都—福建长汀河田—广东紫金忠坝—增城—香山涌口、翠亨;“东莞说”则认为 孙中山祖上从江西宁都—会昌—广东南雄珠玑巷—东莞员头山、长沙—广东香山涌口、左步、翠亨。最后 文化部老专家叶学明先生研究考证 确认孙中山祖籍在紫金县中坝镇 写进了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 再一次确认孙中山为孙誗之后裔。另外,中山之子孙科在《孙氏族谱》序文中曾述:孙誗后裔孙友松于明永乐年间 从福建迁徙于广东紫金县之忠坝 为孙氏入粤始族…

孙中山的后代在哪里(孙中山的家族是哪里人)(2)

客家围屋

  史学家在专著《国父家世源流考序》中 详细考证了孙誗至孙中山的世系源流历程。孙科在《八十述略》序中提及:晚唐僖宗时 我们的远祖孙誗者甚贤能 黄巢乱起充承宣使 引兵游击闽越江右间 以军功封东平侯 屯于虔州虔化县就是现在江西宁都县。……友松是入粤始祖 ……连昌迁居香山 连昌之孙殿朝于乾隆时迁入翠亨村 孙殿朝之孙敬贤即中山的祖父。最早记载陈留孙誗之谱 系出自北宋中顺大夫孙勰撰《富春孙氏族谱世系总序》 谱中有宋欧阳修题唐东平侯孙誗像 大文学家苏轼题谱名 南宋时此谱又多次修撰 文天祥撰序。孙中山是客家人 南迁始祖出自陈留。

  中山精神客家精神及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孙中山精神中有强烈的客家文化意识。首先 客家人经历过多次流离迁徙之苦 对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社会动乱有切肤之痛 不惜牺牲追求民族团结、中华振兴 这与孙中山的爱国、爱民精神是一致的;其次 客家人在艰苦环境中磨炼 形成了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性格 这是孙中山愈挫愈勇革命精神的内核;再次 客家人在适应新环境上勇于开拓 这与孙中山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相符;此外 客家人尊祖敬贤、家庭和睦、扶持后辈、守望相助的美德 与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和极力倡导的“博爱”精神一脉相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