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斯德哥尔摩效应现象(斯德哥尔摩效应)
什么叫斯德哥尔摩效应现象(斯德哥尔摩效应)斯德哥尔摩效应究竟从何而来?21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你相信:被害人,会爱上施害人么?答案是:会的。这就是著名的心理学效应:斯德哥尔摩效应。
有人可能就会问了:被害人怎么可能爱上施害人?
这个效应听上去确实很荒唐,但现实往往很无情,有无数例子证明了这种效应是真的存在。
比如:人质,婚姻中被家暴的妻子,生活中被家长打骂的孩子。。。
1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2
斯德哥尔摩效应究竟从何而来?
让我们将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警方与之僵持长达130个小时之久后,因歹徒放弃才得以打破僵局。然而事发后几个月,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之情。他们对警方采取敌对态度,并拒绝在法庭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示并不痛恨歹徒,因为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反而还照顾他们,这让他们感激不已。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竟然还爱上了其中一劫匪,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发生条件
当然,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发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以人质为例,如果符合下列条件,就有可能遭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1.人质切实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并坚信劫持者掌握着生杀大权,而自己命悬一线,随时都可能毙命。
2.劫持者定会给人质施以小恩小惠,如在他们生命垂危时,给他们一些水喝等等。这是最关键的条件。
3.严控人质的思想,并阻断一切不利劫持者自身的信息。通常情况是让人质在很长一段时间与外界隔离,只与劫持者在一起。
4.人质感到无路可逃般的绝望。
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质遇上了一个凶狂的匪徒,随时要取他的命时,人质会渐渐把生命权托付给这个凶徒。时间一长,不论是吃一口饭、喝一口水,甚至每一次呼吸,人质都会觉得是匪徒对他的宽忍和慈悲。这时,他们便对绑架自己的暴徒在感情上开始发生变化,由最初的恐惧,逐渐成为发自内心的感激,进而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四个历程
恐惧-害怕-同情-帮助
给予挟持者无形帮助如配合,不逃脱,安抚等;或有形帮助如协助逃脱,向法官说情,一起逃亡等。
3
日常生活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A. 比如有些受到家庭暴力的女人,有时候会产生这样的情结。她们时常受到丈夫的毒打,在外人看来离婚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她们却无法离开对她们施暴的人,如果有人站出来为她们谴责丈夫的暴行,她们反而会维护自己的丈夫,而痛恨为她们说话的人。这就可以看做是一种斯德哥尔摩效应。
我们身边,尤其是父母那一代人(5、60年代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被时代耽误了,学没上成,工作也没什么机会,找对象也是随便找一个凑合过一辈子,因此两个人彼此都不幸福,互相看着不顺眼,成天干仗;丈夫在外怂了吧唧,回到家里往往窝里横,抽烟、喝酒,几泡马尿下肚,借着酒劲,壮着怂人胆,一言不合就动粗,拿老婆、孩子出气,以排解自己心中的不爽,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女人咋想的,长痛不如短痛,怎么不离婚呢?
然鹅,现实就是这么让人蒙圈!这样的婚姻,居然能熬了好几十年,媳妇愣是能和这样一个成天对自己拳脚、侮辱相加的人不离不弃,也不考虑离婚,甚至还觉得换了当前这位,她自己更过不好,还不如和这个凑合过呢,怎么都是过,虾B过呗。。哎,真是烂泥糊不上墙。这,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B.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由于各方面发展不成熟,因此难免会犯错。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有些脾气比较暴躁的家长往往难以按捺内心的怒火,秉承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了许多“爱的印记”。
经过了几次三番之后,家长们也许会发现,同语言教育相比,棍棒教育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孩子立马按照自己的意愿,心甘情愿接受地接受。然而,为何只有棍棒最能使孩子服从,莫非孩子真的“全身甚痒”么?
4
斯德哥尔摩效应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1)失去好奇心
没有人愿意挨打,孩子为了不挨打往往只能中规中矩,迎合父母的意愿,只为了父母简简单单的一句称赞,终究还是丢了自己的好奇心。有人觉得好奇心没用,不能带来经济上的任何利益。可没有好奇,何来创新呢?
2)胆小怕事
人质在被抓时,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也会像斯德哥尔摩的银行职员一样,为了迎合劫匪保住自己的性命,往往会呈现出人类性格中最脆弱的一面——胆小怕事。如果孩子小时候,害怕父母的棍棒,将来如何能够面对社会上更大的威胁呢?
3)情感被动
由于孩子长期被家长们“修理”,很少被善待的他们往往会因为一次微小的示好,就忘掉了之前的不满,有些家长可能对此很满意,认为这样的孩子懂得感恩。但当孩子走向社会时,也会遇到许许多多披着邪恶外衣的善良,孩子或许会因为无法看破,而迷失在坏人的套路里。
5
家长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呢?
- 棍棒教育不可取
放任教育也不行,我们可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先学会理解孩子的处境和想法,刚开始或许很难有突破,我们要先培养自己的耐心,才能有所作为,让孩子慢慢接受和理解自己的错误。
2. 转变惩罚方式
孩子犯错确实需要吸取教训,惩罚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何非要选择暴力呢?身为父母,不能被情绪所控制而选择最简单粗暴的做法,你倒是简单了事了,可后患无穷啊!
因此,在孩子犯错误时,并且怎么讲道理都不听时,家长可以选择转身离开,让孩子独自安静一会,让孩子一个人冷静冷静,自己反思到底发生了什么,哪里出了问题,给她一个自己承担自己地错误的机会。如果犯下的错误孩子无法承担,我们也可以选择其他除暴力之外的惩罚方式,比如取消之前约好的旅行计划、游戏计划等,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