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悲剧之王(不惜代价地参与生活)
孤独与悲剧之王(不惜代价地参与生活)—————————————————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出访捷克,在总统哈维尔的陪同下,在”金老虎“酒吧拜访赫拉巴尔。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小书《我是谁》,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04年5月出版的“赫拉克尔精品集”中的一册。由赫拉克尔在各个时期发表的谈话、访谈、演讲、回忆性文章中节选的文字连缀而成,分为“谈自己的经历、性格、观点”,“谈文学创作、作家和他自己的作品”,“谈美术、音乐及其他”和“谈亲人、朋友”四个部分。书中,赫拉巴尔以毫不留情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弱点和怪僻,显示出一个智者、一个时代见证人的高度清醒和自觉,并以“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和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自况。阅读这些精彩的文字片段,可以使我们对赫拉克尔的思想、创作、人格和他的精神背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图景时时把我拖入沉郁无言和肃然深思中,体会到一种勾留人世的庄严之感。不错,任何时候,首要的是我们的生活、生活、生活
第一次知道捷克作家赫拉巴尔,是在1999年1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伊凡.克里玛的小说《我快乐的早晨》的“代译序”中,只有半句话,译为“赫拉贝尔”。而真正了解赫拉巴尔,则是由于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03年首次在中国大陆集中推出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过于喧嚣的孤独.底层的珍珠》和一部长篇《我曾经伺候过英国国王》。此前,虽然赫拉巴尔因其卓异的文学成就和特别的文学体式,被称为“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且已拥有了广泛的世界性声誉,但国内却未出版过他的一部作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于世界文学的隔膜和迟钝。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生于1914年3月28日,他的父亲在他出生之后一去未回,他由继父和母亲扶养长大并最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期间,赫拉克尔开始大量阅读文学和哲学著作,并对造型艺术和音乐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纳粹德国对捷克的占领,大学未毕业就开始了艰苦的谋生之路。先后当过公证处的抄写员、仓库管理员、铺铁路的小工、火车调度员、废品回收站打包工等十几种职业,历经了生活的艰辛。在与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中,他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方法和独特的个人美学。在较早的时候,赫拉巴尔就开始了诗歌、散文和小说的写作,但直到1963年49岁时才出版了第一本书《底层的珍珠》,此书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普通人生活中的十二个故事片段,一经问世即引起较大反响。“巴比代尔”是赫拉巴尔为概括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自创的一个词,有点北京方言中“侃爷”的意思。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被时代抛弃在“垃圾堆上的人”,在自己卑微凄惨的当下生活中自寻快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幽默感,用夸张和幻想,甚至用滔滔不绝的谎言将他们的悲剧性现实构造成一种富有美学意义的享受,彻底消解掉生活中的痛苦和忧伤,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俚语、隐语、反话在读者中引起了极大共鸣,以至“巴比代尔”成了某一类人、某种语言、行为和布拉格式幽默的代名词。
1968年苏军坦克开进布拉格,赫拉巴尔的作品全面遭禁。1971年,赫拉巴尔用十八天时间在夏日阳光的直晒下写出了长篇小说《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以说书的形式用一长串连贯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个子餐厅服务员的一生,其间穿插展现了二战期间纳粹法西斯一桩桩鲜为人知的惊恐内幕。小说完稿后,人们争相传抄,直到二十年之后才得以正式出版。而他从1972年5月开始动笔、历时四年完成的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则被赫拉巴尔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他声称自己为了写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死亡。这部前后酝酿二十年之久,三易其稿而成的小说,通过一位废纸打包工的独白有力地谴责了那些摧残、践踏和毁灭人类文化的愚昧行径,充满了布拉格式的嘲讽和黑色幽默。和以前的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使用抒情而又优美的书面语,结构了一部“忧伤的叙事曲”。可以想象,这部作品的成因和风格的陡变,肯定和作者同样做过废品站打包工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使我想起伊凡.克里玛1992年在美国一所大学的研讨会上的发言:“只要熬过来,不幸的经历总是值得的。”赫拉巴尔的大部分作品都获得了国内和法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国的各种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和话剧上演。1996年,捷克总统、著名作家哈维尔亲自授予赫拉巴尔功勋奖章。命运多舛、一生坎坷的赫拉巴尔终于得到全面认可。
另外 在捷克文坛,赫拉巴尔还是以一位先锋派作家的面目出现的。他时时以强大的个人能量与保守主义宣战,在小说的形式上作着不懈的探索。他说:“我必须用隐语写作,向各种习俗和禁忌挑战。”“我总是努力去盗火,越过禁忌,来打造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快速的语流、俚语写作、独创字词、不用常规使用标点符号甚至通篇不用标点符号、不合常规的文法、前后重复、上下文不连贯等等,赫拉克尔不管不顾地昂然前行,根本不理睬人们对他的批评。他骄傲地说:“我的风格就是错误百出,可由此而构成我的魅力。”有趣的是,他不但善于学习吸收各色人等的鲜活语言为己所用,每年还至少温习一遍老子的《道德经》,在作品中,他甚至把老子和耶稣安排在一起讨论人生哲学。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小书《我是谁》,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04年5月出版的“赫拉克尔精品集”中的一册。由赫拉克尔在各个时期发表的谈话、访谈、演讲、回忆性文章中节选的文字连缀而成,分为“谈自己的经历、性格、观点”,“谈文学创作、作家和他自己的作品”,“谈美术、音乐及其他”和“谈亲人、朋友”四个部分。书中,赫拉巴尔以毫不留情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弱点和怪僻,显示出一个智者、一个时代见证人的高度清醒和自觉,并以“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和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自况。阅读这些精彩的文字片段,可以使我们对赫拉克尔的思想、创作、人格和他的精神背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图景时时把我拖入沉郁无言和肃然深思中,体会到一种勾留人世的庄严之感。不错,任何时候,首要的是我们的生活、生活、生活。赫拉巴尔说:“在任何地方都要不惜任何代价参与生活。”但是,1997年2月3日,赫拉克尔在因病住了十几天院即将出院的时候,却从医院五楼的窗口坠下。他说:“我已经做了我该做的一切……那么,我还呆在这里干嘛呢?”但也有人说,他是想伸手去喂窗外的鸽子。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是二十世纪捷克文坛家喻户晓,深受爱戴的文学奇才。他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对这些人寄予同情与爱怜,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以文字发掘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刻画出一群平凡又奇特的人物形象,小说里充满捷克的气味。
主要作品有《底层的珍珠》《巴比代尔》《严密监视的列车》《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过于喧嚣的孤独》等。
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出访捷克,在总统哈维尔的陪同下,在”金老虎“酒吧拜访赫拉巴尔。
—————————————————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20世纪捷克文坛家喻户晓,深受爱戴的文学奇才。他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对这些人寄予同情与爱怜,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以文字发掘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刻画出一群平凡又奇特的人物形象,小说里充满捷克的气味。
主要作品有《底层的珍珠》《巴比代尔》《严密监视的列车》《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过于喧嚣的孤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