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

《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建于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共约二十八碑立于河南洛阳,是我国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此经用古文、篆、隶三种不同字体刻写,因此我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体石经》也由此而得名。石曾佚,传世的拓本皆为宋人摹本。后在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洛阳东龙虎滩村的发掘出残石出土。1922年洛阳东大郊朱家古墩(距龙虎滩隔岸约二、三里)也发掘出三体石经巨石一方。在三种字体中,古文一体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北宋郭忠恕著《汗简》,引用《三体石经》古文有122字。

《正始石经》到北魏时期,还依然保存在洛阳城内。但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冯熙、常伯夫等人,在他们先后担任洛州(今洛阳)刺史时,竟然取《正始石经》的石板作建材以建寺庙,《正始石经》才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此事参见《魏书·崔光传》和《魏书·冯熙传》)。从此,《正始石经》便逐步在地面上消失。从清代光绪年间起,《正始石经》碑版的残石数次出土于洛阳地区,这在当时的学术界是件大事,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民国十一年(1922年)出土的一块残石,正面为《尚书·无逸》、《君爽》,共34行;背面为《春秋》,共32行。这块残碑下部略有缺损,但所存文字完好,是迄今出土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块。这件残石也表明《正始石经》石板的正反两面都刻有文字。截至目前,出土的《正始石经》残石大约有二千五百余字。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1)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2)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3)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4)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5)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6)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7)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8)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9)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10)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11)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12)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13)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14)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15)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16)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17)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18)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19)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20)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21)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22)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石(访碑日记洛阳博物馆藏)(2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