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汕头人才引进2023年(汕头人才周启幕)

汕头人才引进2023年(汕头人才周启幕)汕头有多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从以下多项工作可见一斑。特区之所以称为“特”,在于从一开始就明确了特事特办、新事新办,一切事情都要讲效率、讲速度。为了破解“人才荒”,汕头将市场机制引入人才交流,千方百计吸引全国各地优秀人才支援特区建设。汕头现有全职院士2名,“双聘”院士4名;省“扬帆计划”人才434名,创新创业团队6个。全市在岗博士1407名回望历史,特区创办之初求贤若渴。彼时,由于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向型经济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单靠商调,尤其是在本地商调,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发展要求。1984年9月,汕头市委、市政府成立汕头市引进国外人才领导小组;1985年10月,汕头特区顾问组成立,17人受聘任顾问;1996年,首次打破地域界限,面向全国招聘13名法律专业人才,充实到市人大、市政府法律部门……

才聚鮀城,共向未来。从11月1日起,为期7天的2022年“汕头人才周”正式启幕。活动期间,中科院院士、国内化学化工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省内外有关科研院所领导和科研团队,近40位省有关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科技专家,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等多领域大咖将齐聚汕头,激活人才引擎,为汕头新一轮发展聚力赋能。

今年8月,汕头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设立“汕头人才周”的决定。自2022年起,每年11月1日至7日设定为“汕头人才周”。举办“汕头人才周”,既是汕头爱才敬才聚才、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集聚中心的重要抓手,也是为汕头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提供人才支撑的现实需要。

汕头人才引进2023年(汕头人才周启幕)(1)

图为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共有7层68套人才公寓。杨立轩 摄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在引才、留才的道路上,汕头从未停止。出台汕头人才政策30条等系列政策文件、建设汕头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建设市区两级人才驿站……今天的汕头,正在为各类人才创业就业、投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平台、事业平台和发展平台,已成为各类人才创业兴业的沃土、热土、乐土。

汕头人才引进2023年(汕头人才周启幕)(2)

汕头现有全职院士2名,“双聘”院士4名;省“扬帆计划”人才434名,创新创业团队6个。全市在岗博士1407名

回望历史,特区创办之初求贤若渴。彼时,由于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向型经济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单靠商调,尤其是在本地商调,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发展要求。

1984年9月,汕头市委、市政府成立汕头市引进国外人才领导小组;1985年10月,汕头特区顾问组成立,17人受聘任顾问;1996年,首次打破地域界限,面向全国招聘13名法律专业人才,充实到市人大、市政府法律部门……

特区之所以称为“特”,在于从一开始就明确了特事特办、新事新办,一切事情都要讲效率、讲速度。为了破解“人才荒”,汕头将市场机制引入人才交流,千方百计吸引全国各地优秀人才支援特区建设。

汕头有多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从以下多项工作可见一斑。

1992年至1997年,汕头分两期在丽日庄星光大厦、广厦新城报春园市区划出土地,兴建高级知识分子住宅楼291套,每套110—130平方米。参照房改房政策,解决高级知识分子和技术骨干人才的住房问题。放眼全国,汕头也是全国最早修建“高知楼”的城市之一。

汕头是全国最早实施拔尖人才选拔制度的地级市之一。1988年,汕头首次选拔纳管第一批优秀专家,随后每2年选拔一批优秀拔尖人才,累计纳管14批共415人,由汕头市委组织部牵头选拔、直接管理。

此后,汕头出台《汕头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根据人才业绩与贡献,将高层次人才分为A、B类,经本人申请,由汕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认定。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发放“汕头市人才金凤卡”,享受高层次人才“一站式”52项服务措施。汕头还是全国较早制定人才引进政策的城市之一,1999年汕头出台了《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决定》。

正是种种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人才理念,汕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人才。据统计,汕头现有全职院士2名,“双聘”院士4名;省“扬帆计划”人才434名,创新创业团队6个。全市在岗博士1407名。在汕工作的外籍高端人才162人,外国专业人才107人。认定高层次人才1627名,其中A类58名,B类1569名。

汕头人才引进2023年(汕头人才周启幕)(3)

从2019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020年增加到1.8亿元,2021年增加到2.4亿元

党管人才、不断压紧人才工作政治责任,是开创汕头人才工作新局面的源头动力。为了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领导,汕头全面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004年,汕头就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019年,汕头市委调整领导机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人才办主任,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齐抓共管格局。

2021年,对标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汕头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调整成员单位。设立汕头市人才研究所(与党建研究所合署),加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理论研究。

与此同时,汕头持续加大人才工作投入。从2019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020年增加到1.8亿元,2021年增加到2.4亿元,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人才专项资金。

在政策保障上,汕头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完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根据人才需求不断修订完善人才政策,形成有汕头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2018年5月,汕头出台《关于汕头加快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12个职能部门制定配套实施细则42个,涵盖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服务等各个方面。坚持边实施边修订边完善,使人才政策惠及更多高层次人才。如把新引进博士人才住房补助发放范围从企业扩大至机关事业单位,符合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博士可享受9.6万元的住房补助。

2020年,汕头前瞻性战略性制定出台《汕头市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汕头市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有关补助发放办法》,全面兑现引进博(硕)士薪酬、住房、生活等补助政策。补助范围覆盖到各区(县)和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省属事业单位。

针对部分用人单位和人才反映工资、社保办理慢的问题,市人才办牵头市人社、社保、财政、税务等部门,出台《关于做好引进博(硕)士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现场集中办理工作的通知》,简化提交资料、现场并联办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审批效率。

此外,汕头出台华侨华人专属人才政策。发挥侨乡优势,牵头华侨试验区出台《华侨试验区新引进人才双补贴暂行办法》《华侨试验区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及留学人员创业扶持资助办法》等,打造华侨华人人才“归谷”。

汕头人才引进2023年(汕头人才周启幕)(4)

以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作为先行点和示范点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近年来,汕头以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作为先行点和示范点,连点成线、以点带面,初步形成全市人才服务平台网络。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拴心留人生态,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我们刚入驻时,这里只有两个创业团队,现在整层楼都坐满了,创业氛围非常浓厚。”在汕头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一家游戏研发公司负责人林钦泽说,人才大厦办公环境好,服务高效快捷,再加上减免了场地租金,对创业团队来说能够减轻负担,把更多的创业资金投入到研发上去。

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位于东海岸海峡路津湾东六街,总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米,共有7层68套人才公寓,配套党群服务中心、人才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器、创客咖啡、餐厅、健身房等。于2018年10月17日正式启用,由汕头市委组织部与华侨试验区管委会共建,日常管理由华侨试验区管委会负责。

引进团队人才,孵化创业项目,正是汕头华侨试验区设立人才大厦的初衷之一。引进启迪之星创业孵化器,引入系列创新创业品牌活动,重点培育一批跨境金融、文化创意、医疗服务、信息海洋产业等创业项目。截至目前,已有56个创业团队入驻,其中6个创业项目还获得了融资。

同时,汕头建设市、区两级人才驿站,并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在市区金湖大厦建设汕头市人才驿站,在华侨试验区、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分别建成7个人才驿站分站。目前,5个县级、20个镇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已挂牌交付使用。

做大人才总量,除了培养本土人才,还必须用好外来人才。对此,汕头打造了国内外人才工作联络站,瞄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华侨潮商集聚的发达国家和城市,在美国洛杉矶、硅谷和加拿大温哥华、英国伦敦建成4个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在北京、广州、杭州、青岛建成4个国内人才工作站,初步形成国际化人才工作网络。

依托海内外人才工作联络站以及潮籍博士联谊会等潮人团体,围绕汕头产业发展需求,分专业定期组织海外高层次人才与汕头企业开展项目对接。2017年以来,海内外人才工作站先后组织7批180多名高层次人才莅汕进行项目对接。

此外,汕头实施精细化工产业人才振兴计划。根据精细化工产业发展需要,全市引进化学化工专业博(硕)士230名。选拔培育一批符合本地特色乡土人才,遴选78人作为市纳管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农村电商、乡村休闲旅游等经济业态,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数读

1984年

市委、市政府成立汕头市引进国外人才领导小组

1988年

汕头首次选拔纳管第一批优秀专家

1996年

首次打破地域界限面向全国招聘13名法律专业人才

2004年

汕头市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

2013年

市委将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更名为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017年

发放“汕头市人才金凤卡”

2019年

遴选78名乡土人才作为市纳管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2021年

设立汕头市人才研究所

2022年

8月22日,表决通过关于设立“汕头人才周”的决定

11月1日,“汕头人才周”开幕式启动

探索

龙湖以“人才驿站”聚才留才

走进汕头工业设计城,“工业立市、产业强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等标语赫然醒目,党建元素与墙上随处可见的潮汕文创等壁画交相呼应,同时兼具开放式红色书吧、多元办公空间、创意主题街区,成为党员和群众联对共建的“青春部落”。事实上,这里不仅是龙湖区的工业设计互动平台,更是汇集了众多青年人才的汕头市人才驿站龙湖分站。

近年来,龙湖区采取多项举措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人才驿站的设立就是其中之一。据悉,汕头工业设计城被认定为汕头市人才驿站龙湖分站,以贴心服务打造工业人才集聚家园,以真心引才、以真情留才,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精英,提供全方位的住宿服务以及工作交流平台。

来自湖南的硕士研究生刘嘉倩是去年汕头市引进的高端人才。初到汕头时,人生地不熟的她只能租借在同事家。在龙湖区的协调安排下,刘嘉倩入住了人才公寓,并享受1年免租等多项优惠政策,让她能够在汕头安心工作。

当前,人才是龙湖区引领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第一资源,也是龙湖区激发发展活力、做大做强工业产业的要素保障。近年来,龙湖区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认真落实汕头市引进博(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人才培养、引进、服务和创新发展全链条体系,为区域积蓄发展新动能。

今年以来,龙湖区着眼发挥好党建在新经济新业态的引领作用,在汕头工业设计城创建“工匠先锋”党建品牌,聚焦人才、平台、科研等重点创新管理服务模式,以“红色阵地”凝聚新兴领域年轻人,推动汕头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

针对“青年多、学历高、专业强”的特点,汕头工业设计城园区党工委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的桥梁连接作用,让支部成为创新堡垒,让党员成为创新先锋,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园区发展的特色路径。举例而言,园区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党建活动,积极引导入园企业员工向党组织靠拢,吸引优秀人才入党,已先后举办10余场党工委主题党日活动,覆盖园区非公企业党员近1000人次。

龙湖区聚才留才的另一个重点,是充分关注青年人才成长需求,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成才。借助汕头工业设计城这一阵地,龙湖区积极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与汕头大学、汕职院等多家本地院校和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等外地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产学联动,建立校企之间信息、人才、技术和物资等资源共享平台,主动为青年人才搭建一线“练兵场”,为培养“未来工匠”实现“零距离”互动共享。

既要“筑巢引凤”,更要“固巢养凤”。此外,为吸引人才落户龙湖、留在龙湖,龙湖区还大力发展优质产业,提供优质的就业机会,大大提升地区的经济活跃度,致力打造宜居宜业中心城区,提升区域医疗、教育、商贸水平,为人才构筑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一线故事

青年农民能人马学杰:

从门外汉到现代化农业人才

2019年汕头市遴选78名乡土人才作为市纳管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其中青年农民能人有9名,马学杰是其中之一。

马学杰是谁?广东百佳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创业青年优秀带头人、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汕头市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学杰身上的头衔和光环有很多,但如果让他用一句话作自我介绍,那么他大概会骄傲地说:“我是一个农民。”

出身农民 扎根农村大地

马学杰,潮阳区和平镇人,1985年12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马镇顺曾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十大种粮标兵”,是一名国家认证的“农民状元”。如果说读书人的家庭里书香萦绕,那么马学杰家里飘着的一定是稻香。

从小在农村长大,又在父亲的“稻香”中耳濡目染,马学杰从小就对农村与农业有着天生的特殊情怀。2004年从武警部队退伍后,是在县城里就业,还是回到农村种地,换作其他人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但是马学杰不一样,他选择回到农村和父亲一起种田。

除了对农业的热爱,马学杰还有当兵锻炼出来的坚韧顽强、不怕吃苦的精神。农业这条路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般充满田园美好,马学杰在从事农业初期时面临重重困难,他常常凌晨3时起床去田里劳作,每天在在阳光下曝晒10多个小时,以致于衣服上结出盐霜。为了解决用工荒,马学杰开始思考农业转型,走机械化农业道路。为此他多次积极参加省、市、区农业、农机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班。通过上级农业部门专家的指导和父亲的帮助,马学杰从良种培育、大面积农田整合,到适时插秧植保、田间管理、施肥除草及灌溉收割都实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操作,改变了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作业方式,实现了单造亩产从800余斤到1200斤左右的提升。

开拓创新 勇担改革先锋

2009年5月,马学杰在省、市、区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和平镇塘围村创办了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当年包括马学杰在内只有5名社员,可能他们自己都不会想到,合作社在未来的发展状况。

在当地政府部门和周边种粮大户的支持配合下,合作社发展到现在有上百名社员,辐射潮阳、潮南两区种粮大户2600多户,拥有200多台(套)农业机械。同时,合作社通过订单收购等形式,直接服务带动和平镇及周边铜盂镇、成田镇、胪岗镇等多个镇村开展优质稻种植,实现了对潮汕约3万多亩水稻的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运输、烘干、加工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拥有“潮顺”“顺杰”“马四弟”等一系列自主品牌大米,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马四弟”系列丝苗米产品被评为“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马学杰还与其他经济联合社签订种养帮扶协议书,帮助困难户发展种植业,增加经济收入,共同走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5年初,在省农科院的牵头下,马学杰和他的团队与泰国那空那育府的种粮大农户签订合同,通过租赁的方式承包泰方3000亩田地。跨出国门种香米,丰富了国内百姓的“米袋子”。

2020年初,马学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仓放粮5000多吨,保障了1000万人的粮食供应,并通过工厂化流水线育秧技术帮助周边2500多户农民复工复产。

2004年至今,马学杰在农村的大地上已然耕耘了18年。自身的努力与政府部门的培养,使他从一个几乎对农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为了现代化农业人才。但他的现代化农业道路并未结束,未来他将继续在政府、农业院校和农科院所的帮助下,将专业技术引进农村,推动汕头农业发展,成为汕头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人才支撑。

【记者】郑淼鑫 蔡沚彦

【见习记者】谢嘉龙

【制图】罗荀畋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汕头人才引进2023年(汕头人才周启幕)(5)

【作者】 郑淼鑫;蔡沚彦;谢嘉龙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