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有什么故事(穿越鼻祖不是马克)
马克吐温有什么故事(穿越鼻祖不是马克)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道:“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董说董说(1620—1686),明末小说家。字若雨,号西庵。董说5岁能读《圆觉经》,10岁能作文,16岁能补廪,20余岁善观天象。董说一生好学,博学多才,研习极广,举凡经史、天文、象数、地志、律吕、医卜、方言、音韵、释老等等,均有涉猎。明亡后,董说隐居丰草庵,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董说一生著述繁富,据《南浔志》记载,共有100多种,有诗文杂著《丰草集》千余章、诗词乐府10余卷、《丰草庵杂著》数十种。中年出家苏州灵岩寺为僧,法名南潜,字月涵,著有《上堂晚参》、《唱酬语录》、《七国考》、《易发》、《运气定论》、《天官翼》、《薄镜歌发》、《楝花矶随笔》、《西游补》等10余种。董说《西游补》的成书时间约16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幽默大师、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代表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百万英镑》等。
马克·吐温
1886年1月,马克·吐温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亚瑟王朝里的美国人》,1889年12月成书。小说讲的是一个十九世纪的康州美国人,穿越时空隧道,倒退一千三百年,只身独闯公元六世纪英国,来到圆桌骑士时代的亚瑟王朝,闹出许多风波和笑话。该书开创了一百年后风行的文学类型——“穿越小说”,马克·吐温也因此被誉为“穿越小说鼻祖”。那么,为什么又说“穿越鼻祖”是明末中国人董说呢?
《西游补》
董说(1620—1686),明末小说家。字若雨,号西庵。董说5岁能读《圆觉经》,10岁能作文,16岁能补廪,20余岁善观天象。董说一生好学,博学多才,研习极广,举凡经史、天文、象数、地志、律吕、医卜、方言、音韵、释老等等,均有涉猎。
明亡后,董说隐居丰草庵,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董说一生著述繁富,据《南浔志》记载,共有100多种,有诗文杂著《丰草集》千余章、诗词乐府10余卷、《丰草庵杂著》数十种。中年出家苏州灵岩寺为僧,法名南潜,字月涵,著有《上堂晚参》、《唱酬语录》、《七国考》、《易发》、《运气定论》、《天官翼》、《薄镜歌发》、《楝花矶随笔》、《西游补》等10余种。
董说《西游补》的成书时间约1640年,而马克·吐温的《亚瑟王朝里的美国人》成书于1889年。二者比较,《西游补》整整早了200多年。由此得出新的论断:“穿越小说鼻祖”不是美国人马克·吐温,而是明末中国人董说!
董说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道:“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大致意思是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呵呵,樵夫不好好砍柴,却跑去看别人下棋,于是进入了时间隧道。这大概是最早的非长篇穿越故事了吧。刘禹锡诗“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烂柯人”典故即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