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黄俊英粤语相声粤西话(黄俊英绝不封喉)

黄俊英粤语相声粤西话(黄俊英绝不封喉)1958年,22岁的黄俊英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被相声这一艺术形式深深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在黄俊英之前,鲜有人用粤语讲相声。人物名片黄俊英 男,汉族,1936年10月出生。曲艺表演艺术家(粤剧相声),从艺70年。粤语相声开创者,将北方曲艺形式带入岭南地区,成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南粤家喻户晓的“羊城笑星”“相声大师”“开心果”。代表作品有《冒牌医生》《关公大战方世玉》《三六九查户口》《盲公问米》《呆佬贺中秋》《新潮打金枝》《肥仔米》《一对一》《老张师傅》《唉,手机!》《省港澳大比拼》《广州话趣》等。成立全国首个相声艺术研究学术社团“广州市相声艺术学会”,通过比赛活动挖掘相声艺术人才和曲艺原创作品,将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形式发扬光大。曾获广东省第五届、第七届鲁迅文艺奖。当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带领粤语相声进入全盛时期

黄俊英粤语相声粤西话(黄俊英绝不封喉)(1)

黄俊英粤语相声粤西话(黄俊英绝不封喉)(2)

黄俊英(右)与搭档何宝文。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今年86高龄的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黄俊英,绝对是曲艺相声界的“活宝”。不论是台上还是台下,有他的地方就有欢笑声。他先后创作、主演了上百个粤语相声作品,塑造了“369”“生神仙”等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往往人一出场,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黄俊英是粤语相声的拓荒者、实践者和推广者,更是曲艺相声演员心中爱业奉献、包容无私的敬爱长辈。从艺70载,他仍活跃在舞台一线,为扶掖后辈不遗余力。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对新事物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相声要与时俱进,在作品中注入新元素。”近年来,他参演了电视剧、综艺音乐会等不同形式的舞台作品,还开设抖音号与年轻人互动,与记者交谈也妙语连珠,不时抖抖包袱。

日程如此繁忙,只因一生痴爱是相声。黄俊英说:“我此生离不开粤语相声小品,只要观众喜欢,我会为这个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今生无悔,绝不封喉。”

人物名片

黄俊英 男,汉族,1936年10月出生。曲艺表演艺术家(粤剧相声),从艺70年。粤语相声开创者,将北方曲艺形式带入岭南地区,成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南粤家喻户晓的“羊城笑星”“相声大师”“开心果”。代表作品有《冒牌医生》《关公大战方世玉》《三六九查户口》《盲公问米》《呆佬贺中秋》《新潮打金枝》《肥仔米》《一对一》《老张师傅》《唉,手机!》《省港澳大比拼》《广州话趣》等。成立全国首个相声艺术研究学术社团“广州市相声艺术学会”,通过比赛活动挖掘相声艺术人才和曲艺原创作品,将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形式发扬光大。曾获广东省第五届、第七届鲁迅文艺奖。当选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

带领粤语相声进入全盛时期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在黄俊英之前,鲜有人用粤语讲相声。

1958年,22岁的黄俊英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被相声这一艺术形式深深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会演结束后,他和琵琶演奏家黄锦培合作,首次尝试表演北方相声中的一个返场小段《文化水平》。“包袱”虽浅白,却每抖一个都让观众笑声不绝。这让他第一次讲相声就过了一把“笑星瘾”。尝到甜头后,他开始潜心探索创作符合广东人口味的粤语方言相声作品。

“广州话歇后语、俚语都很丰富、很有特色,用粤语方言来抖包袱,融入市井生活,大家会觉得很亲切。”为了构思,他常常茶饭不思,在被窝里辗转反侧,灵光乍现,便立马掀开被子,开灯记录下来,创作了许多经典包袱。

“我一日千里。”“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经典作品《一对一》的这些对白,每每演到,台下必哄然大笑。

1983年,广州相声艺术团成立,黄俊英出任第一任团长。他与搭档杨达、何宝文等共同创作了《广州话趣》《打破常规》《省港澳大比拼》《借电话》等反映老百姓生活的作品,深受欢迎,带领粤语相声进入一个全盛时期。

此后,广州相声艺术团的节目频频在电视和电台播出,成为各类晚会的压轴戏,足迹遍及省内外50多个市县的大小城镇,演出3000多场,观众300多万人次,成为岭南地区极受欢迎的艺术团体。

鼎盛时期,黄俊英一天演4场,场场爆满。有一次在四会演出,突然停电,观众不走,也不起哄,安安静静地等。来电后再演,结束已是翌日凌晨3时。“场内坐了1000多人,场外还有许多农民举着火把来看戏,我一生都忘不了这个画面。”他说。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生前曾感慨:“在广东说相声,我说不过黄俊英。在广东相声能够受欢迎,黄俊英功不可没。”

将戏曲程式等元素融入表演

台前说学逗唱,幕后能编会导。黄俊英把戏曲程式、唱腔对白等元素引入表演,还涉猎了小品、电视剧等不同表演形式,各种各样的人物都能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作品要源于生活,反映百姓心声,才最能打动人。”谈及创作,黄俊英语气严肃。

在创作上,马季对他影响很大。两人相识于1972年的第二届全国曲艺会演,南、北相声名家一见如故。相交四十多年来,两人亦师亦友,“当时我用一切余暇向他请教。他比我大两岁,总是极尽所能地为我释疑解惑。”黄俊英说。

马季创作作品《山鹰》时,在海南生活了一个多月,采集资料。结果首场演出效果并不如意,包袱少,于是他又回到海南继续观察。每每忆及此,黄俊英总是感慨:“相声演员需要时间,只有凭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沉下心去观察、积累,才能打磨出好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初,黄俊英在小品《盲公问米》中扮演视障人士。当时他在广州一个视障人士工厂外站了一个礼拜,观察他们的动作、表情,才有了活灵活现的表演。

在90年代“生神仙”系列作品中,黄俊英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表演风格。作品《生神仙睇相》中,他扮演不务正业的算命先生,针砭时弊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游医”骗钱现象。他为角色设计了夸张的造型,还糅入了粤剧丑生行当的唱白手段,在唱腔上下功夫,借鉴粤剧、曲艺前辈的“鬼马喉”,赋予人物“阴阳怪气”的语言色彩。这个毫不留情拆穿游医把戏的算命先生,马上“火”了起来。

而年轻观众最为熟悉的舞台形象,当属2006年的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中的警察“369”,这也是他本人最“心水”的角色。

“我是用相声演员的特点来表演,通过相声语言、包袱,增加‘笑料’。”剧中,“369”去拔牙,结果被医生拔去好牙,留下坏牙,又被大铁钳夹到舌头。黄俊英运用戏曲程式,滚下牙科椅子,连连呼痛,加上愤怒、痛苦、无奈等复杂表情……每每演到这里,观众都“笑到肚痛”。

饰演“369”时,黄俊英已步入古稀之年,足见这位老艺术家旺盛的创造力,到了晚年仍不断进取、突破。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曾对他说:“黄老师,‘369’这个人物只有您能演得这么好笑,因为您懂得用相声语言、包袱来演绎,其他演员没办法演出这个味道。”

与时俱进玩直播推动接力传承

表演上的功底与“爆发力”,与黄俊英年轻时受到的粤剧训练密不可分。16岁时,他曾拜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为师,学习了6年粤剧。罗品超一贯敢于创新,这也影响了黄俊英的从艺生涯,激励他博采众长、与时俱进。

“相声演员涉猎的领域很广,并且一定要紧跟时代,学习新东西,否则就过时了。”2020年疫情期间,演出活动受到影响,黄俊英便开通了抖音号,玩起了直播和视频。“英俊黄学堂”推出的《万物皆可“热气”?》等视频节目都大受年轻观众欢迎。

平时,他还热衷网购,年轻人爱玩的东西,他都乐意尝试。作品中接地气的“包袱”、网络语言,正源于他本人的生活。每当有人请教黄俊英的长寿秘诀,他总是笑称“不抽烟、少喝酒,多跟年轻人们交朋友”。

如今,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授徒与推广粤语相声文化上。

“受多元文化冲击,粤语相声的演出市场在缩水。加上没有系统的教学、成型的教材和专业的教研团队,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始终困难重重。”尽管自己仍有舞台号召力,但黄俊英难掩忧虑:“为什么我还在舞台第一线,一方面是街坊支持,这是我的荣幸;另一方面,也说明还没人能取代我、没有人接班,我真是忧心忡忡。”

2019年,他推动成立粤语相声发展基金,通过开展粤语相声进校园、举办《粤语相声大赛》、组建教研团队编写粤语相声小册子及教材、建立一套规范的青少年艺术培育工作制度等方式,希望培养更多年轻演员、年轻观众。

“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让这项事业后继有人!”这两三年来,粤语相声进校园的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在幼儿园、大学都备受欢迎,这让他稍感宽慰。

今年,黄俊英正在筹备从艺70周年的专题晚会。“专题晚会之外,还有徒弟专场,希望借助晚会的力量,让更多人关注粤语相声文化。”他坚信,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粤语相声经一代代人的接力传承,一定能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南方日报记者 徐子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