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装台现象讲好陕西故事(装台把西安人推到了台前)
解读装台现象讲好陕西故事(装台把西安人推到了台前)嗓音独特、别有风格的商芳会就是这样唱红于露天草台的。尽管主流艺界另眼相看,但商芳会的声音盖过了这个奖那个奖的得主。听听城墙底下“唱戏机”放的声腔,就知道谁的听众多了。谁家“过事”能请来商芳会,那场面就红火的就不像啥了!强调环境,强调市场,强调观众,强调传承,强调创新,强调制作,没错儿啊!抢救扶持申遗也没错儿啊!都说戏比天大,啥比戏大呢?时代在发展,审美在变化,汉唐岁月那时观看的戏剧小曲和其他什么娱乐形式,大部分早都看不见了。一场戏下来,阵势大宽裕的主家万把块钱,遇到红白喜事“过事”也就几千块钱还不一定管饭。有家老人过世,请来名气很大的角儿。出殡那天,硬是跪在地上腰酸腿疼被听唱两个小时不止,直到票子给的差不多了才起身。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呕心沥血,声泪俱下,唱的实在是卖力气。风里来雨里去,爱唱戏的人即使餐风宿露也执着不悔,食不果腹还粉墨登场。一列列高铁、一架架飞机、一艘艘游轮等不用问,肯定是
原创 关中尧
热播的电视剧《装台》,把西安人推到了台前,让西安的下苦人优雅亮相。
准确的说,在西安追随刁顺子们蹬三轮拉货的大多是南山里头的商州农民,西安人有西安人吃饭的门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活儿都安排给了农民工:
一栋栋不断落成的华丽大厦,扎钢筋、砌砖头、捣鼓水泥砂浆一直到装修完美是农民工穿着肮脏的迷彩服汗流浃背盖出来的;
一盘盘的美味佳肴从烹调到上桌全部流程是农民工戴着白工作帽呈献给翘着二郎腿食客的;
一条条整洁宽敞的现代化大街被起早贪黑风吹雨淋的农民工用原始的扫帚簸箕清扫保洁;
一列列高铁、一架架飞机、一艘艘游轮等不用问,肯定是面色黧黑手脚粗笨的农民工干着里边最脏最累最叫人看不起的工作。
好不容易涌现出来几个嗓音非常有特色的民间歌唱家呵呵对不起只能称为大衣哥草帽姐!那些体制内有来头的歌唱家是不屑与之为伍的。
怎么没有见娶媳妇嫁汉把农民工列为首选对象?
生在农村投胎修地球真是先人把人亏扎了倒了八辈子霉!
城里人和城里人的娃们都干啥去了?
单位行政总务上编制有一个电工,嚷嚷着活儿多忙不过来,便又雇了两个农民工扛着梯子辅助修电灯查电表。这个电工呢!上班梳着背头穿西服打领带坐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下了班油头粉面皮鞋擦得铮亮成了舞林高手。
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有电上的事情找他,不递烟叫科长眼皮都不抬一下,俨然一副专门给两个农民工派活儿的老板模样。除非一把手家里有事他一般是不亲自出马的,牛逼吧!
谁都知道戏剧演出市场式微的困窘,别看那些卸了妆风姿可人器宇轩昂的角儿走过来目不斜视,说白了其实他们也不过是站在前台的农民工。
哪个不是从乡下的土路走出来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艰辛登上城市舞台的?
然而,学戏的付出和演出的回报不成正比。梅花奖得主照样晚上在柏树林东木头市茶社清唱彩唱挣几个“搭红”外快,拿了钱还赶快喜笑颜开到慷慨的大粉丝跟前道个万福敬个酒。
要说“乌兰牧骑”那都是不现实的远话了。
就拿现在走州过县串村走乡那些演戏的民营剧团来说,谁还敢雇人来装台?都是自己卸卡车抬箱子挂服装摆道具呢!人人兼职,连团长也不例外。没办法,演出市场残忍得很!
一场戏下来,阵势大宽裕的主家万把块钱,遇到红白喜事“过事”也就几千块钱还不一定管饭。
有家老人过世,请来名气很大的角儿。出殡那天,硬是跪在地上腰酸腿疼被听唱两个小时不止,直到票子给的差不多了才起身。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呕心沥血,声泪俱下,唱的实在是卖力气。
风里来雨里去,爱唱戏的人即使餐风宿露也执着不悔,食不果腹还粉墨登场。
嗓音独特、别有风格的商芳会就是这样唱红于露天草台的。
尽管主流艺界另眼相看,但商芳会的声音盖过了这个奖那个奖的得主。听听城墙底下“唱戏机”放的声腔,就知道谁的听众多了。
谁家“过事”能请来商芳会,那场面就红火的就不像啥了!
强调环境,强调市场,强调观众,强调传承,强调创新,强调制作,没错儿啊!抢救扶持申遗也没错儿啊!
都说戏比天大,啥比戏大呢?
时代在发展,审美在变化,汉唐岁月那时观看的戏剧小曲和其他什么娱乐形式,大部分早都看不见了。
长安道情、汉调桄桄消失了也是不奇怪的。没人看没人唱了就会凐灭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有限的财政拨款大概长期一以贯之也撑不下去。
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快餐化以及传媒手段的丰富多彩和悠闲嗑瓜子听慢节奏戏曲的不搭界是必然的。
拿着手机坐车、付款、叫外卖刷抖音,二十年前是想都想不到的事情。而今想取消都取消不了,就看以后还有什么新玩意出现取代。
如果天天能“装台”,不仅是刁顺子们生存糊口的乐事,对戏剧工作者来说也是天大的恩赐!
这个社那个社既然都改制成了有限责任股份公司,投入的成本和收益就得算账。完成大任务是一回事,剧团开门“油盐酱醋米茶柴”是另一回事!
于是,有的民营剧团发明了舞台版的音配像: 整台戏播放名角高清晰全本演出录音,演员们彩妆只需做样子演哑剧,节约成本,效果显著。
戏迷买的是王哲中的票,听的是任哲中的腔。戏班子省了不少事,比自己人唱事半功倍。
哈哈!想不到吧?群众的智慧实在是高!
当年“四大名旦”也是旧时代娱乐演出市场逼出来的,都唱一个腔那不就听腻了嘛!没人捧了靠什么吃饭呢?别把艺术家想的那么纯粹。
有段时间热议北大才子卖肉如何如何,后来主人公卖肉卖出了名堂发了,也就回归理性,没有人再去关注了!
想想当初,确实也很迷惘: 难道北大出来的只能吃肉不能卖肉?农民工天生下来卖肉才是最合理的?
戏剧演出市场萎靡,演出成本居高不下,一个团那么多人宁愿闲着也不自己动手和电工音响灯光师一起装台省点钱,好像过去不是这样的吧?!
噢,有人说社会专业分工细致了,拿啥钱就干啥事嘛!
低头思忖,让剧团自己下苦力装台也得罪人,首先是刁顺子们没饭吃了!角儿们肯定也要骂大街的!《装台》不是就拍不成了?!
那就白说了,姑且追剧《装台》,看看戏剧专家大手笔结局到底如何破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