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阳珍贵影像(揭露百年前沈阳的真实面目)
老沈阳珍贵影像(揭露百年前沈阳的真实面目)清末,一人站在小东门瓮城垛口上。清末,沈阳城墙东北角楼,有很多人来城墙外安家。后来,沈阳又获得了“共和国长子”的称号,可见它的发展,对于新中国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啃着鸡架,喝着“老雪”,一起看看沈阳的老照片。本文作者:顾返予;审核:陈少鹄
沈阳市,古称奉天、盛京,是辽宁省省会、副省级市。
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沈阳就是人类的栖息地了。七千两百年前,这里有了“新乐文化”。沈阳是清朝的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美誉。
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天眷盛京”,故沈阳也称“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称帝。后来1644年,福临皇帝迁都北京,沈阳成为陪都。
我们常常在电视剧中听到“奉天承运”四个字,在顺治十四年,顺治帝就以“奉天承运”,在沈阳设置了奉天府,所以沈阳又有了“奉天”的名字。奉天府与北京的顺天府并称,可谓重要至极。
后来,沈阳又获得了“共和国长子”的称号,可见它的发展,对于新中国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啃着鸡架,喝着“老雪”,一起看看沈阳的老照片。
本文作者:顾返予;审核:陈少鹄
清末,沈阳城墙东北角楼,有很多人来城墙外安家。
清末,一人站在小东门瓮城垛口上。
清末的小西边门,这是进入奉天城的入口,是历代清帝进入盛京的必经之路。
城墙西南角楼。
1905年正在施工的教堂。南关天主教堂于1900年被烧毁。
1909年,小东门瓮城内,有一些小摊子。
1909年的大东门城楼,当时叫做“抚近门”。
抚近门匾额。
1912年的城墙下的修车铺,比较简陋,但很重要。主要修“花咕噜车”。
1912年的缸市,主要用于打水,当时自来水还没有被广泛使用。
1912年的崇寿寺塔。
1912年的菜市场。
1912年大北门(福胜门)前的两个孩子,打扮还带着清朝的风格。
1913年的大西边门,上面插着民国的五色旗。
1925年,小东门当时叫“内治门”,城墙上的“门”字已经脱落。
1925年小北门(地载门),当时的人们拉货还用板车。
1926年的小西门(外攘门),路上车水马龙,两侧店铺林立,电线架起,十分繁华。
1929年小西门瓮城外的真武庙,旁边停着许多人力车。
20世纪30年代的城墙券洞下,有几个戴着草帽挑着东西的人。
20世纪30年代的大西门(怀远门),这里已经装了点灯。
1934年,沈阳已经有了有轨电车。
1936年的沈阳火车站,建筑风格是很明显的欧式。
1936年的日日新闻奉天支社大楼,在当时算是很高的建筑了。
1936年的奉天电报电话局。
1936年的沈阳大街开阔。
1936年的北大营,这里始建于光绪年间,有土墙围护,壕沟阻绝。
1936年的清昭陵,这里是皇太极的陵墓。
1936年,穿着旗袍的女孩在公园中游玩。
1938年的小西边门,可以看见当时日本统治下的沈阳政府大楼。
20世纪50年代的太原街,车来车往,有很多店铺。
太原街附近的胡同里,有很多小摊子。
1973年,沈阳的人们正在扒掉有轨电车的铁轨。
1977年的沈阳火车站,父亲小心翼翼带着女儿。
1979年的和平大街,两人骑着自行车还要牵着手,不知道是不是情侣或者夫妻。
1980年的沈阳钟厂。
1981年沈阳机车车辆厂女民兵高炮连,女孩子们腰杆笔直,不畏辛苦。
1982年,学生上完课后发现下了大雪,雪地骑自行车很困难。
1983年,和平区环卫局工人合照。沈阳的美好建设离不开他们。
1983年,亚明电影院胡同里,大人和小孩都喜欢的小人书书摊,可以租书。
1983年元宵节,沈阳中街商业街上,有人在表演,吸引了很多人围观。
1983年元宵节扭秧歌。
1984年的沈阳中华路,道路开阔,高楼林立。
1985年位于肇工街与启工街的原沈阳市铁西区教工幼儿园,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
1985年中山公园的水泥乒乓球台,来这里的人从少年到老年都有。
1987年的儿童节机车车辆厂小学的孩子们,正在研究火车。
1988年沈阳日报社门前,人们为了买报纸,冒着雨排队,当时的报纸对于人们来说是获得信息很重要的途径。
1989年的沈阳市人民体育场,人们对中华足球有很大的期望。
1990年,沈阳市公安局让犯罪嫌疑人游街示众。
1990年,沈阳的副食品商店门前,很多人等着购买。
1992年沈阳的交通岗上,孩子们正在做小小志愿者。
沈阳的过去如此灿烂,它的未来也令人充满期待。
本文配图全部来源于网络,部分照片作者与来源不详,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文字严禁洗稿及未经授权转载。