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郭小川手稿《赠友人》(来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手稿卷》)郭小川11月7日上午,郭小川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图片:中国作家网)11月7日上午,郭小川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图为王久辛在座谈会上发言(图片:中国作家网)提起郭小川,我们自然就会想起郭沫若、闻一多、光未然、田间,想起贺敬之、艾青、白桦、公刘,想起他们那一代诗人闪光的名字和他们不朽的经典诗歌。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70年历史与中国共产党98年的光辉历程,一直都有他们热血激情的澎湃相伴,可以说,他们一直走在精神的最前沿。他们以不朽的诗篇,唤起工农千百万,与怒吼的黄河一起,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以人民子弟兵最朴素、最本色、最无私的情感与才华,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献出了拼命的冲杀肉搏与滚烫的热血豪情。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建设祖国,还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也无论是在广阔的农村,还是在工矿哨卡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1)

郭小川

郭小川的遗产

——在郭小川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王久辛

人生苦又短,经典永流传。诗人郭小川是幸福的,他与那些凭附增价、人谢道衰的写诗的人完全不一样,他是身逝业显,声名日隆,在他离世4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成千上万的诗爱者记得他、热爱他、继续诵读他的诗歌,在微信与网络上转发他的作品,这说明他的诗歌赢得了持久的人心,而凡入人心者,必有回响,这似乎也是所有成功诗人最好的标志。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2)

11月7日上午,郭小川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图片:中国作家网)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3)

11月7日上午,郭小川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图为王久辛在座谈会上发言(图片:中国作家网)

提起郭小川,我们自然就会想起郭沫若、闻一多、光未然、田间,想起贺敬之、艾青、白桦、公刘,想起他们那一代诗人闪光的名字和他们不朽的经典诗歌。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70年历史与中国共产党98年的光辉历程,一直都有他们热血激情的澎湃相伴,可以说,他们一直走在精神的最前沿。他们以不朽的诗篇,唤起工农千百万,与怒吼的黄河一起,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以人民子弟兵最朴素、最本色、最无私的情感与才华,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献出了拼命的冲杀肉搏与滚烫的热血豪情。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建设祖国,还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也无论是在广阔的农村,还是在工矿哨卡,郭小川和他那一代诗人在行动与创作上,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以自己的诗歌为人民讴歌、为祖国礼赞,并且始终都保持着旺盛的激情,始终都坚定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都以人民性为底线,向着更宽阔辽远的方向前进。可以说,他们一直都是追求光明与梦想的时代先锋,是垂范后世的光辉典范和楷模。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4)

郭小川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5)

郭小川手稿《赠友人》(来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手稿卷》)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6)

郭小川手稿《万象更新》(来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手稿卷》)

白驹过隙,转眼就是百年。就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来看,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人们迎着八面来风,努力学习,思想解放,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人们不再迷信,不再僵化,每个人都有了自己与人不同的见解、想法和追求,都可以拿起笔来自由地书写自己内心深处体验到的、各不相同的诗意情怀。值得一提的是,恢复高考40多年间,人们对文学艺术、对诗歌的鉴赏水平,也都有了日益不俗的大提高。事实上,也的确有很多人拿起了诗笔而且写得还真是像模像样了。尤其在新诗的理论界,更是多样并举,众声喧嚣。我想说的是—— 正是在这样一个海量信息与尖声怪叫的大背景或大前提下,我们该如何重新来看待郭小川和郭小川那一代诗人的作品?会不会觉得他们已经不够新鲜、不够独特、不够厚重了呢?他们是被淘汰了呢,还是被遮蔽了?他们执著于对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史的审美创造的发轫与开拓,是否得到了理论界和思想艺术界的关注?后来的诗人们又有多少承继与创新呢?这的确是一个需要驻足良久深入思考的问题。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7)

《投入火热的斗争》(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作品封面)

值此纪念小川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也正是我们重温经典,重新发现与认识过往经典与过往诗歌大家精神价值的一个良好时机。因为多样化不是虚无化,从哲学层面上来说,多样并举,并不是要我们放弃主张和坚守,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多样越需要认识自己的来路与去向,历史与未来的中间是现实,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逻辑是递进上升式的,弄明白历史,就是不忘初心。我们承继着上一代人的血脉,并且不准备以虚无的状态走向未来。相反,我们的确是到了需要认真回顾与检视历史的时候了;的确是到了该如数家珍,以做到心中有数的时候了;的确是到了敝帚千金,以发扬前人的光荣传统的时候了。昨天、今天与未来,永远都有一条贯通古今的精神血脉,那是须臾不能中断的,事实上也无法中断。这就需要我们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中,去除泡沫与伪劣的垃圾,找到那些包含着时代发展的必然逻辑、具有本质推动力的诗歌经典。因为这些经典构成了我们的来路,通着我们的老家,是我们新诗的族谱。我们不能数典忘祖,相反,我们一定要念祖省身,要以承继者的姿态投入新的创造。而诗人郭小川及其创作的新诗作品,我以为就正是其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8)

《致青年公民》(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作品封面)

刚刚过去不到20年的20世纪,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天翻地覆的伟大时代,是中国革命肇始至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取得伟大胜利与巨大成就的一百年,在这个一百年间,诗人郭小川及其创作的诗歌作品,最少有40年是与时代紧紧相连、相伴、相互激励的,他的成就与业绩,即:对中国革命与中国革命史的审美创造和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审美创造,无论从纵向的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横向的现实的角度来说,他的作品都构成了时代的先锋。其精神的高度,与郭沫若、光未然、艾青、贺敬之等诗歌大家一起,共同撑起了20世纪中国新诗的苍穹。仰望星空,我们说当代新诗的创作已经完成了浅表的抒写,从而进入了内心深处的灵魂世界。对历史的审美不仅要以人性的深度,还要以揭示历史必然的逻辑与必然的趋势为卓越的圭臬,还要树立对现实的表达、对人的情感世界宽阔与精微度为优异的标志。那么,今天就让我以这两个标准,来作为对过往经典的衡文玉尺,来看看诗人郭小川吧。我以为他不仅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他的经验对于我们后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开拓历史,进一步揭示历史中的人性的深度、广度与精微度,以彰显历史趋势的必然逻辑和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深度、广度与表达的力度,对新诗发展的未来都具有可资借鉴与指引的精神价值和意义,他的很多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成功经验与闪烁出的智慧,对我们后人始终有着重要的启迪。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9)

《雪与山谷》(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作品封面)

在诗人郭小川一系列表达中国革命与中国革命史的长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极其不一般的、超拔的特质,他似乎于冥冥之中有一种非常好的直觉与自觉,即只有执著于正史激流中,去迎难而上地敢碰硬、敢直面惨痛、敢挑战陌生,才能创造出符合人性又掲示历史必然逻辑的诗歌的新境界。正如郭小川在《白雪的赞歌》中写一个县委书记的妻子因为临产不能与丈夫一起赴前线,只能在后方生孩子,结果丈夫走后不久,就传来她丈夫先受伤、后被俘、再失踪的消息,一连串的不幸事件的发生,每一件都像刀子剜心似的直入人心,尤其那一层层一重重的心理抒写,极具人性的震撼力。孩子生下后,也是女主丈夫失踪之际,她遇到了一位自己也很心仪的战友即医生的示爱——这又是一个心灵激荡的情境创造,可以说,郭小川从来都不是简单外在地赞美人性的纯洁与忠贞,他特别善于在人的灵肉炙烤之中,来展现人的志不可夺的高贵品质与动人力量。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10)

《甘蔗林—青纱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作品封面)

再如长诗《深深的山谷》,他写革命队伍中两个女人在一起回忆其中一个女人的热恋对象,男主“他”因在战争中胆怯、恐惧、无法逃避而精神失常,导致最后跳崖自尽……面对这种极端个例,诗人不仅没有忽视,而是更加关注其情感的流变与人性的陌生境界。循着诗人的笔触,我们可以随之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情境,进入人的精神世界,一边是钢铁战士,一边是懦弱书生,他们在战争中的不同展现,既有对革命战士英勇无畏的赞美,又有面对战争的种种残酷与恐怖带给人的精神压力与心灵的戕害。郭小川先生的书写,不能不让人对战争进行深层次的人性的思索;而郭小川先生的这种直入大荒如入无人之境的创造,我以为直至今天也是绝无仅有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郭小川不一样的洞察、发现与创造的秉赋和能力,他的不与人同的求异求新的创造心理与创造思维,他对历史细节见微知著的阐发与把握能力,等等,在我看来,正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大诗人的高贵气质,给我们后人在对中国革命与中国革命史的审美创造上,提供了承继与发扬的重要范例。

还有郭小川那首著名的、被改编成电影的长诗《一个和八个》,这也是一部对中国革命与中国革命史罕见的创作。它展现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革命队伍与革命人,其情景与长诗所触及的人性的深度、广度,均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描写土匪抗日的所谓“先锋”作品30年,甚至更大胆地写了革命队伍中的“罪犯”“内奸”抗日的故事,可以说正是有了郭小川先生开启革命战争文学丰富人性内容的一系列作品,才为后续的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并打开了创造的空间。可以说,我们对郭小川先生创造成就的认识和研究,至今仍处于浅表状态,其庞大的创造雄心推动下创作的多部作品,几乎没有被真正解读和诠释。这既是我们诗人们的浅薄,也是诗学研究者们的缺位,导致至今对中国革命与中国革命史的创作仍处在较低的书写水平,令人大为诧异与失望。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11)

《将军三部曲》(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作品封面)

在我看来,诗人郭小川在他们那一代诗人中,是一只洞悉与掌握了对历史的审美创造与创造历史秘密的“稀世之鸟”。他的另一部长诗《将军三部曲》,可以说其价值至今都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为什么作者要直接写“将军”,而不是基层官兵?在“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当时的语境下,他大胆选择“将军”作为审美的创作对象,而且一著就是“三部曲”,是有着良苦用心的。诗人郭小川先生生前,也就是60年前的1960年,他曾这样念念不忘地说过:“我已着手做了不少准备,打算从明年起继续写《将军三部曲》的续篇,一直写下去,也许要写十几篇像《月下》这样的东西。”并补充说“这一辈子,什么都不想了,好好写这篇东西,献给我们的人民吧”。他为什么会如此誓愿终生地要写这部长诗呢?我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从既已写出的《将军三部曲》来看,他有决心表现中国现代史上两次伟大的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瞅准了“将军”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即上可直接领取理会领袖的战略意图,下可领率带着基层官兵投入战斗。事实上,正是因为诗人艺术地择取了“将军”这个位置,才更好地揭示出了历史发展的本质力量。

在第一曲的《月下》中,他写将军四天四夜布署大战役的气度与河边月下的漫步,其运筹帷幄的决战前的精神状态和月下心灵深处与天地之间的情感交流,其情其景,今天读来,仍可强烈地感受到人民军队高级将领的热血、智性、质感、浪漫的灵魂,他抒写中的“将军”血肉灵魂俱足,精神风范可感,与国民党将领的贪婪自私形成天人与侏儒般的反差,至今想来仍令人感叹不已。

第二曲的《雾中》,正面写战斗与情况突变和警卫员牺牲,点线面一应俱全。诗的腾挪跳跃,自如贯通。尤其对警卫员牺牲及之后的默默追思,则更加深入地表达了大历史中细枝末梢的感人至深,展现了最底层的流血牺牲在将军内心所构成的疼痛之状……

第三曲的《风前》,写大战关键时刻,将军却奉令调离,部队在无“帅”统领的情况下,按既定目标进军并出色完成战斗任务。我们知道,这种临时调动在战争中是司空见惯的,但是诗人却由此而展开创造,可以看出诗人别具匠心的创造,也显示了诗人对人民军队的深刻理解已同历史的真相完全吻合,诗人的表达实现了对两次人民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逻辑的客观表达。这样宏篇巨制的创作,需要对历史的参悟、对革命的理解、对诗歌创作技艺的娴熟掌握。

在我看来,郭小川先生留给我们的这一份遗产,放眼今日之诗坛,我以为我们承继得太少太少了,甚至可以说是“少得可怜”。我们愧对20世纪的中国,那热血沸腾的一百年过去了,至21世纪的中国诗人却没有写出堪可与之匹配的史诗,还老巴望着西方国家给你颁发这奖那奖,难道不觉得羞耻吗?

在我看来,当代诗歌虚空高蹈、好高骛远。在对中国革命与中国革命史这样关乎中华精神文明的最重要内容的审美创造上,少有作为,没什么建树,可以说诗人严重缺席。这是诗歌理论界引导与阐发上的重大失职,是对郭小川等大诗人们的严重失敬与辜负,更是对中国百年历史巨变之革命的开拓、推动与创造者们的无视!中国人,从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开始,即进入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之后的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和全中国的解放战争……这中间的历史必然性的表达与人性的丰富内容,在我看来时空壮阔,天地无限,到处都是亟待开发的处女地。这是坚韧的大地,是史诗蕴藏着的大地。我们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宽广深刻地理解表达我们的民族和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们丧失了这种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一味地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跑,也许凭着根生的天赋,可以写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但那不属于中国,不属于中华民族。当然,依照“四不像”,也不可能写出属于世界的东西。我想借此机会表明的是:郭小川的遗产,郭沫若、闻一多、光未然、艾青、贺敬之、公刘、白桦、田间、阮章竟、李季、闻捷等先师们的遗产,还没有被我们真正继承,对中国革命与中国革命史的审美创造至今都是稀缺的。有才华的诗人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畅达、最优美的语言,她有三千年的古代汉语经典和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语言资源,丰富多彩,妖娆无限,具有表达一切广博深厚内容的能力,而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正期待着新一代有担当的诗人们去创造,史诗在前,让我们一起开拓、奋斗吧。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的贡献(王久辛郭小川的遗产)(1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