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尸人的生活在哪里(捞尸人游走生死之间)
捞尸人的生活在哪里(捞尸人游走生死之间)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河流多了水就多,虽然水能育人,反之也意味着我国水域事故发生率,要比其他国家的高。捞尸人其实也不难理解,可以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打捞尸体的人,他们时常穿梭在生死之间,下水打捞泡在河里的尸体。岸上的校友立马联系了搜救队,当然这片长江流域还有个人打捞者,当时一位名叫王守海的捞尸人,打捞到了这位因救人壮烈牺牲的英雄,同学们在岸边“跪求”他带上岸,但是他却不为所动,甚至开始坐地起价,而捞尸的费用他开口就要3万多。当时《江汉商报》的记者张铁还对此事进行了拍照,照片中尸体被挂在船边、泡在水里拖行,一起“挟尸要价”的事件,“捞尸人”这个行业开始展露在我们的面前。张铁现场拍照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就业机会以及供我们选择的行业也越来越多,于是也出现了好多听起来令人咋舌的行业,比如:入殓师,尸体回收员,以及今天我们要说的捞尸人。
如果突然提起这个行业你会感觉很恐怖,而且很陌生,那么“捞尸人”这个行业是什么时候开始,让我们备受关注的呢?
2009年10月24日,两名儿童不幸落入长江流域,当时长江大学的15位校友正在此地野炊,看见儿童落水后,二话没说起身跳入江中,进行施救。
无奈长江的水流波涛汹涌,见义勇为的15位校友中,有三位施救者被水流吞没,就这样三位年轻人的生命也被无情的水流带走。
岸上的校友立马联系了搜救队,当然这片长江流域还有个人打捞者,当时一位名叫王守海的捞尸人,打捞到了这位因救人壮烈牺牲的英雄,同学们在岸边“跪求”他带上岸,但是他却不为所动,甚至开始坐地起价,而捞尸的费用他开口就要3万多。
当时《江汉商报》的记者张铁还对此事进行了拍照,照片中尸体被挂在船边、泡在水里拖行,一起“挟尸要价”的事件,“捞尸人”这个行业开始展露在我们的面前。
张铁现场拍照
一、 何为捞尸人,这个行业怎么来的,工作环境又如何呢?捞尸人其实也不难理解,可以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打捞尸体的人,他们时常穿梭在生死之间,下水打捞泡在河里的尸体。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河流多了水就多,虽然水能育人,反之也意味着我国水域事故发生率,要比其他国家的高。
在全球中国溺亡的人数是最多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为溺水死亡的人数有5.7万人,而且卫生组织估计,实际的溺亡人数可能要比这个数据高一倍。
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人死后“入土为安”,死者为大,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去世的,遗体必须找到,带回家好好的安葬才能换回死者灵魂的安宁。
这时逐渐就形成了“捞尸人”这个行业。
这个行业中的人特别的杂乱,有的人可能觉得这个职业可以获得很高的收入,也有的人是因为水性好,也想赚点钱,所以就做了“捞尸人”,还有的人做这个就是为了积德,让死者的亡灵回家!
人死本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且是打捞溺亡的人,这就是这份工作需要有极高的心理素质。
除了克服自己的心理以为,工作的进行也是非常地困难,他们每次憋气沉入水底,都是在与天赌命,根本不确定下一秒自己是死是活。
一般的尸体在刚死的时候,身体的密度要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尸体会下沉在水底,这时“捞尸人”就需要潜入水底寻找,并且通常河流都是流动的,这也大大增加了他们的打捞难度。
再有一种就是尸体泡水好几天后,这时候的尸体会浮出水面,外观上看到的是完全发胀的尸体,这种情况下的打捞难度也是大大增加。
因为要做到大幅度保留尸体完整性,而且你的手不能去触摸尸体,光是皮肤表面的一层粘液,只要人接触到就会带来很多种皮肤病,只能用铁钩,或者绳子之类的物品进行捆绑,多数“捞尸人”选择手腕位置,把尸体拖回上岸。
但是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让人嫌弃的味道“尸臭”,有人曾经说过那种味道一旦沾上了就是一辈子。
本来是光荣的职业,却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时常遭到他人的歧视。
陈松是一位在长江流域漂流了半辈子的“捞尸人”,他最熟练的工作就是打捞已经发胀的尸体。
每天陪伴陈松的就是他的小木船,以及他打捞尸体所用的工具:钩子,绳子,“浮尸池”。
看到上游有尸体飘出来后,陈松会立即启动自己的木船,与江水争夺尸体,长钩勾起手臂,再用绳子拴上,绑在自己的小木船上,接着带到岸上的“浮尸池”。
接着就是动作娴熟地将尸体翻身,自己不看死者的面部。
这样的动作陈松已经坚持了10几年了,可有时还会忍不住呕吐。
陈松说过:“泡过的尸体离很远都能闻到尸臭味,并且这个味道特别的特殊,通常死者的形象都不太乐观(你们自己想象一下,描述出来有的人接受不了)。”
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工作的难度又会大大增加,高温增加了尸体的腐烂速度,尸臭味道本就不容易去除,这样一来直接加重了味道,这种味道常人是受不了,正常人更加接受不了他们。
陈松只能靠着抽烟来缓解气味,饭吃不吃无所谓,但是烟必须时常抽着点,2014年,陈松一个月抽烟都要花费600元。
他凭借自己一人的能力,一年下来在长江流域打捞了200具尸体。
原本的打捞队最多的时候是有三人的,父亲给他接手后就只剩他一人了,因为这个工作又脏又累,浑身尸臭味还会给家庭带来不满,外界对这个行业的声音也不是很友善,关键就是这个行业真的不赚钱。
但是陈松不管外界的声音有多难听,他认为自己坚持的事情,是在为自己积德,“人死为大,亡灵归位,逝者才能安息!”
陈松打捞上来的死者,一般家属们都会过来当面感谢他,陈松就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就是在积德,所以只要是在长江上出现的尸体,不管已经腐烂成什么样子,他都会一如既往地带上岸,并且还会把尸体处理“干净”,完成一些家属们都做不到的事情!
陈松正儿八经地把工作当做了积德去做!
“挟尸要价”据后来报道中讲到,王守海在报道后回家,还遭到了村民的殴打,那么王守海是因为什么坐地起价呢?
王守海大喊自己是冤枉的:“我自己作为一个捞尸人,老板每次给我的钱只有500元!”
如果尸体没有成功打捞可能会给200元,有时候可能给包烟就打发了。
上面我们说过了打捞尸体的困难性,危险性,所以这个行业得到的薪资应该是多的,不应该被打捞公司捞了油水。
因为500块,乡镇开始重视这件事情,入手调查打捞公司,最后打捞公司被判“诈骗乱报价”,受到了严厉的处分。
正因为这些公司的作风不对,捞尸人逐渐也就没落了,更多的人都不愿意做捞尸人,得到的钱少,还遭人白眼。
捞尸人逐渐地变少,但是捞尸的需求是不会减少了,随之取代捞尸人的就是救援队了。
救援队往往有着精良的装备,能够很好地保证自身的搜救安全,也能提高搜救的强度。
但是比较传统的捞尸人他们的费用也是很高的,一场打捞下来就要花费大几千。
救援队还围绕了两个字进行“生命”,生命又延伸到了时间,所以救援队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如果能救上来你会得到感谢,但是如果救不上来,别人会怎么说呢
莫名其妙自己就会背上一口黑锅,你们的救援速度太慢导致人员死亡了。
但是那些人大多都不了解这种行业,施救过程的困难性,所以就会有“天价捞尸”这样的纷争。
只有自己真的去了解了这份职业才会明白,“捞尸”不止嘴上说的那样简单。
小编认为捞尸亦或是救援队,只要是与死亡产生关联的人,我们都应该对这些人给予尊重,不管怎么说是他们跻身为人们的需求做事,不应该得到歧视,坐地起价终归是有错的,但是背后的付出也是常人接受不了的。
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些事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