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赵将军死后,被追授为陆军上将,1946年将北平市一条道路命名为赵登禹路,用来纪念赵将军的抗日事迹,毛主席也曾评价道:给了全中国以崇高伟大的模范。爱国人士也曾赋诗,称赞赵将军:杀尽日寇平生愿,甘洒热血报民族。而日军在1939年的《大陆战史》中也评价赵将军为“白日下的噩梦”,更有甚至被赵将军爱国精神和英勇抗争气概所折服。随后日军大规模的增兵援助,赵登禹部队被派往南苑进行驻防,期间日军多次组织冲杀,但赵登禹都亲自率领大刀队疯狂砍杀,日军眼见进攻无妨,纷纷撤退,但大刀队已经追至敌后,不得已日军出动炮兵掩护,这才撤离,但由于日军援军已至,几经反复,南苑阵地大部分丢失,赵登禹部也收到整顿集结,准备再次反攻的命令。可由于叛徒泄露行踪,赵登禹汽车行驶至大红门御河桥处,突遭埋伏在两旁的日军伏击,赵登禹身中数枪,壮烈殉国。喜峰口的胜利不仅是中国自九一八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使全国上下抗战决心更加坚定而且给日本
在北京丰台区卢沟桥附近,有一座坟墓,墓碑上刻着几个大字“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1898-1937)”,这座长4米左右,宽2.2米左右的坟墓已经矗立在这里84年了,84年后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墓主人的身前立下的誓言却依旧萦绕在人们耳畔,不敢相忘: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首《大刀进行曲》是1933年上海著名音乐家麦新在听闻赵登禹率领大刀队取得喜峰口大捷后创作的,随后七七事变爆发,二十九军的英勇事迹再次感染了作家,随即进行改编,立马就传唱至大江南北,全国军民也被二十九军英勇抗战的精神所鼓舞,抗日救亡达到高潮,全民族抗战开始了!
赵登禹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没有显赫的家室,从小读书也不厉害但喜欢舞刀弄枪,随后拜拳师朱凤军为师,苦练三年,精通太极拳、八卦掌、少林功夫等中国传统功夫,并会融会贯通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武术人才。1914年16岁的赵登禹听闻冯玉祥治军严明前去投奔,因为识字和一身好武艺被冯玉祥看重选为随身侍卫,随后打过老虎、打过土匪积累了一些名望,后来也参加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可谓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中新秀。1932年,部队改编为二十九军,自此这个在抗战中鼓舞中国军民士气沉重打击日寇侵略被誉为“抗战雄师”的二十九军开始崭露头角。其中著名的抗日将领有:时任军长宋哲元、时任副军长佟麟阁、时任37师师长冯治安、时任38师长张自忠和时任109旅旅长的赵登禹等人士。
1933年,这支一直强调“不打内战,枪口对外” 的二十九军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了,长城抗战爆发,二十九军被安排布防在喜峰口一线,赵登禹被任命为敌前总指挥,可是当时的二十九军装备十分落后,只有野炮山炮10余门、轻机枪每连两挺,枪支也只是老旧的汉阳造和三八式,士兵们最多的武器是人手一柄的镔铁大刀。而对面的是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日军铃木师团,战争开始,日军就集结大批重炮和飞机对阵地狂轰滥炸了3个多小时,日军以为阵地没有了敌军便蜂拥而上,但早就有所准备的赵登禹部队在阵地开始激烈反抗,弹尽粮绝之际,将士们便拿起大刀和敌人展开肉搏,战况十分惨烈,连和营级干部很多都在此战中牺牲,赵登禹也腿部中弹负伤,但依旧守护着阵地,抗争到底。在敌人攻势稍弱之后,赵登禹不顾伤情,自己带领大刀队制定夜袭计划,临行前已经抱着必死决心,而且还鼓舞将士们,抗日救国是军人天职,只有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才能挽救祖国危亡。是夜,大刀队绕道敌后的炮兵阵地和宿营阵地,日军万万也没想到一群已经被打得伤亡惨重的军队竟然敢夜袭,一刹那,日军营地杀声震天,手榴弹在敌军阵地上四处开花,大刀到处无不人头落地,激战至凌晨时分,敌军野炮营和狼山洞等地敌人被消灭殆尽,此战共歼敌500余人,缴获大炮18门和无数的枪支弹药,随后二十九军又在喜峰口一线取得多次胜利,共歼敌50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赵登禹和二十九军也一战成名,成为当时妇孺皆知的抗日爱国军队,极大鼓舞了当时抗日的低迷情绪,各地纷纷效仿组建大刀队,大刀救国的热潮也随即在全国展开,赵登禹也因此战授勋“青天白日勋章”,晋升师长。
喜峰口的胜利不仅是中国自九一八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使全国上下抗战决心更加坚定而且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使日本侵略者心有余悸心惊胆颤于爱国军队的抗战意志,据日本《朝日新闻》评论此战道:明治大帝造兵以来,日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可见当时日军对喜峰口之战感到的恼怒和丧气。
但这还只是个开始,自日军进攻华北以来,二十九军就一直和日军进行着持续的斗争,期间虽有蒋介石的不抵抗和尽量避免冲突的命令,但二十九军让日军不得不打消之前的嚣张气焰,严阵以待之。
最大的冲突,在1937年7月7日,终于爆发了。日军根据蓄谋已久的既定政策,做出了全面侵华的决定,是夜,日军借口演习时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一向抗日坚决的37师师长冯治安严词拒绝,日军随即炮轰宛平城,冯治安下令一寸土地都不许退让,坚决回击日军的侵略行为,在宛平城日军遭到了激烈的反抗,眼看攻城无望,日军又向卢沟桥铁桥和龙王庙地区的二十九军守军发动攻击,最终两军在永定河畔展开激烈的拉锯战,短兵相接时,二十九军战士们再次举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随后日军大规模的增兵援助,赵登禹部队被派往南苑进行驻防,期间日军多次组织冲杀,但赵登禹都亲自率领大刀队疯狂砍杀,日军眼见进攻无妨,纷纷撤退,但大刀队已经追至敌后,不得已日军出动炮兵掩护,这才撤离,但由于日军援军已至,几经反复,南苑阵地大部分丢失,赵登禹部也收到整顿集结,准备再次反攻的命令。可由于叛徒泄露行踪,赵登禹汽车行驶至大红门御河桥处,突遭埋伏在两旁的日军伏击,赵登禹身中数枪,壮烈殉国。
赵将军死后,被追授为陆军上将,1946年将北平市一条道路命名为赵登禹路,用来纪念赵将军的抗日事迹,毛主席也曾评价道:给了全中国以崇高伟大的模范。爱国人士也曾赋诗,称赞赵将军:杀尽日寇平生愿,甘洒热血报民族。而日军在1939年的《大陆战史》中也评价赵将军为“白日下的噩梦”,更有甚至被赵将军爱国精神和英勇抗争气概所折服。
赵登禹将军走了,但二十九军给日寇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原二十九军师长的张自忠在抗战中取得临沂大捷,痛击骄横的板垣师团,随后又发动冬季攻势大大打击日军侵略气焰,这也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唯一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在1940年枣宜会战中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最后壮烈殉国,张自忠将军也成为抗战期间牺牲的唯一一位总司令。和二十九军同出冯玉祥门下的孙连仲在台儿庄战役中,率部扼守正面阵地,沉重打击了日军的进攻,最终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二十九军的抗战爱国将领还有许多,他们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被历史所铭记。
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南北西东,皆有守土抗战之责。84年前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和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这些爱国将领的捐躯赴国难,那能有今天的国富民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记得,就不会死去,如愿,就可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