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故事(春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故事(春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晚,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关于春节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口口相传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们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文化支柱。明天就是春节了,我们来聊一聊春节的起源、春节的传说和春节的习俗。
一、春节的起源
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春节源于鬼节等,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即公元前2000多年的某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这就是农历新年——春节的由来,因此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就是农历的岁首,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过“年”不是从除夕(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开始,而是在“腊祭”,即后来的“腊八节”开始。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小年节(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般到元宵节(正月十五上元节)结束,也有到燕九节(正月十九)结束的。
农历的岁首,我国历史上叫元旦,近代改用公元纪年法后,称公历(阳历)第一天为“元旦”。这样农历的第一天(岁首)就不能叫元旦了,只能改称“春节”,这是因为农历的岁首,出现在“立春”节气的前或后。在现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一般要到元宵节(正月十五上元节)年才算过完。
二、春节的传说
关于春节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口口相传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们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晚,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三、春节的风俗习惯
1、扫尘: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扫擦房屋楼阁,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办年货:每个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有春联、窗花、福字、年画、新衣、爆竹、年夜饭以及过年期间的所有食品。办年货已成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前期准备活动。
3、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宋代,盛行于明代,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的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4、燃爆竹:爆竹是中国的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我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5、守岁:除夕守岁是春节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
6、拜年: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用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我是中国遗传学会会员、中国遗传咨询师,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硕士学历。中国共产党员,曾获2014年度西安市雁塔区首席技师及2015年度雁塔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现任陕西九州医学检验有限公司遗传咨询师(西安九州医学检验所副所长)。欢迎大家关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