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苏东坡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苏东坡世间一切美好)

苏东坡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苏东坡世间一切美好)若言声在指头上,放在匣中何不鸣?友人的古琴仿的是唐代有名的九霄环佩。他告诉我,弹琴与吹箫的体验相反,后者动情,前者静心。又说,弹琴只是左手走弦有张力,并不动心。这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一首七言绝句——《琴诗》,因为写得天真活泼,又不失机趣,古典文学评论家陈迩冬评论这首诗“写出了哲理,有禅偈的机锋,似儿歌的天籁。”若言琴上有琴声,

【本文原创,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苏东坡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苏东坡世间一切美好)(1)

文|江徐


有一位友人,四十开外,已处于半退休状态,常居闹市,却在城郊租了块地,种树栽花,晴耕雨读。他称自己的生活状态是:高楼上的桃花源。

近两年,他亲自斫琴,又闭门练琴,有时会发弹奏的乐曲或者图片发过来给我瞧瞧。

友人的古琴仿的是唐代有名的九霄环佩。他告诉我,弹琴与吹箫的体验相反,后者动情,前者静心。又说,弹琴只是左手走弦有张力,并不动心。

这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一首七言绝句——《琴诗》,因为写得天真活泼,又不失机趣,古典文学评论家陈迩冬评论这首诗“写出了哲理,有禅偈的机锋,似儿歌的天籁。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东坡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苏东坡世间一切美好)(2)

这首诗写于苏东坡贬谪黄州期间。有一次,他听人弹琴,在静听的过程中,不觉思绪飞扬,在心里产生这样的假设和疑问:

如果说,琴声来自琴身,那么放在盒子里为何没有响声呢?

如果说,琴声来自手指,那么凭借你手指为何听不到声音?

诗人思考的问题的是:琴声从何而来?

他只在诗里发出两个假设、两个反问,看似没有答案,其实答案藏在疑问中。

单单有琴,没法发出声音;单单有手指,同样发不出声音。高山流水,淙淙起鸣,必须是琴与手指的共同发力。世间万物,都是这样一个道理。

有人从中读到苏东坡的辩证思想,觉得事业的成功,既需要客观条件的支持,也需要主观能动性的努力,两者缺一不可。这样理解,当然可以,但我觉得还不够深入,或者说有点偏狭。

苏东坡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苏东坡世间一切美好)(3)

我将这首《琴诗》分享给友人,倒是让他想起曾在故宫里见到的一副对联:

国臻画意诗情际,

春在物性人心间。

他说,依此可答东坡:

声在弦振指力间。

诚然如斯,出家人擅讲机锋,尘俗中人喜欢说缘分,机锋、缘分,其实都是“弦振”、“指力”的同时存在与相互作用。《楞严经》有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

讲得通俗些,生活中的种种事情,其实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世间一切美好,遇见的倾心与相爱的甜蜜,都由因缘和合而成。

闲来整理相册,翻到一组前几年在南京玄武湖拍摄的照片。和现在一样,照片的中的风景也是阳春三月,每一张都是抓怕,擦肩而过的瞬间展现出人在自然中的生存状态。

其中有一张是这样:湖畔有三两游客,或站或坐,远处山脉影影绰绰,春风吹过湖面,微波漪漪。框格式的构图,色彩的对比,若有所思的路人甲,平坦开阔的湖面,给人一种春日悠长,浮生半日闲的舒适感。

苏东坡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苏东坡世间一切美好)(4)

我假设,如果照片中的女士那天没有穿桃红色外衣,而是穿了黑色或者白色,就没法形成色彩对比。如果那一刻,她没有坐在湖边,大叔也没有若有所思地站在边上,就没法形成比较好的构图。再如何我那天没去玄武湖闲逛,或者去了但没走那条路线,管它红的绿的男的女的站的坐的,都与我无关,也就没有这样一张照片了。

所以说,这张照片,也是“弦振”与“指力”的因缘和合。想到这一点,激起感恩之心。如果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放眼纵观,种种事情,万变不离其宗。

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

所有遇见,都是恰逢其时。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追求事业成功的道路上,以梦为马,尽力就好。

所谓有缘千里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来来往往,遇见或蹉跎,一切随缘,坦然自在。

苏东坡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苏东坡世间一切美好)(5)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