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比比个子高矮(比比身高更重要的)

比比个子高矮(比比身高更重要的)——性成熟早晚,看得见的时间看得见的身高,似乎无法选择男身高有75%~92%、女有85%~92%受到遗传变异的影响。男最高只有25%、女最高仅有15%取决于后天其它因素。体重受遗传基因的影响较小,男63%、女42%受遗传影响。男有37%、女有58%取决于后天环境因素。遗传对子女身高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后天环境对体重的影响较大。二 什么影响身高有很多调查研究事例、研究数据表明,影响身高的因素的确很多。我们先看难以改变和选择的因素:——遗传,能否长高的几率,无法选择

比比个子高矮(比比身高更重要的)(1)

一 身高意味着什么?

题目有些拗口,这样断句:比 / 比身高 / 更重要的。

妇女从怀孕开始就努力规避影响胎儿身高的不良饮食、睡姿、作息;对身体发育期的青少年子女,操心父母们更是把饮食、作息与其身高挂钩。入学,填写身高,求职,填写身高,相亲,询问身高,某场合、某工作还非达到某身高不可……身高影响形象,影响求职,影响相亲,影响后代。

身高,无时、无处不被需要,关不关注由不得自己做主。

当今,对身高的要求似乎只有一种倾向——高。各种比赛中,体育明星,高大健硕;军情音画中,各军种士兵,高大威猛;演艺娱乐界,俊男靓女,内置外置高跟鞋也要垫得足够高;酒吧舞厅里,高大、高挑的,往往更引人注目。“浓缩的都是精华”“小个子成功人士比比皆是”,类似的话并没有让“矮了更好”“矮就是美”深入人心。

二 什么影响身高

有很多调查研究事例、研究数据表明,影响身高的因素的确很多。我们先看难以改变和选择的因素:

——遗传,能否长高的几率,无法选择

男身高有75%~92%、女有85%~92%受到遗传变异的影响。男最高只有25%、女最高仅有15%取决于后天其它因素。体重受遗传基因的影响较小,男63%、女42%受遗传影响。男有37%、女有58%取决于后天环境因素。遗传对子女身高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后天环境对体重的影响较大。

——性成熟早晚,看得见的时间看得见的身高,似乎无法选择

相对来说正常发育的人长的要比早发育或晚发育的人长的高,尤其是男性。一般是急速成长现象发生较早的人,就较快达到终止点;较晚发生的,也较晚达到其终点。当性早熟的少女不再长高时,性晚熟的少女却还在长高。因此,性晚熟的少女就比较高。身高长得最快的时期是青春前期。女孩在月经初潮的前一年,身高的增加可以达7~8厘米;而男孩的身高增长的巅峰期是青春期头一年,约13~14岁,身高增加可达10~12厘米。

——环境、心理,可以选择,但很难选择

一般来说,热带和温带的儿童青少年性成熟较早,身体发育水平稍差一些。中国科学院儿科研究所1975年对17岁年龄组的平均身高(厘米)分析得出:男性,北京168.7、武汉167.8、广州164.7;女性,北京157.7、武汉157.3、广州 155.3。1982年调研证明:北京7~17岁的儿童青少年与湖南同年龄组的儿童青少年相比,要高出 2.5~4.6厘米。以上两例调查均证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高有北高南低的趋势,身高除了与食物品种有关外,还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光照时间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忧伤、压抑、生闷气等就容易使儿童青少年患各种疾病而影响生长发育。临床观察证明,精神受过严重刺激的儿童,不但容易患各种疾病,而且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造成未老先衰。

——营养,吃什么样影响怎么长,看家庭怎么选择

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比农村同龄人平均高出2~4厘米,原因之一是城市营养好于农村。仅以蛋白质为例,身高的营养特别是由蛋白质“堆起来的”。氨基酸约有20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要靠营养来提供。对孪生婴儿的实验,第一组供给正常营养,第二组正常营养中再加赖氨酸,实验13200小时后第二组婴儿比第一组高1.7厘米,体重多1千克。对学龄儿童实验证明,每餐面包中加0.5克赖氨酸的实验组的身高和体重均显著超过其他学龄儿童。在儿童青少年午餐面包中加25克黄豆粉和适量的钙、铁、维生素,半年后这些儿童青少年比吃普通饮食的儿童青少年重2.62千克,高0.9厘米,血色素高3.4克。原因是蛋白质不仅是人体的“建筑材料”,而且是参与人体重要生理活动的酶、激素、血红蛋白、肌纤凝蛋白以及构成人体支架的胶原蛋白的重要物质。

——手术与药物,耸人听闻的增高术,最好别去选择

原苏联一位叫彼德彭库斯的侏儒症患者,身高仅130厘米,经过伊里沙洛夫教授三年的治疗达到160厘米。伊教授的治疗方法是:用小锤和细凿把四肢长骨两端分别打穿,用毛衣针粗的钢丝透过肌肉、骨骼将其固定在金属架上,三天后用改锥将金属架拉长1毫米,新生的骨细胞仅24小时就将这个小空隙长满,血管、肌肉、肌腱也随之增长。彼德三年里增长了30厘米,仅小腿就增长了19厘米。伊教授已经给30万人拉长了骨头。据说,服硫酸锌和赖氨酸制剂,可增进食欲,促进生长发育。

以上因素的确很难改变和选择,下面的可能纪委容易:

——体育运动,越动越高,可以选择

坚持运动的儿童青少年与不运动或缺少运动的同龄儿童青少年相比,胸围、肺活量、握力分别增加5~8厘米,500~1500毫升、4.6~5.7千克,坚持锻炼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原苏联极北地带儿童,在没有日光的极夜,活动积极性低落,个子虽高,骨架也不小,但体力差、耐力弱,和同龄的南方儿童比较,握力少8千克,跳远成绩差9厘米,跳高成绩少3厘米。辽宁一所小学的调查资料显示,经常参加学校或少体校训练的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身高平均高出4厘米,体重多2千克,肺活量大200毫升。这些都证明,体育运动不但能促使长高,而且还影响身体机能的改善与运动能力的提高。

——生活习惯,坐立行走也起作用,可以选择

据有关资料报道,日本国民从 1892~1926的34年之间,平均身高增加了2.23厘米。主要原因在于过去绝大多数国民有盘膝而坐的习惯,随着时代的进步,盘膝而坐逐渐被坐椅子所代替,这就促使了下肢骨骼的生长以育。身体姿势也影响身高,当人体进入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青春发育突增期),肌肉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身高的增长,因而肌纤维细、横切面和体积小,肌肉力量差。有些儿童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意站、坐、行、读、写的正确姿势,老是习惯性地低头、端肩、含胸、驼背,致使脊柱变形,会影响长高1~5厘米。

——睡眠,每晚至少8个小时,可以选择

对少年儿童来说,睡得好长得高。生物学家研究内分泌腺分泌规律时发现,身高的增长,取决于骨骺的不断增长,骨骺生长受内分泌腺控制。控制身高的内分泌激素主要有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素、黄体化激素和性激素,其中生长激素作用最显著。生长激素的分泌白天分泌较少,夜晚睡眠时分泌较多。研究人员发现,当儿童深睡1小时后,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超过白天5~7倍,而深睡时性激素和黄体化激素的分泌也很旺盛。显然,这对儿童身高的增长非常有利。青春期是生长激素和雄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生长激素使四肢骨骼增长,雄性激素则使骨骼增粗,更结实。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在睡眠中尤其旺盛,所以青少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至少要睡足8个小时。

难以改变的固然难以改变,可以改变的真的就可以改变吗?没那么简单。

比比个子高矮(比比身高更重要的)(2)

三 残酷的现实

从生理上看,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生长发育高峰期,一次是出生后的第一年至第三年。婴幼儿时期,悉心呵护,母乳甘甜,天真烂漫,人见人爱,醒睡自由,无拘无束,增高没有问题。

另一次就是青春发育期,女生从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男生从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正处于这一阶段。青春发育期生理上变化多端,发展迅猛,主要有包括体形、内脏和性在内的三大变化。就身体外形而言,每年可长6~8厘米,甚至10~11厘米;体重迅速增加,每年可增5~6公斤,甚至8~10公斤,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加速增长,骨架粗大,肌肉壮实,外形、外貌以及外部行为动作也随之变化。

注意:女生从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男生从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无论男女都是宝贵的八年,男女“十八变”全在这八年。这八年对应的学段是小学五、六年级,初中七、八、九年级,高中、一、二、三年级。

问题是,动动胳臂和腿脚,坐立行走保持正确的姿势,每天美美睡上一觉,似乎还真不那么容易。

2010年的调查显示,在学习日,中小学生平均睡眠7小时37分钟,比国家规定最低时间(9小时)低了1小时23分钟,比2005年减少了1小时22分钟,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达78.1%,比2005年增加了32.4%;在周末,中小学生平均睡眠7小时49分钟,比国家规定最低时间低了1小时11分钟,比2005年减少了1小时47分钟,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达71.8%,比2005年增加了41.5%。

目前,中国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室内学习时间太长。走读小学生在校时间每天超过七个小时,室内学习时间五个小时左右,家庭作业和课外辅导时间每天至少一个小时,寄宿制小学生室内学习时间更长。随着年龄增加,初中、高中课业负担更重,室内学习时间更长,保守统计初中走读至少九小时,高中至少十一小时。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计算机课等所占比例较小,初三、高三更少;课外自主活动时间普遍较短甚至没有。

重学习成绩轻综合素质现象普遍存在,功利、短视充斥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小学生要升重点初中,初中生挤重点高中,高中生要上重点大学,上学难、升学难、就业难,从孩子上有幼儿园开始算升大学还有多少天,从起跑线看到终点,经常锻炼、正确的姿势、睡足觉,不奢侈才怪呢。谁家有中小学生谁知道!

更可怕的是学校和教师成了弱势群体,无法承担“安全风险”。

深圳市罗湖区景贝小学学生龚甘,在从三楼到五楼去上音乐课的过程中摔倒,导致脾脏破被切除,造成五级伤残。家长要求学校赔偿金额326.5万元。

湖北省武汉市某中学初二女生郭某在冬季长跑中猝死。学生家长要求学校补偿孩子14年的养育费9万元,并补偿安抚费和调房补贴共5万元,实报实销治疗抢救费、殡葬费等。

上海54中初一全体学生在操场上体育课。一位名叫肖某的学生不小心将排球踢出校园围墙,为了将球捡回来,肖某在两名同学的帮助下爬上了围墙,却不料从墙上摔了下来,成了瘫痪。肖母将54中告上法庭,并提出95万元的索赔金额。

……

面对种种情况,学校和老师们无所适从,为了规避安全责任,各种怪招屡见不鲜。“一动不如一静”,来到学校就关在教室里;尽量不组织学生校外活动,甚至在运动场所卸下吊环、单双杠等容易造成损伤的运动器械;中午学生除回家吃饭的外,在校生只准在教室内静坐自修;放学铃一响,迫不及待地将学生驱离校园,而未到到校时间,绝不准提前进入学校或教室。许多教育主管部门也三令五申:如果不能保证学生的绝对安全,什么野外活动都不许组织。只要组织学生活动,在校内都难以保证绝对安全,谁敢保证在野外的绝对安全呢?学校并非赢利的企业,怎么支付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赔偿呢?

比现实还要残酷的是未来,有足够的理由推理出悲观的结论:我们的孩子甚至孩子的孩子,还要忍受“未经他们”同意而制定成长标准(分数、名次、特长等),还要忍受为“圈养”他们而设计的成长环境……当然,2016年以至无期,还要忍受诸如身高、体重、耐力、勇气、自立、创新等等“略逊一等”的比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