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贡献力量(脱贫攻坚一线行)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贡献力量(脱贫攻坚一线行)“我也不认识字,不会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各位工作人员。”金秀池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金秀池是郭小友的老伴,说起家里这几年的情况,她回忆道,2018年老伴因腿疼被确诊为癌症时,她发愁地哭了,家里没钱,也没处借钱。“多亏了刘书记、工作组帮着,给贫困户这儿补那儿补的,现在老伴儿病情基本稳定了。”金秀池说,“现在家里有养鸡场,刘书记、工作组帮着办的,养了600只鸡。”豆村共有172户、721名村民,村民世世代代以种植小麦、玉米为生。村民郭小友一家共5口人,儿子郭中亮是一级听力残疾,孙女就读高三。郭小友家因病致贫,在2018年被确定为贫困户,2019年实现脱贫。刘书记向记者介绍豆村光伏发电项目。王勇 摄1月23日上午,记者乘车从衡水市区前往衡水武强县豆村,一路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超过50米。一个多小时后,车终于“摸索”到了目的地。豆村路面整洁,老乡的房子外墙上粉刷着展示农耕文化、传统美德的宣传画和

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

记录电力民生,讲述电力人扶贫的故事,感受电力扶贫变化,这是电力记者的使命和初心。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新时代的电力故事就在哪里。

春节前,《亮报》开展“新春走基层”新闻采访行动,5名全媒体记者踏上采访征程,深入基层一线,记录最鲜活、最生动的故事,深入挖掘一线供电员工扎根基层的感人故事,多角度反映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新气象、新变化。

河北衡水:苦尽甘来 日子有盼头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贡献力量(脱贫攻坚一线行)(1)

刘书记向记者介绍豆村光伏发电项目。王勇 摄

1月23日上午,记者乘车从衡水市区前往衡水武强县豆村,一路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超过50米。一个多小时后,车终于“摸索”到了目的地。豆村路面整洁,老乡的房子外墙上粉刷着展示农耕文化、传统美德的宣传画和文字。

豆村共有172户、721名村民,村民世世代代以种植小麦、玉米为生。村民郭小友一家共5口人,儿子郭中亮是一级听力残疾,孙女就读高三。郭小友家因病致贫,在2018年被确定为贫困户,2019年实现脱贫。

“我也不认识字,不会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各位工作人员。”金秀池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金秀池是郭小友的老伴,说起家里这几年的情况,她回忆道,2018年老伴因腿疼被确诊为癌症时,她发愁地哭了,家里没钱,也没处借钱。“多亏了刘书记、工作组帮着,给贫困户这儿补那儿补的,现在老伴儿病情基本稳定了。”金秀池说,“现在家里有养鸡场,刘书记、工作组帮着办的,养了600只鸡。”

刘书记是河北衡水供电公司帮扶第一书记,全名叫刘月伦。刘书记介绍了目前郭小友家的医疗保障情况:“老俩口都办了慢性病本,报销比例能达到70%以上。大病(包括郭小友患有的癌症)能享受到4重医疗保障,分别是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医疗救助(民政救助)和商业保险,4重保障的报销比例达到90%,个人承担费用不超过10%。”

2018年6月,刘书记到豆村开展扶贫。他带着扶贫工作组开展了12项专项行动、六化举措,扶贫重点是基础建设、真情帮扶。专项行动从基础设施入手,包括民居改造、村民安全用水、修建广场等。六化举措主要是:硬化(村里大街小巷改成水泥路,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村里共安装了75盏太阳能路灯)、文化等。

2019年扶贫工作组在产业扶贫下功夫,成立扶贫车间。现在村里共有2个扶贫车间,如今,郭小友的儿媳妇就在扶贫车间打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此外,工作组还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光伏救助,每户每月的收入为350元。在刘书记的协调下,河北衡水供电公司与郭小友家的养鸡场签署了6万元的鸡蛋销售合同。刘书记说:“2020年,我们要更加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让他们继续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郭小友的孙女郭何萱萱今年就读高三,谈到今后的生活,她有些羞涩但又很坚定。“我现在是个学生,挣不了什么钱。以后挣了钱,要让爷爷奶奶穿好吃好,让爸爸妈妈穿好吃好,我自己也穿好吃好。”她说。

从郭小友家出来将近中午了,村民们碰到刘书记都热情地跟他打招呼。刘书记感慨地说:“老乡从内心散发出来的感谢对我来说,比我自己得了什么奖状都高兴。”(《亮报》全媒体记者 潘宏娟 通讯员 王勇 刘建峰)

天津宁河:带货书记如何念好“扶贫经?”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贡献力量(脱贫攻坚一线行)(2)

记者采访刘勇书记。王淑琪 摄

天津市宁河区廉庄镇后米厂村,是远近闻名的稻米之乡。蓟运河穿村而过,这座小小村落历经百年积淀,孕育出悠久的水稻文化。虽说村里大米的品质不错,但是由于销路不畅、品牌不响、米贩子压价,村里的老百姓却赚不着多少钱。久而久之,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里留守的老年人、残疾人与贫困户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后米厂村也成为当地的困难村。

当国网天津宁河供电公司营销部党总支书记刘勇到后米厂村担任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后,这一切有了改观。

在后米厂村村民心中,刘勇是个能人;在记者眼中,他却更像时下流行的“带货”网红。靠着自己干营销时积累下的人脉、关系,刘勇到任以来,想尽一切办法为后米厂村的大米造品牌、拓销路。他亲自为后米厂村的老乡与天津市各区供电公司单位的食堂牵线搭桥,还在国网商城的“慧农帮”等网上平台搞起销售专区,齐头并进开展宣传。2018年9月,在天津宁河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宁河·全国大米展销会上,宁河大米还在CCTV7《乡村大世界》“丰收中国”栏目中露了一回脸,叫响了品牌。

为了让宁河大米更有市场,刘勇去了农业局向专家请教,又跑到著名的“天津小站稻”种植基地向能手取经,还到米商米贩的摊上调研售卖情况。经过思索,一方面,他大力推广“蟹田稻”的纯天然生态种植法:农民在水稻田里养殖螃蟹,既保证了水稻的纯天然,又能增加销售螃蟹的一笔收入;另一方面,在他的推进下,宁河供电公司全面参与创建了后米厂村“向日葵”蟹田稻品牌,宁河供电公司的爱心公益品牌“向日葵”移植到大米上,既扩大了大米品牌影响力,又宣传了公益。

在刘勇的努力下,后米厂村的大米销售不断取得新突破。近两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从1万出头达到了2万左右,村集体也增加了十几万的收入,后米厂村各项精准脱贫指标相继达标。此外,刘勇还会同村两委班子一起,在村中推进土地流转、农业合作,为村民持续增收提供保障。如今,后米厂村解决了积水问题、整治了环境卫生、造好了污水处理厂、修好了致富公路,村民家家户户都改造了厕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建的里巷路旁、村委会周边、河堤两侧,栽种了4000株海棠树和杏树,春天开花的时候,美极了。

看着干净明亮、新建起的村老年照料中心、读书屋、活动室,村民纷纷翘起了大拇指。刘勇还不满足,去年春灌前,他又拿出了新点子:“咱村的地形适合北边种瓜,南边种稻,分散种植,西瓜收完还可以再种玉米。”说这话的底气,来自他日常的用心观察和学到的科学知识。

2019年7月,后米厂村种下的第一茬西瓜丰收了。不少山东的批发商来后米厂村进货,在瓜田里随便摘了一个试吃说:“你们这瓜真不赖,又脆又甜!”“那可不,我家这块地特别适合种西瓜,刘书记慧眼识珠啊,他们都抢着买。”农户杨家成自豪地回应:“今年这4亩多地我能赚5千多块钱!”

2019年8月份,汛期的雨水如约而至,一场场大雨把水稻浇得风姿绰约。水稻长得好,田里散养的螃蟹个头也一个劲儿地窜!

看着后米厂村一点一滴的变化,“带货书记”刘勇倍感自豪地说:“只要你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肯定会支持你,会欢迎你。把工作做好,让老百姓真真实实的脱贫,过上美好生活,这就是我的初心!”(《亮报》全媒体记者 王远 通讯员 王淑琪)

福建连城:周火养出山坳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贡献力量(脱贫攻坚一线行)(3)

周火养在后山为果树除杂草。郑天祥 摄

10多公里,从福建省连城县北团镇车上村,到连城县最大的产业园,是周火养老家与新家的距离。

今年50岁的周火养,从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走出,异地搬迁到海峡光电产业园,并在连城县供电公司的帮助下,在产业园找到了工作,发展了副业,重新撑起了自己的家。

联系上周火养时,产业园已经放假,他回了老家。“我在山上养了鸡,种了果树,得时常回来照看。”周火养电话里说,欢迎我们去村里看看。

驱车北上,路虽不远,但并不好走。人们常说蜀道难,到了福建才知闽道也难。直到进了村子,我才知,这里的难,比山路曲折难走,又多了一层含义——难养人。

车上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走在通村的小道上,触目可及的是被切割成碎块的烟地、以及村后荒山上矮小的灌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现实景象让人揪心。

见到周火养时,他刚忙完了烟地里的活儿。一个皮肤黝黑、笑容腼腆、裤腿边沾了些泥土的中年男子来到我们面前,他招招手,示意我们跟着他走。

周火养领我们到了后山。问及山名,他笑笑说不知道,就是个穷山,土不肥。

以前靠山吃山,周火养没过上好日子。周火养以前的家,房屋破旧且是危房,每逢下大雨就积水,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爱人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孩子在上小学,都需要人照顾。周火养没法外出打工,只在镇上的煤矿里打零工,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周火养的困境让政府挂心。2017年,周火养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供电公司干部上门挂钩帮扶。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帮助我的人。”话不多的周火养,聊起来这些时,连提了好几次感谢。他要感谢的人,其中一位是供电公司的干部,蔡振。

2016年,包括蔡振在内的187名供电公司干部与武平县、连城县的261户贫困户结了帮扶对子。蔡振的帮扶对象是周火养,从2017年年初开始,两个同样少言寡语、踏实勤恳的人凑到了一起,为周火养的脱贫“事业”忙了起来。

两人一起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商量搞什么副业。

闽西的山土贫瘠,水土流失得厉害,种植养殖得好好选种。蔡振建议种芙蓉李、养河田鸡,周火养信他,完全照着办。

周火养回忆那段时间,很感激蔡振的付出:“他前一天夜里还在抢修线路,第二天一大早,竟跑到村里来,要带我去参观学习养殖技术。”两人的付出有了回报,河田鸡养殖很成功,个头不大,但在集市上很抢手;芙蓉李去年也收获了3000多斤。

2018年10月,享受到异地搬迁政策的周火养,搬进了政府给他安置的新家。新家在县城最大的产业园里,是单元房,75平方米,走了半辈子泥土地的周火养,带着妻子、女儿在园区安了家。7岁的女儿还就近上了小学。

更让周火养没想到的是,他在园区找到了工作。工作是蔡振帮忙联系的,在产业园的一家锂电池厂里帮工。

有了新工作,住上了新房,种养副业维持得不错,女儿在城里读了书,如今的周火养过得充实。给几十只河田鸡喂了吃食,为果树清理了杂草、翻了土,周火养带我们下山,他还要去烟地里给别人帮忙。

“不歇会儿?”

“不累,闲着也不舒服。”

周火养快步走在前头,小心翼翼地为我们领路:“以前围着大山跑生活,走的都是这种土坡路。现在走的路不一样了,想让女儿过更好的生活。”周火养说这句话时,他脚下的步子走得稳稳的。(《亮报》全媒体记者 张静 通讯员 谢静媛 郑天翔)

山东枣庄:小小地瓜枣 致富软黄金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贡献力量(脱贫攻坚一线行)(4)

记者在地瓜枣生产车间采访。关健 摄

1月23日,大年二十九,沐浴着冬日暖阳,伴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记者驱车来到了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曹山顶村,探访当地首座千亩山顶地瓜枣新农场。

在徐庄镇,地瓜是人们祖辈为生的食物,把地瓜蒸熟后切片晾晒,人们称之为“地瓜枣”,是当地人钟爱的农副产品之一。过去,每年一到深秋,村民们都会在屋头晒制地瓜枣,满目金黄,成为了这里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山势陡峭,有段路几乎直上直下,可山顶却异常平坦开阔。“这叫养地,山泉浇灌,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一年只种一茬地瓜,其它时间就这么风吹日晒地养着。”同行的枣庄德丰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曹广锋看出了记者的疑惑,解释说,这块地是日本客商现场相中的,种植过程也严格执行国际绿色食品种植标准。地瓜成熟后运到山下进行全自动流水线加工成地瓜枣,远销日韩等地,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抗癌大宝”。

曹广锋是徐庄镇土生土长的农民,2012年,多年外出打工的他回到家乡重拾地瓜枣老手艺,支起大锅搞加工,集体收购村民家种的地瓜,逐渐做成了村上支柱产业。但那时候,传统煮锅主要烧煤,晾晒出量少,耗时长,根本做不到无尘无菌,因此,“家家冒黑烟,户户晾黄金”成了曹山顶村的一景。

近年来,随着农村大气污染治理的推进,曹光锋差点“创业梦断”。关键时刻,枣庄供电公司徐庄供电所员工华明芳告诉了他一个叫做“电能替代”的新模式,让他的厂子“柳暗花明又一村”。曹广锋惊喜地发现,电能替代消除了烧煤污染等种种弊端,去皮、蒸煮、烘干、杀菌、包装等电气化设备的引进,还让地瓜枣的口感品相焕然一新。从此,小小地瓜枣“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了众人叫好叫座的可口美味。

近年来,枣庄供电公司加快农网改造升级,把动力电通到了曹山顶村户家、厂区和山顶,新上4台变压器,变电容量达到850千伏安。特别是山顶地瓜枣种植用电,享受的是党中央国家实施机井通电惠民政策,一台200千伏安的变压器,25棵电线杆,没让曹广锋掏一分钱。

电通,财通,百姓富。曹广锋扩了老厂盖新厂,从日本引进全自动流水生产线,拿下了周边5个乡镇的地瓜加工代理,每月用电量超过6万千瓦时,年产值超过1亿元,成了全镇第一、全区挂名的加工大户。

腰包鼓了,曹广锋不忘本,对贫困户就业优先安置,60多岁的贫困户来德丰食品工作,每天管吃管喝还发80元工资。厂房内,记者遇到了正在值班的曹山顶村村民张艳丽。今年刚满30岁的她以前常年在外打工,每月辛辛苦苦也就能挣3000元。1年前,她听说村里远近闻名的扶贫企业招人,便急匆匆地报了名。现在在德丰食品,她可以轻轻松松月入4000元,空闲时间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家里三亩地瓜还能进账一万块,我去年一个人就挣了六万块。我觉得我的生活更有奔头了!”张艳丽高兴地说。

群羊走路靠头羊。曹山顶村的新尝试,也让全区5000多座山头燃起了小康梦想。如今,山亭区政府正着手规划国家级甘薯产业示范园,一揽子建设地瓜深加工、储藏、冷链物流、生态观光等项目,打造属于山亭区的崭新龙头产业。曹广锋更是踌躇满志:“我今年已经选好了新品种,一定让大家吃上罐头地瓜,插上吸管,跟喝蜂蜜一个样!”(《亮报》全媒体记者 孟冉冉 通讯员 鞠同心 关健)

河南商丘:“俺叫‘当先’ 脱贫也要当先”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贡献力量(脱贫攻坚一线行)(5)

吕当先给自家院子挂上大红灯笼。王辉 摄

1月21日,农历腊月二十七,记者来到河南商丘夏邑县骆集乡胜利东村。此时的豫东大地虽然寒意逼人,但家家户户都在热火朝天忙着蒸馒头、炸丸子、备年货……处处散发着暖暖的烟火和浓浓的年味儿。

上午11时,村民吕当先把一对火红的灯笼挂在大门口,小院顿时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从没想到俺能过上这样的生活,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过年了必须得喜庆喜庆。”吕当先乐呵呵地说。

今年54岁的吕当先是土生土长的胜利东村人。1997年,正值壮年的他在工地干活时,左手五根手指被齐根切断,落下了终生残疾。原本一家四口的安稳生活,也从此变得苦不堪言。他再也无法外出打工,只能在家耕种仅有的3.8亩农田,干些简单的零工 全家当年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2014年,胜利东村一些村民干起了杨木加工,起初生意不错,吕当先也心动了。他东拼西凑了5万元钱,买了一套旧的杨木加工设备,也开了个杨木板皮加工作坊。短短一年胜利东村开了12家加工作坊。村里的1条10千伏供电线路、6台配电变压器,户均容量仅0.94千伏安的供电能力,就显得力不从心。“一到用电高峰时段,只听见加工机器‘嗡嗡嗡’地直响,可就是无法启动。有时候勉强启动吧,电压忽高忽低,严重影响到板皮质量,加工出来的板皮厚薄不均。而且那会经常是错峰生产,也影响到板皮产量。”说起刚建厂时的用电情况,吕当先打开了话匣子,“这样生产的板皮大老远地送到板材加工厂,人家厂家验过货后,都不收货。一年下来,除掉工人工资、场地租赁费等,所剩无几了。”吕当先一年没能赚到钱,为此,妻子王大真没少埋怨他。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贡献力量(脱贫攻坚一线行)(6)

供电员工为吕当先的“老吕加工作坊”检查用电设备。王辉 摄

2016年,胜利东村成为商丘首批电力专项扶贫村之一,商丘供电公司先后投资296.6万元,对村电网进行改造升级,共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4.84千米,400千伏线路9.69千米;新建改造配变台区12个,配电容量达2.4兆伏安。改造后,胜利东村的户均配变容量从原来的0.94千伏安,一下子提升到3.14千伏安,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电示范村’。现在再也不用错峰生产了,12家作坊可以同时开工生产了。”商丘供电公司驻村帮扶工作人员司卫国说。

电足了,吕当先却坐不住了。原来的设备性能太差,他想换套设备,好好大干一场。“俺名字叫‘当先’,在脱贫上也不能落后,也要当先。”老吕通过扶贫贷款,购买了一套新的杨木加工设备,加工作坊现在每月能加工杨木五六十方,不但产量上去了,产品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再也没有发生过板皮薄厚不均的现象,杨木板皮也远销到山东临沂、邳州等地。“电量足了,电压稳了,销路也多了,原来没人要的板皮,现在厂家都主动上门收购了。”老吕说,这些都是供电公司帮扶的功劳。

在老吕夫妻两人的辛苦经营下,吕当先的杨木作坊实现盈利2.4万元,加上种地收入2千元,他家人均收入实现1.3万元。当年,吕当先就脱了贫,获得了“脱贫致富星级户”。

2019年年初,吕当先又投资了10万元,重新购置了一套更先进的杨木加工设备。“老设备光旋皮这一个流程就需要十几人,现在新设备4人就可以,效率高了,成本却低了。现在每天能加工杨木15方,俺的生意做得更大了。”吕当先兴奋地说道。

2019年,吕当先家庭收入达到3.6万元,他还安排了12名贫困人员到他的板材加工厂就业。

“这样的日子,以前俺是想也不敢想,这得感谢党的政策,感谢供电公司啊!”吕当先说,“今年,俺准备再买一台抓木机,把产量再提高提高,争取作坊里伙伴们都脱贫。”(《亮报》全媒体记者 陈杰 通讯员 王辉)

脱贫攻坚一线行,喜看旧貌换新颜

2020年,贫困远去,幸福走来。在山川、在城边、在田野、在企业,作为媒体人,我们将持续聆听寒冬里你的小确幸,感受你脱贫致富的大欢喜;我们将一直记录你坚守岗位奋斗的新作为,见证你追逐梦想开创的新天地。这一年新春,我们与这些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供电人一起满怀期待,一起昂扬向前。

鸣谢|河北武强县供电公司、天津宁河供电公司、福建连城县供电公司、山东枣庄供电公司、河南商丘供电公司

编辑|杨印

审核|王远

监制|葛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