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放走390名死囚(唐太宗放死囚回家过年)
唐太宗放走390名死囚(唐太宗放死囚回家过年)笔者认为,唐太宗的爱民之举是发自内心的,他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一件事情上故意做样子。唐太宗所表现出来的仁慈和气度,不是普通人能够揣度的。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写《纵囚论》来评论唐太宗放死刑犯回家过年一事,认为唐太宗是沽名钓誉,仔细想想,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明君,他不仅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登基后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虚心纳谏、举贤任能,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呈现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美好局面,他本人也被尊为“天可汗”,这样的殊荣并不是谁想得就能得到的。得知这些死刑犯按期归来,唐太宗非常欣慰,人都有善恶两面,激发人的善念可以使恶人变好,刺激人的恶也可使好人变坏。既然他们能被教化,他们已经变成好人了,也就不需要再处决他们了。这时唐太宗再次做了出人意料的决定,全部赦免他们的死罪,放他们回家。白居易在他的新乐府诗《七德舞》中盛赞唐太宗的这次仁慈爱民之举,“死囚四百来
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在贞观六年(632年)十二月,唐太宗到监狱视察,那一年监狱里关押了三百九十名死刑犯,到明年秋天,这些死刑犯就要被处决了。虽说他们犯了死罪,但是毕竟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想到这,唐太宗心生怜悯,就问他们,你们还有什么要求没有?
有一个犯人扑通跪下:“我家里有老母妻小,若能再见他们一面,我死而无憾!”其他人一看有人说了心中的要求,也纷纷下跪请求。唐太宗当即决定放他们回家,跟随的大臣中有的人就表示很担心,这些毕竟是犯了死罪的人,把他们放回家,他们还能回来吗?不太同意唐太宗的做法。
唐太宗心里有数,他没有采纳大臣的意见,而是决定满足这些将死之人的心愿,真的放他们回家过年。但是唐太宗与他们约定,明年秋天秋决之前一定要主动回来。“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这些死刑犯和他的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度过了最难忘的一个年,他们对唐太宗的感念无以言表,深深被唐太宗的仁慈与气度所折服,惟有遵守信用,才能报答唐太宗的恩情于万一。这些死刑犯明明知道,他们回来面对的就是死亡,但是他们既然答应了唐太宗按期归来,就得遵守承诺,况且他们回家见亲人的愿望已经得到满足,还要求什么呢,他们愿意为自己犯下的错误买单。秋决之前,三百九十人,无一人不归。这真是奇迹!
得知这些死刑犯按期归来,唐太宗非常欣慰,人都有善恶两面,激发人的善念可以使恶人变好,刺激人的恶也可使好人变坏。既然他们能被教化,他们已经变成好人了,也就不需要再处决他们了。这时唐太宗再次做了出人意料的决定,全部赦免他们的死罪,放他们回家。
白居易在他的新乐府诗《七德舞》中盛赞唐太宗的这次仁慈爱民之举,“死囚四百来归狱”。其实唐太宗的仁慈爱民之举有很多,如贞观十九年(645年)十一月,唐太宗东征之后往回返,路过易州(今河北易县),易州司马陈元寿向唐太宗进献了一批新鲜的蔬菜。这批蔬菜来之不易,十一月的北方,已经天寒地冻,为了向唐太宗进献新鲜蔬菜,陈元寿让老百姓烧火炕,在屋棚里种植出来,“使民于地室蓄火种蔬”。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给皇帝献上特供蔬菜。但是唐太宗得知这批蔬菜如此扰民,坚决拒绝了,而且当即免掉陈元寿的官职。唐太宗平生最惧怕扰民,凡是扰民的事情他是决定不会干的。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写《纵囚论》来评论唐太宗放死刑犯回家过年一事,认为唐太宗是沽名钓誉,仔细想想,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明君,他不仅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登基后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虚心纳谏、举贤任能,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呈现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美好局面,他本人也被尊为“天可汗”,这样的殊荣并不是谁想得就能得到的。
笔者认为,唐太宗的爱民之举是发自内心的,他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一件事情上故意做样子。唐太宗所表现出来的仁慈和气度,不是普通人能够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