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丁肇中对待格物致知是什么态度(丁肇中格物致知的专业精神)

丁肇中对待格物致知是什么态度(丁肇中格物致知的专业精神)丁肇中告诫中国青年:“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让我们认真学习丁先生的格物致知的专一精神,把此精神作为我们治学、处事、创新的原则,变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丁肇中的实验精神来源于他的“格物致知”的追求信念。1991年10月18日,丁肇中先生在人民大会堂发表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阐明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及其重要性。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所论述的一段: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为,通过对万事万物道理的认识、研究(格物)后,才能获得知识(致知);获得知识后,

丁肇中对待格物致知是什么态度(丁肇中格物致知的专业精神)(1)

丁肇中 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中国山东日照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最喜欢的诗是叶剑英的《攻关》:“攻关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他很强调踏踏实实地做科学实验,在他看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都倾向于理论研究而避免实验研究,尽管实验很苦,很枯燥,但是“自然科学理论是离不开试验基础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或验证结论。

与西方教育相比,丁肇中认为我国的现行教育要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启发诱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扩大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兴趣,帮助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而不是围着分数转。考试能拿第一并不代表一切,因为考试是解决别人解决了的问题,而科学研究是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丁肇中的青少年时期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初中和高中后才赴美国大学学习。故丁肇中从小接受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并 受益终生。他原来钟爱历史、物理两门课,后来专修物理,再后来专门从事高能粒子物理学研究,钟情于物理实验。经过千万次浩瀚繁芜的实验,终于在1974年发现了改变人类对物质基本结构认识的J/4粒子 由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实验精神来源于他的“格物致知”的追求信念。1991年10月18日,丁肇中先生在人民大会堂发表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讲,阐明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及其重要性。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所论述的一段: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为,通过对万事万物道理的认识、研究(格物)后,才能获得知识(致知);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行;品行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由上可知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它是四书五经的总概括。

作为自然科学家,丁肇中对格物致知有更广义更现代的理解,他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格物)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才能有所发明创造。正是这种“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精神,成就了丁肇中的人生辉煌。在发现J/4 粒子后,1979年进行了胶子的发现实验,1982-2003年进行了由19个国家600名科学家参加的L3实验,1994年至今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唯一的大型精密物理实验AMS实验(探测宇宙“反物质和暗物质”)。

丁肇中告诫中国青年:“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让我们认真学习丁先生的格物致知的专一精神,把此精神作为我们治学、处事、创新的原则,变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丁肇中对待格物致知是什么态度(丁肇中格物致知的专业精神)(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